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餘姓家族堅稱為鐵木真後裔,省史學會遂成立「鐵改餘姓蒙研會」

2020-12-18 覃仕勇講史

我們讀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看天地會兄弟對暗號,異常有趣。

且看第四十一回中寫:錢老本大聲叫道:「明復清反,母地父天。外面的朋友哪一路安舵?」天地會的口號是「天父地母,反清復明」,但當遇上身分不明之人,先將這八個字顛倒來說,倘若是會中兄弟,便會出言相認,如是外人,對方不知所云,也不致洩漏了身分。莊外和屋頂上有十七八人齊聲叫道:「地振高岡,一派溪山千古秀。」廳中群豪叫道:「門朝大海,三河合水萬年流。」

……

諸位,別以為這樣的情節只發生在小說裡,現實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話說,四川樂山市犍為縣同興鄉有一個餘家灣,餘家灣現有19戶人家,人口在90人以上,絕大多數都姓餘。

這些姓餘村民的衣食行住習慣、說話辦事的作風,均與周圍的漢族人毫無差異。他們的身份證上民族歸屬也是「漢族」,但是,他們卻固執地認為自己屬於蒙古族人。

不但是蒙古族,而且,還是蒙古族裡的黃金家族,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這種堅持和自信緣自哪兒呢?

餘家灣裡德高望重——已經76歲的老人餘海奎說,他有一本編撰於兩百年前的《餘氏族譜》,上面清清楚楚地記載著村子裡的人全都是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的後代。

餘海奎感慨無限地說,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636年,我們這個家族從元朝滅亡就遷移隱居到此地,可是居住了600多年呢。

餘海奎老人珍藏的《餘氏家譜》其實是個殘本,大部分已經失落,僅剩下原來的很小一部分。

餘海奎的侄子餘元富是個很有幹勁的人,立志要補全這部家譜。他進行了30多年調查研究,走訪了內蒙古、貴州等地,已經把完整的家譜了解清楚。

餘元富說,家譜裡詳細記載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元朝到他們如何逃亡到四川的這段歷史。其中涉及的歷史秩事、祖訓族規、服飾禮儀等,對研究元史及歷史變遷均有重要價值。

成吉思汗後裔為何改姓為餘呢?

餘元富侃侃而談,他說,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共育有九男一女,九個兒子都中了元朝進士,就連他女兒嫁的丈夫也沾了他家的福氣,高中了進士,家譜上因此載有「九子十進士」之說法。元順帝時,朝政混亂,天下將傾,民變四起,其中的紅巾軍起義聲勢浩大。鐵木健的子弟在朝中任宰相、尚書等要職,卻遭到奸佞小人誹謗中傷,被誣衊成內奸,暗中和紅巾軍勾結。昏庸顢頇的元順帝不分青紅皂白,傳令將鐵木健全家抄斬。鐵木健一家又不傻,豈肯坐以待斃?他們連夜逃出京城,輾轉到達瀘州鳳錦橋。為了避免人員過多暴露目標,大家決定在該處分頭跑路,並相約改姓為餘,寓意「殺不盡、斬不絕,還有餘」。

說到這,餘元富還饒有興味地說了一件趣事:鐵木健九子一女分手前,考慮到這一別,相見之日遙遙無期,為了讓後人記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十個進士,每人吟詩一句,作為日後認親的憑證。

這十句詩為:

一、本事元朝宰相家。

二、紅巾作亂入西涯。

三、瀘陽岸上分攜手。

四、鳳錦橋頭插柳杈。

五、否泰是天還是命。

六、悲傷思我又思他。

七、十人識別歸何處。

八、散時猶如浪卷沙。

九、餘字更無三兩姓。

十、一家分作萬千家。

餘元富萬分傷感地說:「詩作好後,十人便各自分散,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幾百年不曾相見。而在這600多年裡,為了防止被朝廷誅殺,鐵木健後人在民間一直隱姓埋名,兄妹十人的後代都沒有會過面。」

餘元富稍微停頓了一會兒,然後神採飛揚,聲音清亮起來,說:「直到我在近三十年修譜工作中,根據祖先遺留詩句,才在犍為發現了無數鐵木後裔,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餘元富補充說,鐵木健九子一女在瀘州分散後,分別流落到了今天的重慶、瀘州、富順、納溪、青神、榮縣、樂山等地,我們犍為縣餘家灣只是其中一支罷了。

