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活化石」南音鼻祖竟是後蜀皇帝

2021-02-08 搜狐網

老爺廟一直香火興旺

  東南網12月3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蕭鎮平 文/圖)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音樂的「活化石」,現已入世界遺產名錄。

  但南音到底如何起源的?它又是誰發明創造的?許多人都不知道。

  在東山縣銅陵鎮,就有一群南音愛好者,一有空,就到當地一座「郎君廟」(群眾俗稱「老爺廟」)裡,祭拜「老爺祖」,並聚集在一起表演南音,數百年來代代交替,風雨不斷。

  據他們稱,廟裡主祀的「老爺祖」(即郎君)是南音的祖師爺。現有專家考證,這位南音祖師爺「老爺祖」竟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皇帝孟昶(音 chng)。

  怪事:廟中神像頭戴皇帝「冕旒」

  銅陵鎮是東山縣的舊縣城,著名的風動石景點就在該鎮的海邊。

  穿過喧譁的鎮區,拐入一條幽深的巷子,一座古廟映入眼帘。廟不大,主殿約10多平方米,包括後院庭堂也就數十平方米。廟名曰「郎君府」。

  神龕上,坐著一座端莊的神像,面色紅潤,長鬚,右左各立有一侍童,一人吹笛,一人打竹板。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座神像居然頭戴著古代皇帝才能戴的「冕旒」。

  廟前的廣場上,則立著一塊「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廟左邊,有一個偏殿,稱為「御樂軒」。

  「裡面供奉的是『老爺祖』,是南音的祖師爺。」當地村民陳老伯介紹說,原先有許多喜歡南音的村民,經常會來「御樂軒」裡面表演調唱南音。

  「這裡是『下廟』,前面不遠處,還有一座『頂廟』,都是供奉『老爺祖』的。」在陳老伯的指引下,步行約200米,又有一座廟,出現在眼前,曰「老爺廟」。

  「頂廟」比較大,步入廟門後,主殿邊上仍有一偏殿,曰「御樂居」,一群南音愛好者正聚集在一起彈唱著南音。

  秘聞:「老爺」竟是後蜀皇帝

  「『老爺祖』就是『郎君』,不過,我們一般都叫『老爺廟』。」當地一村民介紹,在以前,凡是要學習南音的人都須到老爺廟裡進香朝氣,然後喝「老爺茶」,以期平安順利、記性好、學藝快。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民眾成群結隊到老爺廟裡焚香祭祀,供品十分豐盛,十分隆重。

  和「郎君廟」一樣,「老爺廟」裡的「老爺祖」神像,頭頂上同樣戴著「冕旒」。

  「老爺祖」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頭戴「冕旒」,學南音人都要祭拜他呢?

  「他是我們南音的祖師爺,聽說是古代一位皇帝。」廟裡一位彈唱南音的老伯對導報記者說,廟牆上有一塊碑記,裡面有詳細的記載。

  在這塊《郎君府碑誌》中清楚記載:「老爺祖」竟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後蜀皇帝孟昶。

  專家:對研究南音有重要意義

  「閩南南音的戲神確是孟府郎君孟昶。」漳州歷史學會會長、閩南師大教授鄭鏞曾對此有過專門的考證。

  據其考證說,孟昶是五代十國後蜀皇帝,精工聲曲,其妃子花蕊夫人更擅宮詩,夫唱婦隨,志同道合,將中原宮廷音樂與秦川民間曲調融為一體。

  趙匡胤平蜀後,孟昶攜花蕊夫人投宋,七日後病卒。花蕊夫人勉承趙匡胤召納,與西川139名樂工將孟蜀管弦樂傳入宋都樂坊,成為宋廷音樂,世稱南曲、南音。

  後花蕊夫人因時常撫弄管弦追憶孟昶,並繪其像祀之,恰遇趙匡胤看到,遂謊稱「此為神仙,奉者多子」,太祖信之,即焚香禱祀,太祖得子後,敕封為「郎君大仙」。「配祀是為金雞、玉犬兩位大將軍,俗稱雞老爺和狗老爺,相傳為孟昶部下樂師。」

  「這兩個廟皆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奉祀南音始祖孟昶,不過,樂社形成時間或許更早些。」鄭鏞考證後得出結論:東山的南音應是從泉州傳入的,至今已傳至第五代了。

  據專家考證,這是迄今為止,閩南地區發現的惟一的南音鼻祖寺廟,對研究南音的起源、傳播均有著重要的意義。

http://news.sohu.com/20131230/n392631486.shtml news.sohu.com false 東南網 蕭鎮平 http://zz.fjsen.com/2013-12/30/content_13242621.htm report 2185 老爺廟一直香火興旺東南網12月3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蕭鎮平文/圖)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音樂的「活化石」,現已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南音到底如何起源

