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盤裡一銀螺
位於西沙群島中的西沙洲是七連嶼——西沙群島中七個連在一起的小島——的一部分。這種露出水面、由珊瑚殘骸碎屑堆積而成的景觀,到底是叫「島」還是「沙洲」,並沒有嚴格的界限。一般而言,珊瑚礁的沙堆如果尚無植被出現,就不能叫「島」。「島」指的是沙子上已經出現植被、土壤,沙子裡已經儲藏了淡水。但若仔細察看,沙洲中間已經出現了零星的植被,這是沙洲正在向灰沙島演變的暗示。傍晚時烏雲密布,一束陽光穿透烏雲,照射在環礁、潟湖、沙洲上。外圍的環礁包圍著一個翡翠般的潟湖,潟湖中有一個銀白色的小島。很難想像西沙洲的這種景觀是由一種小小的蟲子——珊瑚蟲建造而成,倒像是珠寶大師的作品。
「千裡長沙,萬裡石塘,上下渺茫,千裡一色」,這不是詩句,也不是《古文觀止》中的名篇警句,而是地方志《瓊管志》中的一句話,是對今天西沙和南沙群島(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以南的大海中)景觀的描述。「千裡」、「萬裡」是形容詞,形容其範圍之廣大,「長沙」和「石塘」卻是名詞,值得琢磨。
沒去過西沙和南沙的人很難想像「長沙」和「石塘」的樣子,去過的人卻會對這兩個詞心生讚嘆,它們對其指稱對象的描繪太準確、太形象了。「長沙」和「石塘」所指稱的,就是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中兩種最常見的、出露水面的地貌景觀類型:「灰沙島」和「環礁」。
真正的海洋島——灰沙島
我去過西沙和南沙,每當讀到上面這句話時都會心領神會,眼前立即浮現出第一次見到「長沙」(灰沙島)和「石塘」(環礁)時的情景。4月,正是南海風平浪靜的季節,我們從海南島的漁港小鎮潭門出發前往西沙群島。海水藍藍的,好像靛藍的顏料被傾倒在了大海裡,天也藍藍的,水天相接,海天一色。天上駛過一架飛機,忽然為它擔心起來:假如它把大海當成藍天
在藍色中航行了幾個小時後,海水忽然從藍色變成綠色,綠得像新長出來的蔥葉。我知道那是海水由深變淺所致,這說明我們已進入了西沙群島的海域。向前方眺望,海水與天空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色的條帶,船越往前行,它越鮮明,而且越來越長、越來越寬。慢慢地,我看到了那條白色的長帶原來是沙灘,沙灘後有綠樹,綠樹叢中有低矮的房屋。
「七連嶼到了。」船長說。七連嶼是西沙群島中7個連在一起的小島群。說是7個小島,其實是7個露出水面的沙洲,沙洲上全是被風浪打碎了又堆積起來的珊瑚和貝殼的殘骸,顏色潔白,遠望如雪。這種島被研究珊瑚礁的專家稱為「灰沙島」,我們的古人則稱之為「千裡長沙」。
這「灰沙島」值得一說。中國島嶼眾多,灰沙島卻與眾不同,它是我國領土中很獨特的部分。
中國的島嶼大多數是大陸島,即它們過去是大陸上的山峰、丘陵,後來被海水所淹,其中露出海面的部分就是大陸島。這種島的成因與海洋並無關係,其實就是被海水包圍的小塊陸地。渤海、黃海、東海中的幾千個島(包括群島、列島)絕大多數都是大陸島。
灰沙島則是海洋島,它由海洋生物珊瑚蟲的骨骼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殘骸堆積而成,也叫珊瑚島,與大陸沒有任何關係。
灰沙島即使在高潮時也能露出水面,而其他珊瑚礁在高潮時則被淹沒在水下。因此,灰沙島不需人工填高就能供人類生存,是珊瑚群島中最有價值的島。但南沙群島中的十幾個灰沙島,除了主島太平島被我國臺灣掌握之外,其餘全被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所非法侵佔。
灰沙島既然是由被風浪打碎的珊瑚殘骸堆積而成,就不會很高——往往僅高出海面數米,呈低平延展狀。我們的祖先在西沙群島的海域中航行時,在碧海藍天下看到這種連綿不盡的灰沙島,稱之為「千裡長沙」,不是很形象貼切嗎?
在七連嶼中的趙述島上,有一位被島上居民稱為「現代魯濱孫」的人,他叫陳旭,來自四川成都,之前是一位證劵經紀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趙述島,被這裡的生活所吸引,於是就留了下來。我問他為什麼放棄天府之國的生活來到這裡?他說:「這裡才是神仙過的生活。我只要每天晚上去珊瑚礁中打撈兩小時的海參、鮑魚、石斑魚,賺到的錢就足夠我生活,白天則睡覺、打牌、遊玩沒有任何人打擾。」
和「現代魯濱孫」告別時,他挽著褲腳,站在綠水白沙間向我們揮手道別,我們的小船劃開琉璃一樣的海水,向一叢叢珊瑚上漂去。
碧海藍天七姊妹
這是從空中鳥瞰到的七連嶼全景。這7個連在一起的小島或沙洲坐落在一個巨大的環礁上,有的上面已經披上了綠色的植被,有的還是裸露的沙洲,但它們無一例外地美如仙境。它們連綿不絕地延展了20多公裡,當我們的祖先在大海上航行時途經此地,或是被強風吹到這裡時,他們怎能不登臨其上,並在這裡生活下來呢?
