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腰長河村: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

2020-08-10 中國網

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黃家街道腰長河村共有49戶183人,通過開發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走上了致富路。

張寶文當了10多年的村支書,現在是村裡的義務導遊,「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要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的民俗文化」。

位於遼河七星國家溼地公園中心區域的腰長河村,被溼地所環繞,萬餘畝蘆葦蕩和荷花相映成趣,陣陣花香撲面而來,頗具特色的錫伯族風格建築群引人注目。

「原本是來遊覽溼地公園的,可錫伯族風格建築群吸引住了我們,讓我們流連忘返。」7月29日上午,來自遼陽的遊客胡女士難掩興奮。

以前,腰長河村可看不到這番光景。

「溼地公園高峰時每天有超過1萬人次遊客,可眼看著旅遊大巴和私家車一輛接一輛從村口駛過,卻沒有一輛拐進村裡來。」村民孫國強告訴記者,「頂多就是村裡有些人,把自家的雞蛋和蔬菜擺到馬路邊售賣,貼補點家用。」

明明守著「金飯碗」,村民為啥致富無門呢?「遊客不來,得從自身找原因。」4年前,從黃家街道下派到村裡的第一書記關鑫,入村第一天就把全村走了個遍,「村容村貌太差,垃圾隨意丟棄和堆放,與溼地公園格格不入。」

2016年年初,腰長河村採用入股聯營的方式,和企業共同組建合資公司開發旅遊項目,通過村莊整治和宅基地整理,將全村舊房改建成兩層小樓。瀋北新區為此專門申請了瀋陽市第一個利用集體建設用地開展旅遊項目的試點。

「我們在瀋北新區成立了第一個農村經濟合作社,進行土地入股,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關鑫告訴記者。

「到家裡來坐坐,瞧瞧咱現在的好日子。」站在新建樓房的門口,村民桂成林熱情地打著招呼。

他家裡還保留著幾張老房子的照片,三間平房被雜亂的柴草垛包圍著,糞汙堆就在胡同口,屋內除了簡單的灶臺和火炕,沒有什麼像樣的家具和電器。

「我家老房子也就70多平方米,房子拆遷後,政府給了20來萬補償款,又免費給蓋了這13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樓。村裡還有環衛人員負責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轉運。」木地板、空調、冰箱、洗衣機、衝水馬桶、熱水器……桂成林領著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看,家門口的分類垃圾箱一字排開。他又指指房前屋後說,「這前後的小院子也入了股,每年分紅保底還有1萬元哩。」

豆腐丸子、糙米麵條、飄香米粥、手打米糕等錫伯族特色食品香味四溢,緊鄰著村裡的民宿,7位村民聯合經營的特色美食街,吆喝聲此起彼伏。

「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能照顧老人,這日子有盼頭。」村民費志新經營著一個美食攤,每天都有三四百元的收入。

「拆遷補償款是一次性的,但過日子是長久的,得考慮可持續。」村企合作項目合伙人、遼寧地梵旅遊公司董事長蘇振宇為村民提出了另一種思路:在家鄉創業、在家門口致富。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蘇振宇把村民代表請到陝西省袁家村參觀體驗。「住在袁家村村民自己開的客棧裡,拉拉家常,實地感受到袁家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大伙兒堅定了旅遊致富的信心。」村民孫國芝回憶。

綠油油的稻田內,一群群鴨子正在歡快地戲水嬉戲,稻田中太陽能殺蟲燈和生物滅蟲筒一應俱全。「這是我們的有機稻田,不用化肥,不打農藥,旁邊就是有機蔬菜大棚。」稻田邊,1998年出生的費岐鎮正和村裡的幾個年輕人搞直播,推介村裡的農產品。他打小生活在這裡,從部隊轉業後,放棄了在瀋陽的工作,回到家鄉創業。

「村裡拿出幾塊地搞生態認養稻田,認領的人真不少,我家三分地一年就分到500多元。我還經營一個小吃攤,每天有300多元的收入。」村民郭丹告訴記者。

現如今,村裡已經有20位「90後」回到村裡謀發展,近10位新鄉賢和鄉村創客與小鎮運營公司籤訂了合作協議。「以前村黨支部成員平均年齡超過65歲,如今吸收了3名年輕黨員,班子更有活力、更有戰鬥力了。」張寶文笑著說。

在腰長河村的錫伯族民居民俗展示館,錫伯族傳統弓箭、剪紙、刺繡、草編等錫伯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讓人興致盎然。

「許多村民家中有以前傳下來的老物件,建這個展示館的時候,都無償捐了出來。」張寶文介紹說。

在特色小鎮二期項目建設指揮部,蘇振宇正與區文旅局進行溝通,「我打算著邀請更多的錫伯族非遺傳承人來這裡輔導村民,尤其是給年輕人培訓非遺技藝,只要通過考核就有屬於自己的免費攤位。」

