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10時左右,67歲的譚桂軍挎著個竹籃子跨進了長沙銀盆嶺街道火炬城社區的鮮時多生鮮連鎖超市,他買了一把空心菜、三蔸上海青和四個拳頭大小的土豆。在銀盆嶺街道,像譚桂軍這樣挎著竹籃子去買菜的有一百餘人,他們出沒於銀盆嶺街道大大小小的菜市場、生鮮超市,成為該街道一道獨特的風景。
竹籃買菜發起者張嗲:環保從垃圾減量開始,30多年少用3萬多個塑膠袋
2017年,最早發起提菜籃子去買菜的,是住在該街道銀雙路潤澤府小區的張運和嗲嗲。張嗲是長沙知名環保人士,退休後一天到晚做的不是環保實踐,就是環保宣講。
張嗲是瀏陽農業局的退休幹部,退休後和女兒住在長沙。30多年前他在瀏陽就是提著菜籃子買菜,搬到長沙銀盆嶺居住時,他把菜籃子也帶了過來。
張嗲觀察了很久,發現一個家庭每天平均至少要用掉3個塑膠袋,他算了筆帳,就以每天3個塑膠袋算,30多年來,他家至少少用了3萬多個塑膠袋,「如果每個家庭每天都少用3個塑膠袋,那我們會少了多少白色汙染?」他主張環保從垃圾減量開始。
2017年9月,張運和開始在自己所在小區、社區推廣使用菜籃子買菜。有居民被他說動,也想提菜籃子買菜,但買菜籃子不到,他又說動銀盆嶺街道,由銀盆嶺街道出面,一下子購買了100個竹籃子。譚桂軍等早就加入了張嗲發起的「銀盆嶺綠色營」環保志願小組的成員每人都發了一個竹籃子。
「竹籃子比布袋子還好。」譚桂軍告訴瀟湘晨報記者,「布袋子裝菜,有時候有些菜會被壓壞、折斷,竹籃子就不會,它寬大好多。」
菜籃子從100個到150個用了兩年,希望更多人支持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6月18日,譚桂軍買菜的,是家附近的鮮時多,他買菜不多時,就到這家生鮮超市;買菜多的時候,就去茶子山的大很多的菜市場。
在去鮮時多的路上,他遇到了同樣挎著菜籃子的一個姓李的娭毑,李娭毑是去英才園旁邊的菜市場。譚桂軍坦承,雖然他自己和老伴都覺得菜籃子買菜挺好,但兩年多來,周邊別的人少有效仿的,「大家還是圖更方便。」
從2017年的100個菜籃子,到今年新添置的50個菜籃子,張運和倡導起來的挎著竹籃子買菜的隊伍,發展不夠快。不過,讓他高興的是,菜市場有些攤販,會要求別的買菜的人向張嗲他們學習。英才園菜市場一個複姓歐陽的攤販,只要看到提著菜籃子買菜的,就對別的顧客說:「這些嗲嗲娭毑真好,大家都應該像他們學習,不要用塑膠袋。」
6月18日上午,張嗲告訴瀟湘晨報記者,為鼓勵大家「不厭其煩」地挎著竹籃子去買菜,他從6月11日起,在他運營的微信公眾號綠色銀盆上推出了精神獎勵「每周一星」,表彰堅持每次買菜都是挎著竹籃子去的綠色營的志願者。他推出的第一個「每周一星」,便是火炬城社區的譚桂軍,他在表彰譚桂軍的推文中寫到,在譚桂軍居住的校區有居民何玉屏、姜君山等居民也儘可能拒絕使用塑膠袋,雖然他們還沒用上竹籃子,但已經是提著布袋子去買菜了。
為激勵大家,張嗲還設置了一個打卡制度:買了菜,自拍或請人拍張照片發給他,證明他(她)是挎著菜籃子去的,打卡積分最多的,他會想辦法給些物資上的小獎勵,「例如送把小雨傘」。
張嗲抱怨,讓他和其他挎菜籃子去大超市買菜的志願者尷尬的是,雖然他們一心想減少塑膠袋的使用,但超市的生鮮櫃檯稱重時,無論他們怎樣說不要用塑膠袋,但每樣菜服務員都會用塑膠袋包好。他希望包括商家在內更多人能夠支持到更環保的生活方式。
瀟湘晨報記者劉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