我國最獨特的一種領土——環礁
如果說灰沙島已是我國領土中很獨特的一部分,那麼,「環礁」(即「石塘」,石塘指用石頭圍起來的水塘;環礁指珊瑚礁圍成的環狀體。前者是民間俗稱,後者是科學術語)就更獨特了。它也是由珊瑚蟲構建而成,但形狀是環狀。
南海諸島除極個別島外,其餘全是由珊瑚殘骸堆積而成的珊瑚島。所謂南海諸島,指的是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珊瑚群島,簡稱「四沙」。要理解「四沙」,最關鍵的一個概念就是「環礁」。
珊瑚礁是由珊瑚蟲營造的。珊瑚蟲用它的身體壘成珊瑚礁,這很容易理解,但是為什麼這些小蟲子可以將珊瑚礁壘成環狀?
有一種解釋是:因為珊瑚蟲只能生活在海水裡,待生長到海面附近時,就不能繼續向上生長,便向四周擴散,並將相鄰的礁體連成一個廣闊的、以海水低潮為上限的珊瑚礁平臺。平臺的四周因為面對風浪,水體交換活躍,養料豐富,珊瑚生長速度快。再加上平臺外圍的風浪將珊瑚碎屑從海裡推到珊瑚礁上時,也使這些碎屑堆積在外緣,便慢慢形成了一圈高於平臺內部、看起來像是堤壩的外環。由環圍起來的低洼部分,是一個與大海相對分隔開的淺水湖,這種湖被稱為潟湖。
「四沙」中的大多數都是由這種環礁組成的。可以說,環礁是「四沙」景觀的基礎,其他景觀都由環礁演變而成。
但不要把環礁理解得很小,以為就像池塘一樣,不是的。「四沙」中有的環礁很大,稱得上巨型環礁,就像我們祖先所說的「萬裡石塘」。
做一個比較就知道了。北京、上海夠大吧?但是和巨型環礁比起來就相形見絀了。北京市區的面積是1300多平方公裡,上海市區的面積約750平方公裡,但南沙群島中禮樂灘的面積卻達7000平方公裡、安渡灘的面積達2287平方公裡環礁的「環」也不是一般的堤,一般的堤很窄,環礁的「環」卻可以寬闊到在「環」上再發育新的環礁,形成「複合環礁」。
環礁比灰沙島更美。我去過西沙群島的幾個環礁,其中一個叫「羚羊礁」。遠遠看去,碧藍平靜的大海上突然浪花翻滾。原來凡是環礁,都會因外緣高起的「環」不斷迎擊風浪而激起一片浪花,這種景觀被稱為「浪花帶」。遠望環礁,首先看到的就是這一圈白浪翻滾的「浪花帶」。待接近環礁後,看到的卻是一個被「浪花帶」圍繞在內的風平浪靜的潟湖。潟湖水淺,水色與環礁外的大海截然不同,偏綠或偏黃,有時像翡翠,環礁因此成為熱帶海洋中十分獨特的美景。想想看:一塊翡翠,其邊緣鑲嵌著銀色的花邊,再將它放入一塊藍色的金絲絨上!
如果從空中看環礁,更能領略她的妙處。我在飛機上俯瞰過南沙群島中的彈丸礁,當飛機飛過她的上空時,藍色的海面上像是有誰隨意甩下一個套馬索,套馬索套住一塊巨大的翡翠,海水聚集起千軍萬馬衝上來,像是要把翡翠搶回,卻被撞得粉碎,只留下一圈噴銀濺玉的美景,那就是浪花帶。
中沙群島是南海的心臟
中沙群島是一個巨大的環礁,其範圍還包括周邊的幾個暗沙和一個島嶼——黃巖島。黃巖島也是一個環礁,但其特殊之處在於:它有一塊巨大的礁石露出海面。中沙群島的大部分島礁卻淹沒在水下20多米處,雖然如此,它的價值卻不可低估。因為它面積巨大,並且位置重要——位於南海的核心部位,仿佛是南海的心臟。這裡不僅是我國漁民傳統的捕撈基地,未來的戰略地位也會越發顯現出來。攝影/吳立新
地名講述著南海諸島屬於中國的故事
說完「灰沙島」和「環礁」,再回過頭來看「千裡長沙,萬裡石塘」這句話。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眼前出現的畫面是:一艘船在海中航行,遠遠地看見前方出現「千裡長沙,萬裡石塘」的景觀,似乎是因為他們路過這裡,途中發現海上有「長沙」和「石塘」。但是當我從西沙、南沙回來後,對這句話有了全新的理解。
這句話表面看起來像是描寫遠望所見,其實並非如此。它可以理解成我們的祖先親臨其境,進入「長沙」和「石塘」之中,並在其中逗留、生產、生活,有一天離開時回望,或是又一次到來時,忽然發現自己所生活的地方這麼美,於是發出「千裡長沙,萬裡石塘」的感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僅僅是遠望,怎麼能知道組成灰沙島的物質是「沙」?又怎能知道環礁圍繞的是一個「塘」呢?