每天吃過晚飯,張寶文總要帶著孫女到村東頭的建設工地附近走走看看,「咱們村現在年人均收入有1.5萬元,特色小鎮二期國慶節就能運營,收入指定還會往上漲。」

相關焦點

  • 瀋陽市腰長河村著力發掘民俗文化「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
    瀋陽市腰長河村著力發掘民俗文化「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黃家街道腰長河村共有49戶183人,通過開發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走上了致富路。張寶文當了10多年的村支書,現在是村裡的義務導遊,「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要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的民俗文化」。
  • 瀋陽市腰長河村著力發掘民俗文化魅力「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
    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黃家街道腰長河村共有49戶183人,通過開發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走上了致富路。張寶文當了10多年的村支書,現在是村裡的義務導遊,「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要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的民俗文化」。
  • 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
    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黃家街道腰長河村共有49戶183人,通過開發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走上了致富路。張寶文當了10多年的村支書,現在是村裡的義務導遊,「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要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的民俗文化」。
  • 瀋陽市腰長河村著力發掘民俗文化魅力
    瀋陽市腰長河村著力發掘民俗文化魅力「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黃家街道腰長河村共有49戶183人,通過開發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走上了致富路。張寶文當了10多年的村支書,現在是村裡的義務導遊,「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要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的民俗文化」。位於遼河七星國家溼地公園中心區域的腰長河村,被溼地所環繞,萬餘畝蘆葦蕩和荷花相映成趣,陣陣花香撲面而來,頗具特色的錫伯族風格建築群引人注目。「原本是來遊覽溼地公園的,可錫伯族風格建築群吸引住了我們,讓我們流連忘返。」
  • 齊齊哈爾市梅區達呼店鎮腰店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側記
    在介紹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達呼店鎮腰店村駐村扶貧工作隊之前,先給大家說個奇怪的事。正常工作隊都是1名隊長和2名隊員,可是在腰店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卻有4個人,為啥?因為工作隊長李貢欣是帶媳婦來的。有人可能會問,怎麼駐村扶貧還帶著媳婦?
  • 半山腰上的「地質文化村」走出致富路
    項菁 攝中新網紹興9月19日電(記者 項菁)白雁坑村「掛」在半山腰上,因為地質環境而窮,也因「窮山溝」而富。「別說公交車了,2005年以前,通往村子的路是坑坑窪窪的狹窄泥路,村裡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小型手扶拖拉機。」
  • 為什麼來楊梅渡村的遊客越來越多?原因在這裡……
    「黨的政策好,秀美鄉村建設好,房前屋後都進行綠化硬化,晚上路燈早早地亮了,來遊玩的人越來越多,日子也越過越好。」6月18日上午11時30分,省委副書記、省長易煉紅來到太陽升鎮楊梅渡村車田自然村考察秀美鄉村建設,村民劉怡景高興地告訴易煉紅,激動之情溢於言表。易煉紅聽後連連點頭稱讚。
  • 蒲河從這裡流入瀋陽 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 古砬子村裡還「藏著」網...
    附近有瀋陽國家森林公園、花果山神秘谷旅遊景區等旅遊景點。東與鐵嶺市相鄰,南與撫順市隔山相望。103省道和107省道在附近通過,交通便利。村內南北山林茂密,蒲河上遊流域在村內穿過,村民居住在蒲河兩岸。河流南側地勢平坦,山地此起彼伏。村莊古樸寧靜,森林植被豐富,空氣清新怡人,生態環境優越。
  • 湖北最牛的村:被譽為「楚天第一村」,堪稱「民俗博物館」
