「李宗盛(JonathanLee),1958年7月19日出生於中國臺灣省臺北市,中國臺灣歌手、音樂製作人。」
某百科的第一句,是這樣介紹李宗盛的。
想來,今天,李宗盛已經60歲。
六十歲,於大多數音樂人而言,意味著匿跡潛形。但對兩個人不是,一個是羅大佑,一個是李宗盛。
在李宗盛六十歲的這一年,他發行了一首歌,《新寫的舊歌》。偏偏,這首歌褒貶不一,喜歡的人,會感動,甚至泣不成聲;不喜歡的人,會聽完第一遍就關了。
比起母親的總是憂心忡忡是啊他更像是個若無其事的旁觀者刻意拘謹的旁觀者遺憾我從未將他寫進我的歌然而天曉得這意味些什麼然後我一下子也活到容易落淚的歲了當徒勞人世糾葛兌現成風霜皺褶
有人發表這樣的看法:
不好意思,李宗盛那首寫給父親的《新寫的舊歌》不管旋律還是他引以為傲的歌詞,都早已沒了早期的靈性,喋喋不休之餘,只剩下了堆砌和賣弄,即便是關於父子關係的刻畫,也沒辦法觸及心靈深層。李宗盛只剩下在文本層面的雕琢,宛若一個七八旬的老太一邊縫著蹩腳的針腳,一邊說奴家的手藝真叫一個漂亮啊。
我是不同意這樣的看法的。
李宗盛喋喋不休?是啊,一個六十歲的人,難免喋喋不休,或者說,喋喋不休是六十歲的常態,若再點到為止,這才刻意。李宗盛的歌,從來都是自由流淌的。
堆砌和賣弄,我也聽不出來。我聽到的是,發自肺腑的聲音,「到臨老才想到要反省父子關係,說真的其實在回答自己,敷衍了半生的命題」,所以李宗盛說,這是新寫的舊歌。
你為什麼覺得這首歌不好聽?
首先,它的旋律確實與傳唱度並不可圈可點,它的旋律並不動聽。這樣一來,就不具備其他人翻唱的可能,傳唱度也不高。
其次,在旋律之外,你聽不到共鳴。
李宗盛的歌,多與愛情的共鳴有關,比如《領悟》、《夜太黑》、《當愛已成往事》,但多年後的這首《新寫的舊歌》,偏偏與親情有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新寫的舊歌
如同託爾斯泰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每個人關於家庭,關於父親的懷想都不同。你若沒有與父親的和解,怎麼能聽懂李宗盛與父親的和解呢?
就如同歌曲文案中最後的幾句話:
「這是大哥和自己的對話,回答了自己多年來的心事,這是一封寄給自己的信,寄出了,讓父親從此安然地待在歌裡。
這是一首和你無關的歌,除非你也想起,你和父親那從未發生的對話,並且,回去寫下那封早該寄出的信。」
相信不只有我 在回憶時覺得吃力兩個男人 極有可能終其一生只是長得像而已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若是你同意 天下父親多數都平凡得可以也許你就會捨不得再追根究底我記得自己當庸碌無為的日子悄然如約而至我只顧卑微地喘息甚至沒有陪他失去呼吸
嗯,你若說這首歌只是「文本層面的雕琢」。那我不太想去反駁。你聽到什麼,就是什麼。有時候音樂的判斷,實際就是主觀的情感帶入。又或者,對李宗盛期待過高,難免有所失落。
六十歲的狀態,如果寫出三十歲的情愛齟齬,那才不正常。李宗盛,還是那個按照內心方式寫歌的李宗盛。
時間易逝,你卻為華語樂壇帶來這麼多,這麼多。
大哥,六十歲生日快樂。
願身體健康。
end.
關注微音樂
帶你去看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