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條湯
粿條是閩南潮汕地區常見的傳統小吃,用米粉製成,當年由華僑帶去南洋,就一直流傳下來,可加湯可幹拌可炒。
炒粿條是擺在檯面上的活色生香,但湯粉的好吃卻自帶高級感。
沒找到記憶中的小攤,倒是發現了一家檳城本地人氣超旺的粿條店,有具體店面——椰腳粿條湯,推薦給朋友也易尋到。
周日需要排隊,門口等位時就見員工在倒湯渣子,湯底用豬骨、雞骨、鴨骨一起熬製成,清澈卻鮮濃。
8.5馬幣一碗,配料有三種:鰻魚丸六粒,肉紮實而不脆,剛剛好是我喜歡的那一種丸子口感;肉碎是將豬肉壓在平鍋上變成薄薄一片的「扁肉碎」;還有鴨肉和雜碎。
中間一小撮炸蒜是點睛之筆,它是整碗湯粉唯一的煙火氣,一點點足矣。
蘸料只一種,蒜米青椒醬油,鮮而不辣,和鰻魚丸尤其搭調。
華人做生意很靈活,第二次去問,可不可以只要魚丸,老闆娘風風火火答曰:「沒問題,6塊5就好啦!」
根本沒有手寫單子,全憑老闆娘腦子記,絲毫沒有差錯,還見識了什麼叫做人肉計算器,一大桌人結帳,「3塊5、8塊、6塊5、3塊5……一共23塊5。」
真想天天早上有這樣一碗粿條湯吃啊!
炒裸條
在廣東,我通常都是吃完牛肉火鍋,再要一盤炒牛河,除了粉,配料只牛肉和芥蘭兩樣。
而南洋式炒粿條全然不同,要濃墨重彩地多,粉也似乎成了配角。下單時,店主先會問,「雞蛋鴨蛋?」鴨蛋通常貴一塊錢,任君喜歡。
街頭的炒粿條攤最富表演性,大鍋敲得桌球作響,小販汗如雨下,讓看客忍不住擔心鍋被敲破,抑或汗水滴到鍋裡。
先爆香大蝦和蒜米,然後加入豆芽、粿條、韭蔥翻炒,打入蛋,用老抽生抽辣椒粉等調味,最後加蛤蜊、豬油渣和幾片香腸。
滿滿都是料,盛在綠色芭蕉葉上,鍋氣簡直能把葉子燙出青草香來!
咖喱面
大肥咖喱面在旅舍5分鐘步行距離,通常是中下午跑去吃一碗。
標配是豬血、血蛤、墨魚絲、油豆腐,也可以選擇加料,魚丸、烏賊、雞肉、大蝦、雞翅……連雞屁股都可以加!
但是,豬血和血蛤這兩樣帶血的才是檳城咖喱面的靈魂!
湯底看起來紅彤彤,其實完全不辛辣,比起馬來西亞其他地方,檳城的咖喱面只加一點點椰奶,所以更爽口、也不容易膩。面可選粗黃面和細粉絲,我更喜歡前者。
吃完這碗咖喱面,突然明白過來,為何熱帶人民愛重口味,的確就是大熱天裡的開胃神器啊!
沒有絕對的孰是孰非、高低上下,很多美食便是這樣,到了此時此地,這個口味就是最合適的。
也只有這個辣椒醬版本的蠔煎,才配得上檳城的熱情似火(真的熱到要燒起來了啊)
不同於新加坡溫和甜口的椰漿叻沙,檳城的亞參叻沙可謂咄咄逼人。
酸辣口味的魚湯主要用香茅、羅望子和辣椒熬成,淋在半透明的瀨粉上,再加生洋蔥和黃瓜絲、指天椒等等,最後舀一勺蝦膏,由食客自己來拌勻。
吃過愉園茶室和格成紅豆雪兩家的亞參叻沙,前者由幾位印度小哥在經營,湯淡而無味,好看不中吃;
後者出名的紅豆冰一般般,叻沙倒是更出彩,夠酸爽,夠勁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