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山寺坐落於恫山腳下,是一處風光旖旎、蔚為壯觀的絕妙名勝。而古寺裡最具古寺意境的非遼塔莫數。塔建於遼大安六年(1090年),十三層,高43.54米。塔基分三層,下為八角形須彌座,中為平座勾欄,上為仰蓮蓮臺。
說到寺院來源,清康熙年《靈丘縣誌·藝文志》載:太和七年,孝文帝巡行至此,值太后升遐日,哭於山陵,絕膳三日不輟聲,思答母恩。乃於靈丘邑之東南,闢寺一區,賜額曰覺山寺。」
不過除了遼塔,現存是寺院清道光年間重修的。整座寺院精巧玲攏,佔地面積8100平方米,各大小禪院有134間,並位於三條軸線之上,顯得錯落有序。行走在覺山寺中,清風徐來風鈴陣陣十分愜意。
01覺山古寺
寺院山磚質門還完好地保存著道光時期的細緻磚雕,遊龍走風盡顯其間。這樣的精美雕刻與千年古塔相比遜色許多,但這也是外地難得一見的絕美寶物。
入寺便見到這十三層磚塔,總高44.23米,鶴立於覺山寺群廟之中,盡顯出類拔萃。
塔基上須彌座的磚雕,造型豐滿,栩栩如生,有專家評曰:雖為遼制,尚襲唐風,是磚雕藝術中不可再得之精品。塔塔身簡素,十三層塔簷逐層收分,最上部為鐵剎。此塔為典型的遼代密簷塔。
第一層塔身中空,塔內四壁殘存60多平方米精美的遼代壁畫。內容為八明王、四天王和四菩薩像,為遼代繪畫精品。遼人的審美崇尚健康和力量之美,與北宋以後中原逐漸趨向內斂和淡泊的風氣有很大區別,在塔中足以體現。
02保護工作
今年4月18日「4·18國際古蹟遺址日主題活動」,公布了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評選結果,全國共有5個古蹟遺址保護項目入選,其中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覺山寺塔修繕項目榜上有名。
靈丘縣覺山寺塔建於遼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後世比較全面的一次補修約在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覺山寺塔經歷明天啟六年(1626年)地震後,損傷較大,此後未有全面的修繕。現存覺山寺塔的塔剎、塔基殘損最嚴重,而在塔身和塔簷部分,也有相應的損毀。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古建築修復師們用專業、耐心的品質解決了覺山寺塔的瓦面鬆散、瓦件殘缺,磚砌體裂縫、局部殘缺,基座須彌座殘毀嚴重等問題,古塔重煥光彩。
缺失殘損蓮花座修復
03磚雕賞析
下層須彌座上雕刻獅獸、佛像、菩薩、伎樂天女等,門旁雕侍女,門的轉角處雕金剛力士像;中層的平座上有細緻繁密的雕刻花紋裝飾來襯託高大平滑的塔身;這些雕刻十分精美。
上層的仰蓮呈八角形,分四層,蓮花寓意清淨崇高的淨土,整個塔身坐落在這巨大的蓮瓣上,優雅聖潔。
04古廟壁畫
覺山寺清代古建築裡,還保存著清代時期設色水路神仙壁畫,顏色豔麗畫工細膩,可謂了解靈丘清代中晚期民俗的最好材料。不過現在人物局部有極多殘損,而且沒有任何保護措施、任何人都可以隨意觸摸,殿內還明火燒香,對這些壁畫瑰寶造成嚴重威脅。
俗話說深山藏古寺,厚重優美的覺山古寺等你細細品味,發現它別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