現在,餘家灣人表面與漢族人相差無異,但骨子裡還有一些祖傳的東西不會改變。

比如,六百年來都有不過中秋節的習慣——原因很簡單——傳說,紅巾軍相約「八月十五殺韃子」,是中秋節起兵的。

還有,餘元富說,為了紀念成吉思汗,我的家裡一直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每天我都要在這個畫像前注目幾分鐘。在一些重要日子,我們全家人都會穿上蒙古族服裝走上街頭。

對於犍為居住的餘氏家族堅持自己是成吉思汗後裔一事,很多專家都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

在樂山師範學院長期從事地方史研究的楊炳昆教授就說,元朝靠武力徵服天下,統治基礎並不牢固。為了鞏固統治,蒙古貴族分散駐紮各地。元末明初時,元朝統治者敗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國各地留下蒙古貴族後裔。

2003年,四川省民族研究會、四川省歷史學會經過充分研究,乾脆成立了一個名為「鐵改餘姓蒙研會籌備組」,專門研究鐵改餘姓這段秘史。

「鐵改餘姓蒙研會籌備組」於該年3月27日在宜賓市召開了明清時期西南地區蒙古族歷史和文化學術研討會。

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引經據典,一致證明鐵改餘姓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的後代。

相關焦點

  • 鐵改餘姓 成吉思汗後裔的傳奇
    由余的祖先原為當時的晉國人,因避亂逃到西戎。後來,由余奉命出使秦國。他見秦穆公賢明大度,便留在了秦國。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投入秦國,被秦穆公任為上卿(即宰相)。由余為秦穆公出謀劃策,幫助秦國攻伐西戎,一舉攻伐錦諸戎、緄戎、翟戎、義渠等12個戎國,遂稱霸西戎,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由余的子孫遂以他的名字為姓氏,稱為由氏和餘氏。  三是源自隗姓。餘,春秋時期的小國,出自赤狄部落。
  • 華人餘茂春,被母校永川中學剔除名字,他竟是「鐵改餘」後裔
    在美國,美籍非裔黑人,絕對不會有做損非洲故國的利益的人,他們如果賺到錢了,通常會非常樂意地把錢捐回故國故鄉,如果你跟他們解釋什麼叫「漢奸」,他們會無法理解,怎麼可能有這種人呢?在美國,猶太人深愛著以色列,他們的祖國,如果美國要損害以色列的利益,猶太人會奮起反對,寧願放棄美國國籍。
  • 西南口傳成吉思汗後裔利用《遠方的家》一箭五雕
    該片威力之大,最近參加一修譜會,一首次見面的微信好友聽我說姓餘,立馬說我是成吉思汗後裔。問他何出此言?他說主要是看了央視此大片!多方搜索到相關資料,感到確有深研必要!視頻連接:http://tv.cctv.com/2014/09/26/VIDE1411727761275978.shtml?spm=0.P08gpQoUNXsJ.0.0醉了!
  • 擁有此姓的日本人,堅稱是中國後裔,史學家:不想承認,但是真的
    我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源遠流長,近年來,也有數百萬日本人到中國來認祖歸宗,並且請求申請中國國籍,同時也引起了我國網友強烈的不滿,然而擁有此姓的日本人,堅稱是中國後裔,史學家:不想承認,但是真的。
  • 鐵改餘的歷史源流之鐵改餘家族共祖—鐵木健
    鐵改餘家族共祖—鐵木健 與女真國為鄰,居北方。其遠祖姓奇渥溫名孛端察兒,至十世,其勢越大,孫名孛兒只斤鐵木真者,有大志,併吞諸部,在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稱帝於斡難河之源,號大元太祖皇帝(成吉思汗)。」這是明朝成化年間(公元1486年)兵部尚書餘子俊撰寫的《青神餘氏家譜》序。證實了鐵改金餘姓源於蒙古族,是孛兒只斤鐵木真(成吉思汗)後裔。 鐵木健是鐵改金餘姓家族的先祖。
  • 成吉思汗鐵木真「黃金家族」的由來,又是一個彌天大謊!
