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座美術館看建築與藝術的共生

2020-12-17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謝林在其《藝術哲學》一書中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然而,建築不只是凝固的音樂,音樂和建築都屬於藝術,都是通過體驗激發人們心靈感受和想像力的藝術。本期介紹的3座置身在自然之中的美術館建築,在設計之初或受到藝術概念的啟發、或本身就與藝術作品結合,使建築和場所超越了遮風擋雨、保溫庇護、存儲陳列等基本功能,通過構造、空間、光影所形成的節奏、韻律,而具有了感染人心的共情力。

01

廣大的休耕地梯田上,放置著像水滴一樣的建築物

--日本瀨戶內海豐島美術館

▲遠眺瀨戶內海

眺望瀨戶內海的豐島,在內海和休耕梯田之間的小山丘上建設的是藝術家內藤禮和普利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共同設計的「豐島美術館」。

豐島美術館,遠看猶如一滴水。這座面積約40×60米、最高高度4.5米的混凝土殼結構建築物中沒有一根柱子。從天花板上的兩個開口處直接吸收周圍的風、聲音、光,是自然與建築物相呼應的有機空間。美術館旁邊更小的那滴是咖啡廳。

▲豐島美術館

售票廳離美術館其實很近,但從售票廳到達美術館,必須要沿單行道繞一趟很遠的道,才得以進入館內,以此延長你的好奇心,一邊眺望梯田的風景,一邊沿著與美術館相連的散步道,可以感受到土地所擁有的美麗風景和歷史。

▲蜿蜒的小徑,帶你經過海和森林,最後抵達美術館

水滴的靈感貫穿設計始終

第一眼看到它,或許你不會把它與美術館聯繫在一起。沒有滿是世界名畫的豐富館藏,建築本身不像「美術館該有的樣子」,它甚至不滿足大眾思維對建築的定義。

這個殼一般的曲線一體空間,沒有任何柱梁支撐,滿眼的純白色,讓人想起一滴水第一次落到地上的瞬間。空間內僅有一件名叫「母型」的藝術品館藏,且永不更換。

從豐島美術館原址建築裡的一口泉,演變為內藤禮的"母型"的水滴,從無論怎麼變形也能保持柔軟的水滴屬性,演變為手繪自由曲線的建築外形。

藝術家內藤禮及藝術作品「母型」

關於內藤禮,她的作品不多,而似乎,豐島美術館裡的唯一館藏——"母型",便是她最有名的作品。這也是西澤立衛在設計伊始所擁有的靈感來源。

內藤禮的「母型」,是一個藝術裝置——地面上有一些小孔,這些小孔會湧出水滴,水滴時而湧出,時而消失,富有禪意。

▲水滴、天井與自然的流動

▲控制水滴的小球

建築師西澤立衛與自由曲線建築

為與自然環境融合,美術館的外殼儘可能地壓到了最低,幾乎是此類結構的極限(殼結構是越高越穩定)。設計師摒棄了規則曲線,採用了手繪的自由曲線,讓三次元曲面美得很柔軟。

主廳裡13米寬的天井開口,在建築建造的過程中被用來運輸土堆,而當這一任務完成之後,西澤立衛並沒有用玻璃窗將其封上。

讓步於「母型」消失與重生的敘事性,西澤立衛創造了兩個天井開口,為建築的內外部留出了一種連結,也賦予了豐島美術館一種流動的靈性。

在美術館的導覽地圖上,標記著梯田的關鍵觀景臺,原來都是設計好的回望水滴的地方。

▲梯田上回望豐島美術館

▲咖啡廳設計

天井周圍有一根繩子,它昭示著風的存在。透過天井,你可以看見樹梢的綠葉與空中的飛鳥,若是碰上下雨天,還可以觀察雨滴落下後與「母型」水滴的奇妙融合。

當這樣一件展品從一開始就為了永恆而生,所倚賴的建築也必然與之融為一體,成為永恆。環境與建築的外部關係,人與建築的內部關係常常在設計中被割裂,而在豐島美術館裡,西澤立衛則以一體感與連續性消融了這樣的罅隙。

▲建築形態給人一種庇護感,身處其中感受天人合一

02

傳統寺廟樣式的建築,圍合出中庭超現實的藝術水池

--越後妻有裡山現代美術館

▲越後妻有裡山現代美術館

該館位于越後妻有十日町市的中心,前身為越後妻有交流館Kinare,如今成為了一所結合當代藝術展覽廳、溫泉、咖啡廳、特產專賣店等的綜合文化設施,是開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巡遊之旅的第一站。