相關焦點

  • 南音傳承 騰龍行探尋非遺之路第三站落幕
    南音素有「中國音樂史上活化石」之稱 ,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朝以前漢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 臺灣「漢唐樂府」河北演繹南音古韻
    臺灣「漢唐樂府」河北演繹南音古韻 2011年10月13日 08:09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海峽兩岸學者藝術家聚首廈門話南音
    新華網廈門9月20日電(記者餘瑛瑞)「海峽兩岸南音學術座談會」經過兩天的學術交流,於20日閉幕。近50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就南音的傳承、發展和兩岸間的合作與交流等議題進行了研討。  「海峽兩岸南音學術座談會」在廈門臺灣藝術研究所舉行,是17日開幕的海峽兩岸南音展演暨民間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
  • 淨峰蓮峰「南音絲竹雅韻亮 曲藝花重開
    南音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古典高雅藝術,是極其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被譽為千年雅樂,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上世紀下半葉,蓮峰是遠近聞名的南音村,擁有陳清泉、陳清溪兄弟等一大批藝人,當時他們在工餘時間或月明風清夜晚樂悠悠地彈唱,鄉中時常縈繞著優雅的弦管聲,四鄰村社重大節日或群眾婚喪喜慶都有他們演奏的身影,當年南音演奏活躍著農村的文化生活。
  • 跟隨漢唐樂府創辦人走進中國千年古樂——南音
    今天讓我們跟隨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老師走進中國千年古樂南音南音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漢族音樂,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流行於福建泉州、廈門等地區,在我國臺灣及南洋群島華僑旅居地區也很盛行。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南音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 共一輪明月唱百代鄉音 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落幕
    東南網6月20日訊(晉江經濟報記者 莊詩瑩 闕楊娜 陳巧玲 文/圖)在近日舉行的第十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中,晉江南音藝術團的一曲《暗想薄情郎》清唱,悠揚、溫婉、哀怨,讓聽眾如痴如醉。在晉江,這樣的南音社共有48個,其中9個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南音生南國,曲曲寄深情。」
  • 「音」緣際會 中外弦友刺桐城裡唱南音
    作為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核心項目之一,已連續舉辦十三屆的南音大會唱在泉舉行,海內外弦友紛至沓來。南音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如今,傳統南音不只受到鐵桿樂迷、思念鄉音的遊子們青睞,也獲得了許多高校學生、都市白領、音樂人,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與喜愛。穿過時間長河,千年古樂響徹今朝。
  • 後蜀皇帝孟昶不算昏君,但驕奢淫逸,奢侈到用黃金馬桶
    五代時後蜀的皇帝孟昶不是最昏庸的皇帝,但一定是最奢靡的皇帝了。據記載他用的馬桶都是用其中珍寶裝飾而成,後宮佳麗無數,整日紙醉金迷。宋太祖趙匡胤發兵攻蜀,孟昶毫無抵抗力,很快就投降。當宋太祖見到孟昶用七寶裝飾小便盆,將其打碎說道:「你用七寶裝飾小便盆,那又該用什麼容器來裝食物呢?
  • 安溪縣白瀨鄉「風景名勝」之六【沐浴南音的「輦轎」】
    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漢族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 「泉州話」搖滾欲牽手南音(組圖)
    本土搖滾唱響後,獲得的支持超乎他們的想像,這朵音樂奇葩開始成長,並走向綻放。而現在,搖滾音樂製作者們希望能牽手南音。千年雅樂與現代搖滾跨時空的結合,將上演怎樣的音樂傳說,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聽到搖滾版的南音名曲《八駿馬》。
  • 「千載古韻·大美南音」 第二屆「思明杯」南音大會唱落幕
