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牡丹就被認為是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代表,也一直都是富貴、吉祥的象徵,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溫庭筠在《菩薩蠻·牡丹花謝鶯聲歇》中寫道:「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依夢難成,背窗燈半明。」在《夜看牡丹》中寫道:「高低深淺一闌紅,把火殷勤繞露從。希逸近來成懶病,不能容易向春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在2019年的時候,在北京世園會牡丹競賽中,洛陽的牡丹就獲得了221個獎項,擦亮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而中國的洛陽牡丹文化節也就是之前的洛陽牡丹花會,已經被列入了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至今已經舉辦了36屆。說了那麼多今天我就為大家來盤點一下為什麼洛陽牡丹能如此受青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在清代文人李汝珍的《鏡花緣》中講述了有關於武則天的一個故事。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冬日的皇宮非常的冷,尤其是傍晚的時候,女皇武則天正在喝酒暖暖身,忽然聞到一陣花香,原來是臘梅花開了。心中不禁大喜,臘梅竟然如此殷勤的侍奉君王,想必是花園裡其他的花也開了,隨機便去了花園裡賞花。「明朝遊上菀,火速報春來,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崔」就是在這裡寫的。百花攝於武則天的權利,不得不從命。就在武則天回林菀休息時,一夜之間百花盛開,但唯有牡丹抗旨不開,沒有屈服在武則天的威嚴下。武則天醒來看到滿園花開大喜,在看到牡丹時勃然大怒,隨即就將牡丹貶至洛陽。牡丹到了洛陽之後就昂首開放,武后知道此事,更加大怒命人燒死牡丹。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被燒焦的牡丹枝幹反而開得更加旺盛。也正是因為牡丹這種矢志不移,在烈火中仍然能剛正的精神所以牡丹也被人們稱之為「焦骨牡丹」。後來在洛陽人精心培育下,牡丹更加的嬌豔,所以也被稱之為「洛陽紅」。
春日洛陽賞牡丹,觀看牡丹的時間長達20多天。在每年的4月15日至25日被定為了「牡丹花會」,同時還有很多的漢文化活動在此舉行。願來年春天再無疫情,你我共賞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