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3月27日15時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防範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工作情況。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負責人王志華,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劉莉華,中央氣象臺副臺長魏麗,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就防範氣象災害保障復工復產和春耕備耕情況等回答媒體提問。
一起來看——
新聞發布會現場。莊白羽 攝
疫情聯防聯控氣象保障服務情況
中國氣象局作為聯防聯控機製成員單位,在疫情發生以來,認真履行成員單位的職責,重點強化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各級氣象部門嚴密監視天氣變化,加強會商分析,及時向聯防聯控機制和各級疫情防控指揮機構提供寒潮、大風、雨雪、雷暴等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及防範建議,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發布預報預警,避免高影響天氣對疫情防控工作造成疊加影響。
第二,為應急醫院建設運行和醫療機構提供「點對點」氣象服務。湖北省氣象局啟動了一級應急響應,在湖北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立了自動氣象站和雷電監測系統,及時為32個方艙醫院以及各個援助湖北醫療隊提供天氣預報服務。
第三,根據聯防聯控機制的要求,利用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廣泛發布疫情防控信息,開展疫情防控知識科普宣傳,特別是廣泛利用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解決了疫情防控信息進村入戶的問題,為農村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撐。截止目前,全國氣象部門已累計發送疫情防控相關信息超過45萬條。
氣象工作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產生活,下一步,氣象部門將重點圍繞復工復產、春季農業生產、森林草原防火、脫貧攻堅、汛期防災減災等提供更有力的氣象保障服務。
春耕春播氣象服務
這次寒潮天氣出現在3月下旬,正值春耕春播的關鍵期,28日,華北部分地區最低氣溫將降到0℃或以下,28~30日,江淮、江南等地日平均氣溫降到8~12℃,會出現「倒春寒」天氣。預計這次寒潮天氣將於31日結束,北方地區自3月29日、南方地區4月1日開始氣溫回升。
這次的寒潮天氣對春耕春播的影響比較小,但春耕春播的全程還是有一些氣象災害需要密切關注的,主要在幾個方面。
一是東北地區局部旱澇並存。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地區去年秋季降雨比較多,土壤偏澇的範圍是近5年來最大的,春播期可能發生局部內澇。同時,東北西部傳統旱區今年春季的氣溫偏高,土壤失墒快,乾旱的可能性依然比較大。
二是早稻產區可能發生階段性的陰雨寡照。長江流域春季可能發生階段性的連陰雨,容易造成早稻的爛種爛秧,影響栽插的進度和秧苗的正常生長發育。
三是西南華南局部地區的春旱影響適時春播。主要是雲南、廣東、廣西去年降水少,蓄水不足,今年春季降水依然偏少、氣溫偏高,目前滇南部分地區已經旱象露頭,對玉米、水稻、茶葉等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現在距離夏糧收穫大概還有70天左右的時間,從氣象災害來看,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倒春寒」、倒伏等關口。今年氣溫偏高,作物的物候期有所提前,小麥的生育期提前一周左右,即將進入大面積的拔節,小麥拔節孕穗的時候抗寒能力比較差,比較容易遭受凍害。後期夏糧還要注意防倒伏,因為今年溫度比較高,小麥長得比較旺,群體比較大,抗倒伏的能力比較弱,如果灌漿成熟期遭遇大風的話,可能會發生倒伏。
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服務一直是氣象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氣象部門在2月25日提前啟動全國春耕春播氣象服務,本周,與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通知。為支持夏糧豐收,氣象部門將加強農業氣象監測。利用氣象衛星、全國653個農業氣象觀測站、2200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70個農業氣象試驗站強化農田小氣候、土壤墒情等實時觀測。強化農業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開展乾旱、凍害、乾熱風、連陰雨、溼漬害等農業氣象災害以及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氣象等級預報預警工作,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告知老百姓提前注意防範。抓細抓實氣象服務。利用電視、農村大喇叭、手機APP等渠道,努力解決農村地區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最後一公裡」問題。各地氣象業務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通式氣象服務。繼續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大糧食主產區、特色農產品種植區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作業力度,力爭做到應增盡增、應防盡防。
森林防火氣象服務
近期,部分地區天乾物燥,加上大風天氣多,發生森林火災的風險高。氣象部門重點強化了以下工作:利用氣象衛星遙感,加強林區和草原熱源點監測,為森林草原火災監測提供支撐。加強森林草原火險氣象預報預警服務,3月以來,全國氣象部門聯合應急管理、林業和草原部門發布森林草原火險預警500餘條。各級氣象部門共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作業1929次,累積增加降雨4.9億噸,有效降低部分地區森林草原火險等級。山西等省氣象局還啟動了森林火災氣象保障服務應急響應,為森林火災撲救提供專項氣象服務。
未來10天,冷空氣影響較為頻繁,北方和西南地區降水少,大風天氣多,遼寧、北京、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地區森林火險氣象等級較高。另外,內蒙古東部的部分地區草原火險氣象等級較高。清明節將至,建議重點加強上述地區林區、牧區的火源管控,加大巡查力度,防範森林草原火災的發生。氣象部門將繼續聯合相關部門,及時做好預警服務工作。
復工復產氣象災害防範
復工復產人員應注意防範哪些氣象災害?一是寒潮天氣對南北方都會帶來強降溫天氣,復工復產人員需帶上足夠的衣物,預防感冒,另外,春天氣溫變化節奏快,需適時添減衣物。