美術館建築的包圍計劃

美術館由建築師原廣司所設計,規整的寺廟建築形態和冷靜的清水混凝土為這裡帶來建築的現代感。純幾何形式的「正方形」比其他形態更具壓倒性的美麗,在雜草叢生的土地環境中起著調整景觀的作用。建築呈現出「安靜的樣子」,實現了與外界分離的另一個世界,內部空間配置的幾個房間成為「建築物中的建築物」,形成「嵌套」構造,這也是日本寺廟建築的傳統建造方法。

▲越後妻有裡山現代美術館中庭

美術館被豐富的自然環境包圍著,設施本身具有空間魅力,並擁有自己產生會客力的建築特性。建築本身除了包含自然之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所以選擇了「池」作為自然元素之一。

水池裡的超現實藝術作品

Leandro Erlich的作品《Palimpsest》就在中庭的水池地面上,是一件超現實水池鏡面藝術作品。作品名Palimpsest是指覆蓋了文字的羊皮紙的抄本。

光反射在中央迴廊包圍的水池表面,天空和建築物像鏡子一樣映照著。乍一看沒有什麼出奇的景象,但是觀賞者登上建築物的2樓眺望池塘的話,就會發現建築物的鏡像多層化的不可思議的現象。然後從某個地方看的時候,多層化後的鏡像又似乎完全一致。

▲在夏季,水池裡組織兒童活動

2012年,建築又重新策劃升級為現代美術館,長設展作品主要凸顯越後妻有的地域特點。三年一屆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美術館還會設置內容豐富的臨時展品。

▲裡山現代美術館內豐富的展品與兒童活動

▲室內空間的桌椅、燈具如藝術作品一樣精巧

▲展館入口處,也均有藝術作品陳列

▲與小朋友互動的藝術作品深受喜愛

03

雪國農耕文化和藝術博物館

--越後妻有松代農舞臺

▲農舞臺

位於十日町市松代車站附近的「農舞臺」是越後妻有藝術節的中心之一,由荷蘭建築師集團MVRDV設計,建築本身就是個藝術作品,建築周邊更是分布有50多件藝術作品。一邊尋找作品的同時,也能欣賞松代地區的風貌。

十日町市松代的大部分土地被山佔據,在山間開墾梯田,改變河川的流動耕種稻田,在滑坡的舊地植樹造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積累,與世界上引以為豪的山林、農村緊密相連。

農舞臺以「城鄉交換」為主題,是發掘和發布地區資源的綜合文化設施,通過飲食、活動、體驗等項目,可以體驗松代雪國農耕文化藝術。

館內同時設有畫廊和餐廳,整個空間都是藝術作品。建築物內隱藏著地板和天花板都是黑板的房間,星星閃爍的裡山像夜空一樣的圓形地爐的房間等有趣的裝置。

▲地板和天花板都是黑板的房間

▲星星閃爍的裡山像夜空一樣的圓形地爐的房間

▲建築內服務空間可觀賞戶外作品

▲建築底層外廊的藝術飾面

▲建築底層架空空間經常舉辦藝術家活動

室外展望臺一覽伊莉亞和艾米利亞•卡巴科夫的作品「梯田」

農舞臺周邊

最能感受到裡山和藝術的區域

美術館周邊的田野散落著50多組世界級的藝術家的作品。以草間彌生的《花開妻有》為首,融入大地,映照出色彩豐富的造型。漫步在裡山大自然的作品找尋之路,1、2小時的時光裡,享受現代藝術的魅力。

▲草間彌生的《花開妻有》

▲農舞臺周邊的藝術作品

松代「農舞臺」的社交空間就是整片山林,出現了非常有趣的飲食區,不僅可以在超具人氣的「越後松代裡山食堂」享用當地應季食材製作的新午餐,還可以在戶外享用藝術家豐福亮製作的異國風味外賣。美食、社交互動、自然美景、藝術作品成為松代地區不可或缺的魅力。