因此,至少在宋代,我們的祖先與東沙、西沙、中沙、南沙這些珊瑚島的關係就已經不是遠望、路過,而是親臨、熟知了。
如果說「長沙」和「石塘」不是專有名詞,只是對珊瑚礁中兩種景觀類型的概括,那麼,海南省潭門鎮漁民手中祖輩留傳下來的西沙、中沙、南沙群島捕撈作業路線圖——《更路簿》中的地名,則是針對一個個灰沙島、環礁、暗礁、暗沙的專門命名。
華南師範大學的劉南威教授是研究南海諸島地名的專家,他在《中國南海諸島地名論稿》一書中,將南海諸島的地名史梳理得清清楚楚。翻看這本書時,我看到了海南漁民在長期的捕魚生產中為南海諸島取的一個個名字,這些名字或來自於外形,或來自於海產、傳說、顏色
以島礁的形狀來命名,是漁民們最常用的方法。南沙群島中的司令礁,因為環礁中有一沙洲,把潟湖一分為二,形似眼睛,漁民便稱之為「目鏡鏟」。另一些礁名,如褲襠、鐵鏈、三角、魚鱗、雙擔、鍋蓋等,都是因形得名。
以海產命名的,如南沙中的赤瓜礁,因產赤瓜參而得名
翻看這些地名時,你能想像漁民們是怎樣在這些珊瑚礁中勞作的。如果沒有在生活和生產中與這些島嶼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是不能取出這麼多有著很深文化色彩的名字的,或者即使取了名,也不能使用和流傳開來。
這些質樸形象的俗名,從地名學的角度證明了南海諸島是中國的領土。我們的祖先最早發現她們,為她們命名,並世世代代與她們維繫著生產和生活的關係。
其實,要證明南海諸島屬於中國,道理很簡單,邏輯也很清楚。中國是這一地區的文明古國,也是這一地區的航海大國。即使中國漁民不想去南海諸島,季風也會把他們吹去,中國漁民與南海諸島的相遇,是必然會發生的。
在中國漁民與南海諸島相遇後,會發生什麼?大家想想,中國人的頂級名菜是什麼?海參、鮑魚、魚翅、燕窩。再想想南沙、西沙、中沙、東沙這些珊瑚島出產什麼?不就是這些東西嗎?
正是這些名菜,將中國人和南海諸島聯繫在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早期西方的探險家、旅行者、侵略者登上南海諸島後,發現島上的居民永遠都是中國人的原因,這些也都記載在他們所寫的書籍中。
南海諸多珊瑚礁島中,除極個別島上有淡水和一點土地外,大多數島礁都沒有使人永久居留的條件。要想在南海諸島生存、居留,必須找到謀生手段。這些手段只有中國的漁民能找到,那就是在珊瑚礁島的潟湖中捕撈海珍品,再將它們曬乾、加工,然後等待專門的船隻前來收購,這些船隻還會帶給漁民淡水和糧食,這種傳統一直延續至今。這是一條由生產、加工、收購、銷售、消費等環節組成的完整商業鏈條,其中起關鍵作用的,便是中國飲食文化中對海參、鮑魚、魚翅這些海珍品的推崇。
我不知道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原住民去那些小島上幹什麼?去了以後如何生存?他們要海參、鮑魚、魚翅幹什麼?
中國真正的熱帶地區在南海
按照天文學定義的溫度帶,我國北回歸線以南的區域便是熱帶。但實際上,我國的熱帶要更偏南一些,陸地上僅包括滇南、臺南、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南海諸島,而其他95%的熱帶面積分布在海洋上。雖然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叫熱帶,但南北20個緯度的跨距讓其內部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因此,熱帶被進一步劃分出3個亞區:邊緣熱帶、中熱帶和赤道熱帶。由於邊緣熱帶偶有年份仍會受到寒潮低溫之害,所以中熱帶、赤道熱帶才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熱帶。中熱帶包括海南島的最南端和西沙、中沙群島(圖中的Ⅳ區域),這裡完全沒有寒潮霜凍,已屬於典型的熱帶。而僅包括南沙群島的赤道熱帶(圖中的Ⅴ區域)水熱狀況則比中熱帶更穩定,更趨近於赤道帶的特點。因此,在我國要想體驗真正的熱帶,只有在我國的南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