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5步,26分鐘。蹲點第四天夜裡,我們繞著封閉小區明天華城的外圍走了一圈。
行至康沈路2262弄附近,看到一道警戒線。「明天華城→」,牆上的指示牌告訴我們,它背後原本也是明天華城的一道出入口。封閉管理後,小區的快遞外賣一般只允許送到周星路上的西門,康沈路上的東門就一下子冷清下來。
即使無人問津的角落,安保力量也未曾鬆懈。剛過完18歲生日的周松柏,就是「守夜人」中的一員。
圖說:周浦城管中隊輔助隊員周松柏 新民晚報記者 蕭君瑋/攝(下同)
站在「被遺忘的角落」
周浦城管中隊輔助隊員周松柏個頭不高,但人如其名,總是站得筆直。他的崗位緊貼著警戒線,再往後約百米,隱約能看到明天華城亮著燈的崗亭。
這是一個2002年出生的甘肅小夥,來上海3個月,11月12日剛剛過完自己的18歲生日。
平時,周松柏主要在年家浜路附近協助管理攤販。明天華城被列為中風險地區後,城管隊員第一時間支援。從那天起,周松柏就被分配到康沈路東門值外崗,執勤時間是12個小時的夜班,一直持續到今天。
圖說:明天華城小區門口設置緩衝區,外賣、快遞送達後,前來協助的城管隊員叫號後交接
「這道門現在不能進出,也不讓接收東西。」「請送到一期或三期門口。」「請戴好口罩。」……明天華城剛封閉那幾天,有很多外賣騎手、居民親友過來,周松柏與同伴們就一遍遍地重複這些話語。面對「不明真相」的群眾,他也曾勸得口乾舌燥,不過一兩天後,就很少有人上這兒來了。
這個東門沒有什麼故事,像是身處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在漫漫長夜裡,周松柏與同伴相互鼓勵,打發時間:「我們會數經過多少輛車,今天來了多少外賣小哥,會有多少人問路。」
每天凌晨4-5點,是周松柏最難熬的時候,因為這時最冷。但周松柏知道,堅守是有意義的。他的身後,「封閉小城」正安睡著。
圖說:11月30日,垃圾清運車進入明天華城小區,司機測溫後得以進入
深夜「午飯」總是吃得很快
周松柏以前也值過夜班,但沒有哪次像這次一樣,時間緊急、跨度長、連續作戰,「倒時差」都來不及。還好,每一個小時都有短暫的休息時間,巡邏隊員會來頂班,讓站崗隊員得空歇歇腳。
晚上11時左右,統一安排的夜宵送到了,這是周松柏最期待的「午飯時間」。「今天有炒麵和青椒肉絲蓋澆飯,身為北方人,當然是吃麵咯!」隊員們輪流用餐,周松柏吃得很快,「儘量不讓飯菜冷掉,換下一個人來吃。」
寒夜裡也有暖心瞬間。每每有業主「投餵」奶茶、道聲辛苦,周松柏就覺得一切值了。
圖說:11月30日晚上,周浦城管中隊輔助隊員搭班巡邏
有一次,周松柏還喝到了熱心市民送來的骨頭湯。在外包裝上,他發現了愛心卡片,上面寫著:「明天華城,加油」!「我一看地址,是年家浜路上的店家送來的。好巧,這就是我以前值勤時管的那條路呀。」這個機緣巧合,讓周松柏開心了很久。喝口熱騰騰的湯,他的身子跟著暖了起來。
這幾天不下雨,月亮又圓又亮。周松柏看著看著就想起童話故事,還想著等解封後,要回到家鄉看看奶奶。
白天越來越短。周松柏傍晚6時上崗,夜幕中路燈已經亮起;等到早上6時下班,路燈還未熄滅。
「你早上能看到日出嗎?」記者問。
「看不到,那時候已經睡著了。」周松柏說。
「那下午呢,能看到太陽吧?」
「最多也就看得到一個小時,就準備出發了。」
星星月亮,街邊路燈,萬家燈火——這些就是「守夜人」們眼中的光亮。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蕭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