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打造的全國第一個營地正式開營!
《中國國家地理》首個營地選址於淄博,淄博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系魯中南山地丘陵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質構造變遷塑造了其獨有的景觀,古生代海洋沉積體上發育了喀斯特地貌,形成「溶洞」奇景。火山巖形成了多種形式的臺地、熔巖被景觀,還發育了獨特的地貌白色景觀。
豐富的煤炭資源成為燒造陶瓷、琉璃的原料,特有的地貌形態奠定了齊地崇尚精工巧藝的社會風尚,可謂一部自然和文化都極其豐厚的大書。
《中國國家地理》淄博營地總建築面積900㎡。《中國國家地理》秉持「推開自然之門,昭示人文精華」之理念,深入探索與挖掘淄博自然、地理和歷史資源,主題聚焦在了齊地風貌和本土動植物,旨在天地的鏡相裡,以深厚的淄博文化為根基,打造國內獨特的文化、自然科普以及戶外運動的優質目的地。
中國國家地理·淄博營地分為地理文化館、戶外探索基地、系列運營活動幾個板塊,通過這三大核心板塊呈現淄博的「海岱齊風、葳蕤自然」,倡導萬物一體、和諧共生的關係,以及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營地自然教育,從而打造一個不設圍欄的自然體驗地,一個有中國文化內涵的營地公園。
區別於傳統展館,地理文化互動體驗館由中國國家地理專業內容團隊,深度挖掘、梳理淄博山河之美、人文之盛,結合當前最前沿的多媒體聲光電以及互動場景支持技術,以創意互動、數字沉浸體驗等高科技方式展現淄博之美。
地理文化互動體驗館從淄博三千多年的城市記憶中,擷取齊長城、姜子牙,以及誕生於此的中國第一部農書《齊民要術》等代表性亮點,融匯進 11 項沉浸交互體驗。在這裡,你可以走進三稜鏡空間,換一種視角感受齊地之美。
以展項「時空隧道」為例,它從文物中提取了齊地獨具特色的瓦當紋、陶器紋、雨點釉,以及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字,設計出一組變幻莫測的幾何藝術陣列。
陣列中的每個圖案由一枚枚紋樣推演而成,圍繞中心點放射,給人以和諧、對稱的視覺震撼。置身其中,宛如穿梭時空。
時空的另一端,是「齊國往事」。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齊地已經屹立於東方,它是春秋五霸之首,也位列戰國七雄之冠。
這裡誕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孕育出中正平和的齊韶;也是足球的發源地;琉璃如月之照、窯口火光千年不息;《齊民要術》則留下了先民關於因循自然、馴化植物的農事經驗。
展館將《孔子聞韶圖》轉換成了動態、可觸發的體感交互,當你觸摸孔子周圍的人物,流光浮動中琴、瑟、笙漸漸出現,由三組樂章構成的《風·雅·頌》組曲奏響了。
在「琉璃之城」前,與提取自釉面的數字藝術畫面互動;在玻璃磚鋪就的「齊長城」前,看齊地歷史風雲變幻;走進數字光影鋪就的星空湖水中,感受自然的靜謐和美好。
你還可以穿過 2 米多高的巨型數字花叢,去尋找《齊民要術》裡的植物;在互動翻版上了解植物王國的趣味科普知識,感受植物之美。
展館內設置了趣味、可感的語音導覽來講解齊地的歷史文化知識,遊客掃碼即可收聽、查看。
以不破壞自然為準則,倡導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為目標,營地開闢了戶外探索基地北鬥臺地,包括野營區、分級別徒步線路、無動力遊樂設施以及適合當地的戶外運動等,並自主研發了昆蟲、植物、化石等相關課程,以期為遊客提供前所未有的戶外體驗。
北鬥臺地入口處的生態魚塘和垂直花園,看似平平無奇、實則暗藏玄機。
魚塘分深淺兩層,保證魚和草的和諧共生,為了給水生物們一個清爽的家,池塘配備了6個物理淨化倉,淨化後的水,以人工疊泉的形式重歸池塘。
這些水富含氧氣和礦物質,是比自來水更有營養的生命之源。手機控制的滴灌系統,最終可以將池中水運送給牆上花。
區別於普通的桁架、盆栽式立體綠化,淄博營地的植物牆是一面鮮活的垂直小花園。雖然植物紮根的基質僅幾釐米,但特殊的結構讓它們能夠根系相鄰、90度垂直於地面自由生長。如果有小鳥光顧,鳥糞攜帶的種子也可以在此生根發芽。
營地上帳篷排列組合成的北鬥七星,被分別命名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與命名為「北極星」的地理文化互動館遙相呼應。
在考察研究當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臺地還從源頭規劃種植了 300 多種鄉野植物,挖掘呈現了花椒和花椒鳳蝶、馬兜鈴和絲帶鳳蝶、椿和斑衣蠟蟬等華北代表性物種。圍繞這些物種,自主研發了昆蟲、植物相關課程和趣味體驗,及相關衍生品,初步形成了文化體驗消費的閉環。
從營地出發,還可以走向「悅野山谷」,走向半山天然崖洞「對話荒野」,走向齊長城遺蹟「對話古今」。給久居城市的人們創造深入密林、觸摸歷史的契機。
中國國家地理團隊旨在希望換一種視角和體驗方式,讓人們在自由觀看、交互和探索中,了解到當地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在旅行中完成從審美愉悅到知識習得的蛻變。
營地的後期持續運營,將會策劃開發與當地文化關聯的系列活動。邀請專家、名人、大V 等影響力嘉賓做系列駐場項目及活動,為營地持續引流,並策劃系列營地教育內容,為孩子們提供高品質的營地自然教育和完善的營地教育服務。
淄博營地並非獨立的營地建設項目,它以營地形態切入顏神古鎮文旅市場,為當地文旅景觀帶來更多亮點,升級遊客群體,培育城市的消費新業態。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成立於1950,作為引領國人探索自然、地理、戶外熱潮的內容刊物,《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一直以獨特視角梳理中國景觀之美,追索中國文明歷史,以全新地理文化格局重塑國人文化自信。2020年正值《中國國家地理》創刊70周年,「中國國家地理·營地」是其首次嘗試從傳媒出發,探索文旅而發布的子品牌,以營地形態切入文旅市場,推出了新一代內容驅動型文旅目的地,旨在打造有地理文化內涵、能呈現中國之美的本土文旅IP。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自然帶和最豐富多樣的景觀類型,因此,中國國家地理營地還將計劃根據氣候帶及生態系統,將中國劃分為近50個獨特的地理單元,並挖掘每一個地理單元的本土地域特色在營地中呈現,以品牌·內容·科技賦能在地文旅,打造更多的內容驅動型文旅目的地,以科學的視角和科技的手段,梳理、呈現每一寸土地的差異化之美,開創屬於中國自己的原創文旅IP。
中國國家地理營地的運營效果還處於未知,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優質的文旅項目,一定要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要體現出獨有的地理地域特色和獨特的文化風貌。這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與挖掘,中國的山河之美、人文之才能得以傳揚。
文章素材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營地、淄博晚報,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營地,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