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地處邊疆高原的大風口。
邊防連營區的樹,長著「風的姿態」。一年到頭,哈桑的風總是從南向北吹,這裡的樹也便有了「南低北高」的姿態。樹因風而賦形,風因樹而留痕,官兵們親切地稱之為「哈桑樹」。
哈桑的風有多大?中士剛鵬飛心裡儲藏著這樣的故事——
那是一個冬夜,狂風卷著鵝毛雪。凌晨,營門外突然傳來一聲巨響。正在內崗站哨的剛鵬飛,連忙頂著風雪向營門走去。呼嘯風聲裡,外崗崗亭被大風直接掀飛了。
哨亭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照射下泛著光。剛鵬飛抬頭,看著山上「身居風口,樂守邊關」幾個大字,心裡感觸頗深。
「哈桑風大,土地沙化嚴重。在這裡紮根的樹,不是一般意義的樹。」
經歷了這次「風波」,第二天,班長告訴剛鵬飛:「哈桑的樹被風吹彎了腰,卻沒有一棵倒下。咱們哈桑的兵,也得像這些樹一樣!」
樹,能抵禦西陲風沙。種樹、護樹是官兵的習慣和傳承。
每年開春,官兵們都要給樹修剪、施肥、除蟲。集合哨響,各班班長帶著本班戰友,來到自家的「責任區」熱火朝天地幹起來。任務結束,連隊還要來個大比拼,給獲勝的「團隊」戴上大紅花。
重新焊接的「長柄修枝剪」「曲形鐮刀」,攀高用的「拉伸梯子」,背包式噴藥箱……種樹的工具之所以在這裡被稱為「裝備」,這是因為,官兵們種起樹來頗有幾分像打仗。
樹,對於哈桑軍人來說就是「戰友」。在官兵們精心呵護下,哈桑的樹越發茂密起來。每年夏天,營區裡的樹在風中舞動,整個營院綠波蕩漾;冬天雪落哨所,樹的枝杈上掛滿冰凌,在陽光下晶瑩閃耀。
那樹,一棵比一棵堅韌,棵棵都以「風的姿態」佇立。
老兵們最難忘的就是哈桑的樹。每次回到連隊,看到自己親手種下的「紮根樹」依然青翠,成為「永不流動的哨兵」,心裡就會蕩漾起一串串幸福的回憶。
「堅守孤寂久了,即便對未來有再多的憧憬,也會被現實拽回原地。」一天,19歲的戰士宋聰坐在楊樹下,悶悶不樂的樣子讓人心疼。
指導員陳峰剛走到他的身旁,靜靜地陪伴著這個從大城市裡走來的戰士。
「我在哈桑守了14年,從一名戰士到連隊指導員,你知道什麼最讓我難忘嗎?」說話時,陳峰剛的眼睛,一直望著遠方的樹。這排樹,是他剛當上班長時帶著戰友栽種的;如今多年過去了,這些樹已然成材,棵棵看上去精神抖擻。
「風不會摧殘樹的堅毅,能打敗你的只有你自己。」聽完陳峰剛的話,宋聰的眼睛突然閃亮。
兵給樹靈魂,樹則讓兵更堅強。每到退伍季,風也仿佛在向老兵道別。
風吹樹葉「沙沙」作響,樹下的老兵,難忍淚水。那年,四級軍士長張文正臨別時,抱著他的「紮根樹」泣不成聲。深夜,他一個人把一封信放進玻璃瓶,埋在樹下。
去年,張文正帶著妻兒回到連隊。這一次,他帶著兒子在樹下站了許久,望著樹、聽著風,他對兒子說:「你有什麼心願嗎?寫下來,我們一起埋在樹下。」
老兵心裡,哈桑的樹是有靈氣的。兵的話,它懂;兵的心願,它珍藏;兵的情,都被它化作紮根向上生長的力量。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劉鄭伊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