    「黃金家族」是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為自己的血統做的一個完美包裝。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有一位始祖母,叫阿蘭。阿蘭是蒙古豁裡禿馬惕部首領豁裡刺兒臺篾兒幹和其妻巴兒忽真豁阿所生之女。
  • 成吉思汗後裔:改名換姓各自逃命,600年後,靠一首詩團聚四川
    據村裡的《餘氏族譜》記載,餘家灣的村民乃是黃金家族的後裔:「前代宗祖鐵木健為宰相,總攝朝政……」,稱鐵木健為元庭郡王,順帝時朝政混亂,遂辭官帶領族人從元大都一路南下避禍,這是一趟艱苦的旅程,鐵木健在路上也患病而亡。於是他的子孫在安葬了父親之後約定各自逃難,並且將蒙古姓改為漢姓「餘」氏,各房留詩一首以作日後相認。
  • 連哈密回王都是黃金家族後裔?說說成吉思汗子孫現在都在哪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後裔,也就是所謂的「黃金家族」,今天是否還存在? 成吉思汗,圖/WikimediaCommons 黃金家族的說法是鐵木真以後才有的。
  • 「鐵木真的40多個女人」之第三斡兒朵——也遂!
    也遂,三姓蔑兒乞人,和忽蘭是遠房姊妹,也遂的父親叫也客赤列都,是蔑兒乞部兀都亦氏酋長脫黑脫阿的弟弟。也速該太過招搖,遭到了投降金國的塔塔爾人的毒害,當時的鐵木真還小,乞顏部剩下一堆孤兒寡母。連鐵木真的堂兄塔裡忽臺也率領著泰赤兀部背棄了鐵木真家族,「黃金家族」正處在歷史的最低谷,這時,蔑兒乞人行動了。
  • 黃金家族從何而來,外蒙古和內蒙古哪個才是真正黃金家族的後裔?
    在蒙古族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黃金家族,黃金家族有著草原一般寬闊的胸懷,狼一樣的勇猛和執著,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和艱苦後仍舊昂首挺拔,黃金家族黃的蓋世大英雄成吉思汗鐵木真,以這樣的氣概,統一了蒙古草原。那麼,蒙古黃金家族是怎麼由來的,還有就是外蒙古和內蒙古的蒙古人哪個才是真正的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探究其中的歷史真相。黃金家族的出現跟古代很多帝王天生異象、天命所歸都有異曲同工之處,無非就是為了強調自己的天命所歸,鞏固自己的統治。蒙古黃金家庭的起源,其始祖母阿蘭,據記載阿蘭與她丈夫一起生了兩個兒子,在她丈夫死後又生了三個兒子。
  • 成吉思汗後裔隱居四川農村600年,他們為何會改名換姓逃亡到四川?
    一代人的興起定會伴隨著一代人的衰落與隱退。元朝從1368年滅亡至今已有600餘年,而它的締造者成吉思汗鐵木真也早已歸於山川田野,但他們的後裔卻依舊延續了下來,這在歷史上也是不可多見的一種現象。 一代天驕的後裔隱於山間、藏於村落。 成吉思汗雖是元朝的締造者,但我們多數人聽到這個名字大多都是主席的沁園春·雪這一首詞中知曉的他。
  • 姓氏文化:傳說此姓為黃帝後裔,是你嗎?
    黃帝後裔[尋宗探源]L出自姬姓,以國名為姓,是黃帝(姬姓)的後裔。沈最早是夏禹幹孫的封國。周初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季載(文王第十子,成王的叔父)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司空,後被成王封於沈國(今河南平輿北)。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子孫遂以原國名「沈」為姓。2.出自羋姓。 《通志·氏族略》載,春秋時,楚莊王羋旅(一作呂、侶)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今址失考),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
  • 鐵木真一舉擊敗了克烈部,為統一蒙古鋪平了道路,成為了強大汗國
    公元1206年,中國北部的瀚海沙漠群以北的幹難河上遊,金帝國的藩屬一一蒙古民族諸部落正在舉行一個重大的集會,推舉孛兒只斤部落52歲的首長鐵木真為大可汗,尊稱成吉思汗,意思是海洋皇帝,蒙古帝國正式誕生。蒙古民族是匈奴的後裔,居住在以不兒罕山(今肯特山)為中心的荒漠地帶,四周有擀難河(今鄂嫩河)、怯綠連河(今克魯倫河)、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較大的部落有孛兒只斤部落(鐵木真當酋長的部落)、主兒勤部落、泰赤烏部落、弘吉刺部落。