素材來源: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官網及網絡。

微信編輯©2020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原標題:《公共藝術丨從3座美術館看建築與藝術的共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在合美術館展出
    ▲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之所以舉辦這次建築展,一是在視覺藝術範疇,建築是不可或缺的,合美術館作為定義當代藝術的美術館,理應關注建築理論和建築實踐;二是我們當下的城市實踐需要有新的理論。同時,我們希望以當代藝術視角對中國建築近20年的成就進行一次梳理,挖掘新的視角,體現當代藝術的特點。
  • 新光大藝術中心全球啟幕盛典暨「向心-城市共生計劃」安美術館開館...
    空間因人的存在而充斥各種人文氣息,人因空間而彼此相遇互動,在這樣的城市空間中,無論是人們彼此之間,還是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都要面對一種共生的關係。城市猶如巨大的渦輪,在不停運轉中產生的向心力,將人與自然匯聚於此,這也正是展覽策劃的初衷。安美術館外景效果圖此次安美術館的「向心-城市共生計劃」群展共展出十三位藝術家的29件作品,涵蓋雕塑、裝置、影像、行為藝術。
  • 地中美術館的矛盾與共生
    俯瞰整個美術館的外形,除幾何形狀的天窗之外並無任何突起建築,這起源於作者安藤忠雄的構思——想要建一座從外面完全看不到建築外形的地下建築體。這位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曾以貨車司機、拳擊手、裝飾師為生,偶然在舊書店發現的勒-柯布西耶(Le Cobusier)作品集中的建築草圖所吸引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懷著對建築藝術的痴迷不斷旅行、自學、實踐,直至獲得建築領域最高殊榮-普利茲克建築獎的當代建築師,一直以來以「建築與環境同生」作為其設計主旨之一。
  • 西北地平線上的藝術小鎮 沙漠和綠洲之間的美術館
    在距離銀川市中心的地方,一座建築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美術館在一片溼地旁拔地而起,這就是銀川當代美術館,它是西北地區首個大型當代藝術美術館。開館前,早有媒體拍攝了這座位於沙漠和綠洲之間的美術館建築。美術館景點華夏河圖藝術小鎮,秉持天人共美的東方傳統哲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共生城市理念,讓藝術、生態、教育、生活在此共棲共生。
  • 30座國內頂級的美術館建築!
    作為人類文明精神的聚合地,美術館被賦予了太多符號與象徵。它能給人一種慢下來感悟、體驗、對話、分享和品味美好生活的方式,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也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和感受,本篇小編精選了30個中國最值得一看的美術館,你一定不能錯過!
  • 這9座顏值爆表的美術館,詮釋出城市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真諦!
    城市與藝術從來都是一種共生共息的關係,公共藝術空間作為城市的一種特殊建築,以其自有的藝術性,為城市文化和藝術增添新的內容,並且可能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象徵符號。公共藝術空間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其在城市天際線上構成的立面和形象,因協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氣質,而成為城市肌理的映射和延續。
  • 中國第一座沙丘美術館,驚豔世人!耗時3年,只為守住一片沙……
    也許你沒聽說過它,但,它早已斬獲國內外十餘個獎項,更是在今年榮獲了LCD最佳文化目的地獎,(LCD被形容為「博物館界的奧斯卡」)成為2020年度亞太地區新建文化地標。是光源,也是風景展示,從洞口往外看,不同的洞口、在不同的時間裡,都是別致的裝裱畫。
  • ART PARK公共藝術論壇:萬物共生——行走在自然中的藝術
    第一場主題為「萬物共生——行走在自然中的藝術」,邀請了拾得大地幸福集團發起人李丁、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楊宏偉、飲馬川《柴米多生活農場》戰略合伙人嘉明擔任主講,並與著名當代藝術家陳文令、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丁圓、藝術家張哲溢進行了主題對談,該場論壇由丁圓教授主持,藝術北京創始人董夢陽先生為本場論壇活動致辭。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丁圓主持論壇
  • 旅遊:四川美術館——成都的文化標誌性建築,藝術氣息濃厚
    四川美術館,地處中國西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市中心地段,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位於天府廣場西側人民西路20號,南臨蜀都大道,東接人民南路,毗鄰人民公園,省展覽館,市體育場及省文物大樓,是一個集文化、商業、休閒娛樂的黃金地段。