二是在復工復產人員出行的途中,西北地區,特別是在高原、山區行駛時,要注意這次過程中降雪、雨夾雪引起的道路結冰對交通的不利影響;南方地區未來一周降水仍比較頻繁,需防範道路溼滑和低能見度對出行的影響,另外,遇有雷電和雷暴大風天氣,會影響航空、高鐵安全運行,復工復產人員遇到這種情況,也要聽從機場和鐵路工作人員的安排,耐心地配合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三是,近期寒潮和強對流天氣對農作物田間管理有一定影響,戶外勞動、作業人員要注意避開雷雨天氣,如果遇到了雷電天氣,也要按照雷電防禦的基本要求,做好自身防護。氣象是為各行各業服務的,在復工復產的途中,氣象部門一直默默陪伴著大家,為大家提供貼身服務。
強對流天氣頻發對復工復產有何影響?今年強對流天氣的特點是:發生時間早,南方首次強對流過程為1月24日,為近四年最早;今年最早發布強對流天氣預警2月12日,為近七年最早。持續時間長,影響範圍廣,3月21日以來的強對流天氣過程,持續時間長達7天,影響範圍涉及到南方十多個省(區、市),雷暴大風、冰雹、短時強降水等同時出現。強度大,其中最大的一小時降水量為93.1毫米(25日15-16時廣西貴港),最強的雷暴大風超過12級(21日下午浙江北部),最大的冰雹直徑超過6釐米。這些特徵都有別於常年,需要我們加強防範。
強對流天氣對復工復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短時強降水易導致城鄉積澇、山洪和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處在災害易發區的工礦企業需做好防禦工作。二是強對流天氣帶來的雷電和大風可能導致廠房工棚、臨時構築物、易燃易爆場所受損,甚至對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造成損害,甚至人員傷亡,請相關部門和復工復產企業根據氣象部門發布的預警提前採取防範措施,避免因強對流天氣引發安全生產事故。水上運輸、水上養殖業也需防範大風的不利影響。
氣象部門為做好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重點做到「四個加強」:加強了對氣象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等重要觀測設備的維護保障,加強了智能網格預報業務技術發展和產品的應用,加強多部門會商分析和應急聯動,加強了24小時值班值守,嚴密監視天氣變化,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今年入汛情況和汛期氣候趨勢
進入春季後,我國南方地區降水明顯增多。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氣候監測結果,截至3月25日20時,廣西平均降雨量達143.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為歷年同期最多。根據相關規範,25日廣西已達到氣象入汛標準,較常年偏早29天,也成為歷史上僅次於1983年(3月15日)的開汛第2早年份。
根據監測規範和中國雨季監測指標,華南前汛期於3月25日開汛,較常年(4月6日)偏早12天,預計2020年廣東省開汛時間接近常年。歷史上華南前汛期由廣西首先開汛的僅佔16.9%,比較少見,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廣東省首先開汛。
關於今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中國氣象局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於3月23日-24日組織多家單位進行會商,預計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降水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澇重於旱。全國大部氣溫偏高,黃淮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略偏多,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需要加強暴雨洪澇、乾旱、颱風、高溫熱浪、山洪地質災害、強對流等氣象災害的防禦。
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水、生物、冰雪、巖石等五大圈層,影響氣候的因素眾多,人類對其中的機理認識還有局限性,加之影響今年汛期氣候趨勢的前兆信號並不強,所以今年的汛期氣候預測仍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氣象部門將加強氣候監測和會商研判,滾動提供最新的預測信息。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
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是「氣候與水」,第8次與水有關,說明氣候與水息息相關,氣候變化影響著水循環和水資源的分布。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氣候聲明,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平均值高出1.1℃,是有記錄以來僅次於2016年第二熱的一年。而近5年(2015年-2019年)和近10年(2010年-2019年)的平均氣溫都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中國氣候同樣呈現出與全球一致的升溫趨勢,自1951年以來,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24℃。
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降水量的變化,會使得區域旱澇形勢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幹者越幹,溼者越溼局面;降水結構的變化,大雨日數的增加會使得洪澇變得頻繁,小雨日數的減少會使得乾旱容易發生。以我國為例,近50年來,中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減少13%),而暴雨日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增加趨勢(增加10%)。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這意味著乾旱風險增加,而暴雨日數增加意味著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增加。中國的水循環的特點:進入21世紀,中國的降水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季風區呈現「南澇北旱「局面,北方水資源短缺加劇;西部大部分地區變暖變溼的,出現暖溼化特徵。因此我們要更加關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特徵,提高應對能力。
更多發布會現場內容,
農業農村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印發通知 要求進一步做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櫛風沐雨七十載 逐夢前行鑄輝煌 ——紀念中央氣象臺成立70周年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編輯:張娟
攝影:莊白羽審核:葉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