  • 長茅餘氏良公後裔尋訪之旅(一)
    吾遷潛始祖四十公,為挽宋廈於既倒,迎帝駕於舊都,以總轄之職統領勤王之師黃州舉義,與元軍鏖戰至力罄援絕而壯烈殉身。公隕後,吾真字六祖為避元軍滅門,遵父之遺命,負父骸輾轉避匿,徙來潛陽。抑或始祖忠烈感天,六祖瞻原景崗,覓得此天賜吉地,乃葬始祖於伏虎形,封崇四尺。繼而伐榛刈莽,闢為吾氏遷潛基業。因此地諸峰拱揖,萬壑縈廻,儼然若宕,遂冠以己姓,名之曰「餘家宕」矣。厥後吾祖生活於斯,發展於斯。
  • 鐵木真算不算中國人?從中國定義、人物生平,族群分布來分析
    斡難河源乞顏部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召開貴族大會,即大汗位,建立大蒙古國。薩滿教巫師聲稱得到了上天的啟示,命鐵木真為普天下之汗、諸王之王,稱號為「成吉思汗」。1924年,蘇聯策劃外蒙獨立,並於1946年要挾民國政府,使得外蒙徹底獨立,成為了蘇聯和中國兩個大國之間的戰略緩衝地。蘇聯派兵長期佔領外蒙古,並強行推行俄式蒙古文。外蒙甚至被人稱為蘇聯的第十六個加盟國。1991年,蘇聯解體,1992年,外蒙成立蒙古國。
  • 西南口傳鐵改餘利用《遠方的家》一箭五雕
    現今有居住在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老君鎮常樂村和簡陽市十裡壩街道辦(光明村) 的餘氏(實屬餘得富、餘盛榮、餘奇獻的後裔),原本是福建永定始祖餘九五郎的第二十至第二十四代裔孫,此支餘氏是遠在清朝雍正三年(即1725年),由余九五郎的第十二世裔孫餘奇獻(諱國兌)率子孫三代從福建(「湖廣填四川」)輾轉遷徙到四川繁衍發脈的。
  • 邱姓的來源_姓邱的名人有哪些
    這次我們來了解一下邱姓的來源,姓邱的名人有哪些,姓邱的家長們不妨在給寶寶起名前來了解一下。邱姓來源  一、姓氏源流  丘、邱(Qiū)姓同源,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地名為氏,是姜太公的後裔。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
  • 鐵木真在鄂嫩河召開了忽裡勒臺宣布建立一個名為大蒙古國的國家
    1206年,鐵木真在鄂嫩河的祖先營地召開了忽裡勒臺宣布建立一個名為大蒙古國的國家,他本人則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成吉思的意思是什麼,說法不一,最近的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它可能是「可怕的」、「強健的」意思。成吉思汗諸子和諸弟以自己的忽必建立魯思,意思是半獨立的「國」魯思可以由後裔分割繼承,諸子和諸弟以及他們的後裔元時多稱諸王。諸弟的魯思在克魯倫河以東地區,他們及他們的後裔也稱東道諸王。除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以外諸子的魯思都在阿爾泰山以西,故稱西道諸王。拖雷大概也有一塊封地,和大汗的大魯思相連。
  • 百家姓裡沒有它,泰州校姓居民原來是成吉思汗後裔
    如今,從校果村繁衍遷出的校姓子孫在江蘇有1500多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哈斯額爾敦表示,這次來泰州參加成吉思汗文化廣場的落成儀式,見到校姓蒙古族的後裔很高興。這對全國各少數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後裔校姓來說是一件大事。校姓遷徙到泰州已有600多年歷史,泰州的校姓蒙古族後裔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 求是雜誌社社長李捷當選中國史學會會長
    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史學會第九屆理事會,會議選舉李捷為中國史學會會長,選舉卜憲群、王建朗、鄧小南、張順洪、陳春聲、高翔、徐藍、熊月之為副會長。「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