  • 東京,一定要去過的8座美術館
    ,不管是留學還是只是旅遊路過,如果每天只是秋葉原新宿池袋,電飯鍋馬桶蓋的話,來日本的意義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今天為大家介紹東京最值得去的8座美術館,如果要在東京生活一段時間的話,這幾家一定不能留遺憾。
  • 天津美術館,這座由德國人設計的建築充滿了東方美,一定不要錯過
    天津是一座散發著獨特藝術氣息的城市,美術館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如同對生活趣味的表達,可以向來者訴說這座城市的藝術成長和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探索。 天津美術館是由德國人所設計,其建築風格也秉承了德國人一絲不苟的性格特點。
  • 把時間揮霍在藝術上,日本美術館
    每當五月蝴蝶蘭盛放時,《燕子花圖屏風》也將一期一會在根津美術館恢宏綻放。Nezu Museum最難能可貴的是美術館的一方庭院:一絲不苟的石砌步道,修剪整齊的傘松,山林小道迂迴蜿蜓。著名建築師限研吾先生在設計這座新本館時,最原始的創作初衷即是:從都心的喧鬧到靜寂的美之世界。
  • 適合周末遊的8座地方美術館
    在出國行仍舊有些困難的當下,國內有什麼適合周末前往的建築目的地?在一線大城市之外,還能去哪兒逛美術館?以下8座在北上廣深之外的地方美術館/展館,建築與其所處的環境緊密相關、互有回應,探訪建築的同時,亦是在了解建築所處的「地方」。
  • 藝術與城市零距離:日本金澤21世紀美術館
    然而,可別以為金澤只有古蹟可以看,金沢21世紀美術館便是一座觀點新穎、打破藩籬的現代藝術景點。▋金沢21世紀美術館的獨特設計提到美術館,很容易給人曲高和寡的印象,金沢21世紀美術館卻刻意反其道而行,在建築師妹島和世和西沢立衛(SANAA)的巧思下,將外觀打造成一個直徑112.5公尺的正圓形,並在東西南北都設置出入口,不刻意強調前後門,作品也並不只擺放在館內,目的便是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座美術館
  • 神級建築大師隈研吾又出新作,日本首個中國藝術大師美術館今日開業!
    今日,隈研吾設計的王傳峰美術館落座日本銀座正式開幕。這個美術館不僅是隈研吾近年少見的採用鋼筋混凝土+鋁條的建築改造作品,同樣也是至今唯一在日本銀座這一天價地段由中國藝術家冠名所有的私人美術館。對於這座美術館王老師已經構思了很久,早在十幾年前作為王老師的前輩、摯友和恩師的平山鬱夫先生就已經為王老師題好了題字,而時至今日這個美術館才真正地出現在世人眼前。白牆題黑字,平山鬱夫先生的字體清爽而逸致盎然,給人帶來意動形飛直抒胸臆的舒爽感。
  • 安藤忠雄在上海的美術館及書店開幕,我們去看了看
    攝影:呂葉商場內部看明珠美術館根據官方說法,明珠美術館的這場展覽也是安藤忠雄首次在自己設計的博物館中舉辦自己的建築回顧展。作為開幕展的「安藤忠雄展·引領」,是我們之前寫過的,去年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舉辦的「安藤忠雄·挑戰」展的姐妹展。
  • 這些生態型美術館,怎麼看都像度假勝地啊!
    如今,國內有更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建設已從把自然帶進館內,轉變為把館帶回自然。綜觀以下這3家國內的「自然生態型」美術館,不禁讚嘆美術館與自然生態結合得如此巧妙。《恰到好處的幸福》中有句話:「人類是自然之子,沒有自然,就沒有了人所依附的一切。」對自然生態,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山光水色便與人親。
  • 無論是衝著建築還是藝術,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都值得一去
    這個美術館是由兩個歷史建築——新加坡前最高法院和政府大樓改造而成的。建成後,它已成為東南亞最大的綜合性視覺藝術機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位於聖安德烈路1號,總面積64,000平方米,藏品約有一萬多件,館內最古老的東南亞藝術收藏可追溯到19世紀。走進國家美術館,可以看到15000個鋁板平鋪而成的黃金屋頂,它將兩座新古典主義建築相連。
  • 10座逃離城市的「解憂」美術館
    美術館地距離京都、大阪市區均需2-3小時左右,避世隱遁。 建築整體為3層,實用面積9241平方米。為了保護自然環境,美術館80%的建築都藏在地下,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設計師貝聿銘想通過這一系列創作,實現一個概念:創造一個地上的天堂。
  • 自然生態酒店下探地表88 米,「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在漢開展
    記者萬建輝 攝建築如何與既有的自然歷史環境和人的行為和諧相處?9月19日在武昌野芷湖畔合美術館開幕的「共生與變異——主題建築展」給出了啟示。這些作品以模型、沙盤、視頻、圖文等方式,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建築與自然、建築與地域、建築與城市、建築與人之間不斷演進的「共生」關係。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現場看到,由沙盤和立體圖展示的世茂深坑洲際酒店,依託石壁而建,面向山谷、瀑布和潭水,與自然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