    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很多產品,有文化古都和古村,在歷史長河中,這些地方被建設起來,經過進化,逐漸有了新的面貌,這裡是湖北最牛的村莊,有比較遠的歷史,這個村子是劉家橋村。該村主要位於湖北鹹陽市鹽寧區桂花鎮,風景構成了無限古樸優雅的農家風俗畫卷,這個村子是聚居在一起的4世紀的古老村落,由於歷史悠久,所以也被稱為「楚天第一村」,其實這個村子最初建在明崇禎三年,劉元武先生在這裡落地創業繁衍了,現在劉家橋村和周邊地區有9000多劉氏的後裔。
  • 建設新農村,邊塞名村腰站子,魅力休閒第一村
    腰站子村距離奇臺縣20公裡,在去往半截溝的途中。腰站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曾是古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地理標誌。今天老劉就帶大家參觀下奇臺的這個魅力休閒第一村。這是腰站子村的衛生室,是不是看不出來?每個小院都有特色~!
  • 石頭村裡遊人多
    來源:經濟日報初秋時節,天津市薊州區府君山後,「石頭村」西井峪村吸引了大量遊客。「兩棵銀杏樹」,這是周雲龍給自家民宿起的名字。周雲龍認為,「石牆、青瓦,院落裡兩棵參天的銀杏樹,濃縮了西井峪古樸、自然的美」。周雲龍是「90後」,他放棄了外地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開起了民宿。
  • 瀋陽錫伯族泥巴節開幕 稻草美人與遊客上演泥地狂歡
    趙桂華 攝中新網瀋陽6月25日電 (趙桂華)美女模特表演稻草時裝秀、身著民族服裝的錫伯族「女神」降臨現場派發端午節禮物、錫伯族漢子在泥地裡上演著龍舟、拔河競賽……趙桂華 攝 6月25日,端午節,瀋陽市瀋北新區第三屆錫伯族泥巴節在稻夢空間開幕,瀋陽乃至周邊城市遊客齊聚這裡,觀看或者親自參與了一場場新奇的泥地試聽盛宴,釋放了疫情以來久違的狂歡。
  • 瀋陽故宮重寶甪端 越來越有「味道」
    以甪端為原型的「神獸巧克力」。隨著歷史演變加之民間將其神化,甪端被賦予了光明正大、秉公執法、祥瑞福氣之意,越來越受人崇拜。如今在「讓文物活起來」的號召下,甪端成為瀋陽故宮文創開發者的心頭好,由它開發出來的文創產品如「甪端巧克力」「甪端雪糕」廣受歡迎。
  • 白天工作在村裡,晚上住宿在城裡,「兩棲」幹部何以越來越多?
    半月談記者下鄉調研,常聽群眾反映,現在有些村幹部「平時居住在城鎮,忙時回村幹工作」「白天工作在村裡,晚上住宿在城裡」,大家管這叫「兩棲」村幹部。這樣的村幹部是怎樣演化而來的?對鄉村治理來說有哪些風險?讓我們先看看「兩棲」幹部的生活常態吧。
  •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李晛 攝中新網瀋陽9月20日電 (李晛)中秋節來臨之際,2018瀋陽市「我們的節日·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9月20日在遼寧省法庫縣舉辦。盛京滿繡坊及錢家溝村「繡娘」現場展示的滿繡作品引民眾驚豔,氣氛溫馨熱烈。9月20日,2018瀋陽市「我們的節日?
  • 遼寧旅遊十大熱點瀋陽佔六席!瀋陽,跑出文旅提質升級加速度
    「曾經去過瀋陽,通過這次推介會,對瀋陽又有了新認識。旅遊產品的豐富、基礎設施的改善、文化內涵的提升,營銷推廣的新穎,開啟了瀋陽由客源地城市轉向目的地城市的新起點。」在10月瀋陽走進成都、西安召開的文化旅遊推介會上,當地旅行商這樣感慨。
  • 湖北最牛的村:被譽為「楚天第一村」,堪稱「民俗博物館」
    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很多產品,有文化古都和古村,在歷史長河中,這些地方被建設起來,經過進化,逐漸有了新的面貌,這裡是湖北最牛的村莊,有比較遠的歷史,這個村子是劉家橋村。該村主要位於湖北鹹陽市鹽寧區桂花鎮,風景構成了無限古樸優雅的農家風俗畫卷,這個村子是聚居在一起的4世紀的古老村落,由於歷史悠久,所以也被稱為「楚天第一村」,其實這個村子最初建在明崇禎三年,劉元武先生在這裡落地創業繁衍了,現在劉家橋村和周邊地區有9000多劉氏的後裔。
  • 「五中全會精神在基層」月亮地村獨特鄉土風貌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作為月亮地村第一家開民宿客棧的村民,閆向斌見證了月亮地村鄉村旅遊的發展歷程。「我過去一直種地,兼顧經營農機,前幾年看到村裡遊客漸漸多起來,就把土地流轉了,把農機也轉讓了,在自家拔廊房裡開起了民宿客棧,每位遊客吃住全包一天130元,一年下來,收入比種地要多得多。」閆向斌說,隨著這幾年民宿客棧生意越來越紅火,他家的客棧也不斷擴建,已經從當初的5間客房發展到現在的11間。
  • 迎奧運 瀋陽故宮導遊員格格服著裝為遊客講解
    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導遊員、巡查員從4日起全部改穿清代宮廷服飾上崗。一隊隊花枝招展的格格、一隊隊腰挎寶刀的黃馬褂侍衛,給奧運會前的瀋陽故宮增添了幾分喜慶和熱鬧。瀋陽故宮博物院群工部的王勇告訴記者,瀋陽是奧運會足球比賽的協辦城市,瀋陽故宮又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了歡迎海內外遊客,院裡特地做此安排。
  • 義烏分水塘村:紅色基因鑄造旅遊名村
    資料圖「這裡就是陳望道先生的柴房,在這間房裡,他曾誤把墨水當成紅糖蘸粽吃……」6月29日上午,在義烏城西街道分水塘陳望道故居,管理員陳華仙正滿懷深情地為前來參觀的省銀監會的同志講述陳望道的故事,「這是上午第三批客人,臨近七一,前來參觀陳望道故居的遊客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