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簡稱老區,泛指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下創建的紅色根據地及所在區域。
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養育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提供了堅持長期鬥爭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壯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後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極大貢獻。
據統計,我國土地革命和抗戰時期,先後湧現的紅色根據地共計35塊,涉及全國的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300多個縣(市、區),能夠稱革命老區的村莊成千上萬。伊川縣江左鎮官莊村是我們身邊的革命老區之一,還是傳奇將軍皮定均抗戰時戰鬥過的地方,抗戰故事家喻戶曉。
官莊村牌樓
官莊村位於江左鎮北部,東傍登封北接偃師,臨近洛陽南大門大谷關,群嶺環抱,地勢險要。
作為南北貨運通道,官莊古時設驛站,供人歇腳棲息。公元621年,大唐名將尉遲恭隨李世民徵討王世充時,曾領兵在官莊北山開礦挖銀,夜宿山下,後遺留礦溝,稱銀洞溝,宿地名官驛村。官驛村後改為官莊村,相對酒後鎮之官莊而言,又俗稱東官莊。
國慶前夕,應同學邀約,結伴前往官莊,一探紅色遺蹟。
官莊村位置圖
1944年4月,日寇瘋狂發動豫湘桂戰役,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5月25日,洛陽失陷,豫西大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是年8月,時任太行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的皮定均與政委徐子榮奉命率抗日遊擊1支隊挺進豫西敵後,放手發動群眾,組建抗日基層民主政府,壯大抗日武裝,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
皮定均將軍少年參加革命,歷經戰鬥無數,以作戰機靈、勇猛頑強著稱,有雅號「皮猴子」、「皮老虎」流傳甚廣,充滿傳奇。
皮徐支隊馳騁豫西抗日示意圖
當年皮部馳騁豫西,獨立奮戰三個半月,先後作戰139次,建立起了包括嵩山、箕山兩個專署,洛陽、偃師、密縣等十一個市縣抗日民主政府,支隊也有最初的1700人發展到近萬人,站穩了腳跟,打開了局面,出色地完成了黨中央和毛主席賦予的開闢豫西抗日根據地的歷史使命。
日本投降後,吸納了眾多豫西及官莊子弟、壯大了的皮徐支隊改稱一縱一旅,歸隸中原軍區,皮定均、徐子榮分任旅長、政委。在1946年夏中原突圍中,一旅再次一戰揚名天下。是年6月,蔣介石調集22萬重兵集團,將中原軍區6萬人圍得水洩不通,意圖聚而殲之,全面內戰一觸即發。時任一旅旅長的皮定均和政委徐子榮臨危受命,率七千之眾,佯裝軍區主力,迎敵而上,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血與火的淬鍊。
接受任務時,經歷過西路軍慘敗,後化裝討飯回到延安的一縱司令王樹聲深知一旅任務兇險,曾專門私下告誡皮定均、徐子榮「旅幹部每人要準備便裝,關鍵時用。」還叮囑旅警衛員一定「要保護好首長」,可謂用心良苦。王司令的言外之意,皮徐心知肚明,但二人不約而同地打定主意,便裝不備,堅決與全旅指戰員同生死共命運。此事秘而不宣,皮徐共同保守了幾十年。
皮定均和抗日遊擊1支隊部分幹部戰士