    此次南音大會唱是由思明區委宣傳部指導、思明區文化體育出版局主辦、思明區文化館承辦、廈門市南樂團、廈門市南樂研究會協辦、廈門文廣會展有限公司、廈門衛視《鬥陣來看戲》欄目執行。  主辦單位表示,希望以南音大會唱活動為契機,展現南音古典魅力,以弦會友,共敘鄉情,吸引海外各大南音社團共襄盛會,壯大南音隊伍,共同保護與傳承世遺南音。
  • 草堂尋粵韻,蕉下聽南音
    本報《博文周刊》對地水南音的報導,吸引了不少眼球,唐健垣看見南音受重視,笑得很開心□鍾哲平說唱藝術是一種孤獨的藝術,是不能合唱的。1月19日下午2:30,廣州萬木草堂舉辦了一個「品談南音之魅力—————香港南音名家唐健垣說唱講演」。香港著名南音和甲骨文專家、民族音樂學博士唐健垣先生來到萬木草堂講解和現場說唱南音藝術。萬木草堂不大,座位很少,卻是鬧市中難得的垂蔭靜地,芭蕉分綠,古井流水。在康梁講學的舊址,觀眾圍坐在康有為的對聯之下,坐著木板凳,聆聽唐健垣吟唱晚清舊曲。有如時光倒流,接通了嶺南的氣脈。
  • 「百鳥歸巢入翟山」南音展演圓滿落幕--兩岸南音樂人與南音大師王心心金門同臺獻藝
    兩岸南音樂人與南音大師王心心同臺獻藝。「心心南管樂坊」的創始人王心心是當代華人最重要的南音(在臺灣,沿襲古代南音的又一名稱「南管」)音樂家之一。她生長於南音發源地泉州,4歲開始學習南音,精習指、譜、大曲及各種樂器,尤以歌唱著名,是南音界少見的「坐遍五把交椅」(指演唱和琵琶、洞簫、三弦、二弦演奏俱佳)的音樂全才。
  • 到大嶝島餵海豚,參觀八二三炮戰遺址,品嘗韭菜盒,聆聽南音古樂
    這個兩萬多人口的島嶼,竟然有六百多架鋼琴,而且出了一百多戶鋼琴世家,音樂世家。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鼓浪嶼,是世界文化遺產,被譽為鋼琴之島,音樂之鄉。每次來都要到皓月園,看一看鄭成功的巨像,我心目中這是廈門永恆的標誌,讓人想起寶島。到廈門一定要到中山路,或者沙坡尾,八市等處,買韭菜盒子品嘗一下,這邊的韭菜盒子和北方的不一樣,更像個糕點,像酥,像飯後點心,但這是廈門的韭菜盒,圓鼓鼓的。
  • 歌海遺珠-方大同《南音》
    包括音樂雜談、音樂人物、新歌推薦、經典回顧與歌海遺珠。歌海遺珠是發掘一些,我認為非常優秀但是很少被人發掘的優秀作品。不是所有出名的歌曲都是好歌,也不是所有不出名的作品都應被遺棄。很多作品只是因為歌手的名氣或者比較小眾沒有被人注意,那就讓我們一起將他們再次發掘出來吧,或許有你的驚喜。方大同是香港新生代中一位非常優秀的歌手。
  • 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赴東山縣「御樂軒」拜館交流
    華夏文化網中國東山訊,2020年10月26日,中國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代表團一行25人,蒞臨漳州市東山縣御樂軒南音社進行藝術交流聯誼。原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莊晏成,南安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洪本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謝萬智,南音國家級傳承人蘇詩詠、夏永西,漳州市東山縣文聯主席劉凌典,東山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張哲民,中共銅陵鎮黨委宣傳委員張小龍,銅山古城文促會會長高建順和老會長孫用川,東山縣文化館館長黃育奇等出席本次交流聯誼活動。
  • 故遊憶· 前蜀皇帝王建永陵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公元907年唐朝滅亡,王建遂佔據成都稱帝,國號大蜀,歷史上稱前蜀。王建墓冢封土為圓形,高15米,直徑80餘米。當地老百姓一直誤傳是諸葛亮的撫琴臺,並因此而成為當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發掘時才確知是王建的陵墓。整個博物館只有我一位觀眾,以至進入地宮後有些陰森恐怖的感覺。
  • 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蘇統謀:「我要不停地把南音教下去」
    泉州網10月17日訊 「南音不只是泉州的驕傲,也是世界的瑰寶。有生之年,我要不停地把南音教下去、傳下去,讓更多人愛上南音、領略南音的美妙。」10月16日下午,泉州南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蘇統謀在蘇州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曲藝藝術家」榮譽稱號後,載譽回到晉江。
  • 「音樂活化石」穿越千年大唐宮廷樂曲重放異彩
    而每逢國家盛日,等待覲見皇帝的各國使節,總會早早的來到大明宮麟德殿前,肅穆而立。彼時,一聲樂聲響起,使節們便立即彈衣整冠,在鴻臚寺官員引導下拾級而上,目不斜視步入大殿。而此時的麟德殿內,大唐文武官員分列兩側,環繞宮殿的宮廷樂曲大氣、莊重、高雅、清脆悅耳,更讓人倍感威嚴和神聖。  這就是最早的長安古樂,當時只有大唐皇室才能享用的宮廷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