戰前,毛主席高度關注著中原戰局,時刻牽掛李先念部的安危,千鈞一髮之際,還特意親筆電示中原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電稿筆走龍蛇,語氣不容置疑,但充滿關切和熱望,電文中「勝利第一」的「一」字顯系深思熟慮後「二」字的塗改,也滿滿革命的樂觀主義。
在這場「丟卒保車」的比拼中,皮旅機動靈活,指東打西,長途奔襲1000餘公裡,橫越鄂豫皖三省,歷24天,經大小戰鬥凡23次,硬生生地拖住了敵人大軍,為軍區主力突圍贏得了寶貴的三天時間,自己也僅以微小代價,成功突破蔣軍的合圍,勝利抵達蘇皖解放區,把一盤死棋下活,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彼時,華中《新華日報》以《謹向皮定均將軍所部致敬!》為題發表社論,皮旅威名大震,也給領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戰過後,皮部編入華野序列徵戰,也參加了孟良崮圍殲張靈甫整編74師之役。
1955年,我軍第一次評授軍銜時,皮定均按資歷被初評為少將上報。毛主席審定時大筆一揮,特批:「皮有功,少晉中。」一錘定音。從此,皮定均不僅軍銜超越了部分老上級,成了開國中將,後來還被當上將重用,一直擔任大軍區司令員。傳說當年準備解放臺灣,皮定均是前敵司令的不二人選,只可惜1976年7月7日,時任福州軍區司令員的皮定均在一次軍事演習中不幸遇空難殉職,年僅62歲。
皮定均將軍當年率部轉戰豫西時,曾多次親臨各地基層一線村莊,傳播革命,發動武裝,深入指導抗戰工作。官莊村民風淳樸,群眾基礎好,皮將軍當年還在該村地下黨員、民兵隊長李士拔家住宿過。一時,官莊及附近村莊的革命氣氛非常濃厚,群眾的革命熱情也空前高漲,很多村民跟隨皮將軍,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共產黨員張思賢是呂店王村人,他首先在呂店一帶樹起了抗日旗幟。接著,官莊村的李士拔、溫溝村的溫耀璽以及王化溝開明紳士王舉善等人,帶著護村保家武裝,與張思賢一起組建了伊川抗日獨立團,抗日活動有聲有色,遍布鄉村。盤踞在娘娘山、祖師山的日本鬼子氣急敗壞,視抗日分子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1944年11月17日拂曉,250多名全副武裝的日偽軍傾巢出動,氣勢洶洶地直撲官莊及附近幾個村莊,瘋狂進行清鄉掃蕩。當時,放哨的民兵最先發現敵人,立即鳴槍示警。黨組織獲悉消息後,一邊派人向上級報告,一邊組織基幹民兵積極防禦,掩護群眾轉移。各村民兵有效利用熟悉的地形地物,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機智勇敢地與敵人周旋。
李士拔故居、皮定均將軍下榻處
日軍仗著裝備精良,人多勢眾,根本沒把幾個「土八路」放在眼裡,一路機槍掃射、小鋼炮開道,耀武揚威,橫衝直闖,如入無人之境。後日偽軍闖進官莊村,開始大肆搶掠,然後殺豬宰牛,大吃大喝。吃飽喝足,鬼子兵攜帶著搶來的東西,順大路往南,大搖大擺朝尹灣走去。於此同時,已接到報告的伊川獨立團也迅速派人趕來,並組織各村民兵把好通往官莊的各個路口,在尹灣設下埋伏,準備給敵人以痛擊。
抗戰時的尹灣村緊鄰官莊村南,是一個只有40多戶、200多口人的小村子,村北有一片高地,修了一座土寨,村東300米處馬咀嶺,是一懸崖峭壁,制高點為學窯堖,地勢十分優越,有一定的設伏條件。當日偽軍進入尹灣溝底、預設陣地,剎時,槍聲大作,槍彈、手榴彈連珠炮似地傾瀉到敵群中。日偽軍猝不及防,經當頭棒喝,狼奔豕突,亂作一團,結果死傷慘重。僥倖活下來的日偽軍只恨爹喊媽少生兩條腿,夾起尾巴拼死經武寨向西南逃竄。沿途,殘敵又不同程度受到各村的截擊照顧,被痛打落水狗,僅餘數十人狼狽逃回。鬼子哀嘆,在「小小的河溝裡翻了大大的船」。
這次戰鬥,共打死敵人30多人,打傷50餘人,打死戰馬兩匹,繳獲槍枝數10支,日軍搶去的財物也被悉數奪回,史稱尹灣大捷。1945年1月8日,延安《解放日報》在一版顯著位置報導了本次戰況,稱為「伊川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抗擊日寇暴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文章說:「敵寇被壓縮於官莊以南凹溝內,死傷甚重,僅餘殘敵數十人趁黃昏逃竄。」這也是皮、徐支隊渡過黃河,組織領導伊川人民同日偽軍英勇搏鬥的「旗開得勝」一役,毛主席知道後大加讚賞。
尹灣大捷舊戰地
鬼子不甘心在小村子裡吃了大敗仗,一直伺機報復,並於1944年12月11日,糾集了登封、汝陽、偃師、鞏縣等十幾個縣的日軍,對此地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清剿掃蕩。上級黨組織得知消息後,及時號召發動各村分別疏散群眾,堅壁清野,做好反掃蕩的各項準備。村民以村組為單位,有序地提前分散轉移。日本鬼子進了村寨,反覆搜捕,到處撲空,沒有傷及群眾一人。鬼子惱羞成怒,四處放火,燒毀部分麥秸垛和房屋,宰殺一頭耕牛,吃的吃扔的扔,狠勁折騰糟蹋發洩一番,才揚長而去。
官莊村南牌樓左前方,是1958年修建的尹灣水庫,當年伏擊日寇的戰場——尹灣村老村,現已被水庫淹沒,就處在庫區的九龍灣,地形地貌仍依稀可辨。尹灣村如今已整體東遷,搬至更靠近吳溝村。時間關係沒有到訪,遠眺一拍,謹以致意。
凝眸望庫,水面與天光一色,波瀾不驚,渚上植被茂盛,一片青綠。硝煙早已散盡,一切顯得安寧祥和,絲毫看不出血與火的痕跡。但豐碑永存,歷史人民不會忘記。我們重溫一下當年那些普通抗日英雄的名字:蘇廷奇、蘇金庫、蘇世勇、尹萬傑、蘇發正、蘇林廷、尹邦魁、尹邦順、尹海潮、尹海欠……
背景深處是尹灣新村
官莊村多有識之士,較好地保留了部分紅色遺蹟遺物,銘記歷史,告訴未來。
我們跟隨村主任李國強,在官莊村參觀了紅色事跡展,憑弔了李士拔墓。
展覽陳列在村兩委,一大間專闢的辦公室,內容有四大部分,從村史、黨史、革命史到與官莊有關的英模人物,濃墨重彩。我們邊聽邊看,並拿出手機,記錄下了這莊重一刻。光線問題,翻拍照片的效果差強人意,但收穫已頗豐。
李士拔墓在官莊村委南60餘米處,前置抗日民兵隊長李士拔紀念碑,碑文鏤刻著尹灣大捷紀實,佔地約3畝,綠樹環繞,松柏蒼翠,莊重肅穆。
「尹灣大捷」是伊川人民反掃蕩,在抗戰史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也是洛陽抗戰史的光輝一頁,是一座歷史豐碑,史實毋庸置疑。
據信,官莊村兩委正在籌劃樹立抗日英雄紀念碑,把前輩們不畏強暴奮勇殺敵的光輝形象,英勇業績傳承下去,地點就在官莊村南,臨近尹灣水庫的大路邊。
此動議已得到皮定均將軍次子皮國勇少將的肯定支持,碑文內容只待與尹灣村群眾協商妥即可實施。
官莊村準備的抗日英雄紀念碑
由於人為的原因,尹灣大捷是自發還是有組織,發起人、參與人,誰打的第一槍,殲敵數、繳獲數等具體細節,目前還說法不一,存在著多種版本,讓人無所適從。本文系綜合各種資料,獨立思考後的大概評判。一家之言,難免疏漏。抱歉。
說起「尹灣大捷」和六爺李士拔,村民李向紅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但對於閉門各自書寫抗戰史的做法,李向紅也並不認同。
抗日能團結,立碑緣何不能團結?竊以為,大家應徹底拋棄門戶之見,務必坐下來友好協商,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實事求是,儘快把好事辦好。惟其如此,則善莫大焉。
村民李向紅侃侃而談
圖3-6來自網絡 致謝原作者
餘圖及文字 過 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