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謝林在其《藝術哲學》一書中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然而,建築不只是凝固的音樂,音樂和建築都屬於藝術,都是通過體驗激發人們心靈感受和想像力的藝術。本期介紹的3座置身在自然之中的美術館建築,在設計之初或受到藝術概念的啟發、或本身就與藝術作品結合,使建築和場所超越了遮風擋雨、保溫庇護、存儲陳列等基本功能,通過構造、空間、光影所形成的節奏、韻律,而具有了感染人心的共情力。
01
廣大的休耕地梯田上,放置著像水滴一樣的建築物
--日本瀨戶內海豐島美術館
▲遠眺瀨戶內海
眺望瀨戶內海的豐島,在內海和休耕梯田之間的小山丘上建設的是藝術家內藤禮和普利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共同設計的「豐島美術館」。
豐島美術館,遠看猶如一滴水。這座面積約40×60米、最高高度4.5米的混凝土殼結構建築物中沒有一根柱子。從天花板上的兩個開口處直接吸收周圍的風、聲音、光,是自然與建築物相呼應的有機空間。美術館旁邊更小的那滴是咖啡廳。
▲豐島美術館
售票廳離美術館其實很近,但從售票廳到達美術館,必須要沿單行道繞一趟很遠的道,才得以進入館內,以此延長你的好奇心,一邊眺望梯田的風景,一邊沿著與美術館相連的散步道,可以感受到土地所擁有的美麗風景和歷史。
▲蜿蜒的小徑,帶你經過海和森林,最後抵達美術館
水滴的靈感貫穿設計始終
第一眼看到它,或許你不會把它與美術館聯繫在一起。沒有滿是世界名畫的豐富館藏,建築本身不像「美術館該有的樣子」,它甚至不滿足大眾思維對建築的定義。
這個殼一般的曲線一體空間,沒有任何柱梁支撐,滿眼的純白色,讓人想起一滴水第一次落到地上的瞬間。空間內僅有一件名叫「母型」的藝術品館藏,且永不更換。
從豐島美術館原址建築裡的一口泉,演變為內藤禮的"母型"的水滴,從無論怎麼變形也能保持柔軟的水滴屬性,演變為手繪自由曲線的建築外形。
藝術家內藤禮及藝術作品「母型」
關於內藤禮,她的作品不多,而似乎,豐島美術館裡的唯一館藏——"母型",便是她最有名的作品。這也是西澤立衛在設計伊始所擁有的靈感來源。
內藤禮的「母型」,是一個藝術裝置——地面上有一些小孔,這些小孔會湧出水滴,水滴時而湧出,時而消失,富有禪意。
▲水滴、天井與自然的流動
▲控制水滴的小球
建築師西澤立衛與自由曲線建築
為與自然環境融合,美術館的外殼儘可能地壓到了最低,幾乎是此類結構的極限(殼結構是越高越穩定)。設計師摒棄了規則曲線,採用了手繪的自由曲線,讓三次元曲面美得很柔軟。
主廳裡13米寬的天井開口,在建築建造的過程中被用來運輸土堆,而當這一任務完成之後,西澤立衛並沒有用玻璃窗將其封上。
讓步於「母型」消失與重生的敘事性,西澤立衛創造了兩個天井開口,為建築的內外部留出了一種連結,也賦予了豐島美術館一種流動的靈性。
在美術館的導覽地圖上,標記著梯田的關鍵觀景臺,原來都是設計好的回望水滴的地方。
▲梯田上回望豐島美術館
▲咖啡廳設計
天井周圍有一根繩子,它昭示著風的存在。透過天井,你可以看見樹梢的綠葉與空中的飛鳥,若是碰上下雨天,還可以觀察雨滴落下後與「母型」水滴的奇妙融合。
當這樣一件展品從一開始就為了永恆而生,所倚賴的建築也必然與之融為一體,成為永恆。環境與建築的外部關係,人與建築的內部關係常常在設計中被割裂,而在豐島美術館裡,西澤立衛則以一體感與連續性消融了這樣的罅隙。
▲建築形態給人一種庇護感,身處其中感受天人合一
02
傳統寺廟樣式的建築,圍合出中庭超現實的藝術水池
--越後妻有裡山現代美術館
▲越後妻有裡山現代美術館
該館位于越後妻有十日町市的中心,前身為越後妻有交流館Kinare,如今成為了一所結合當代藝術展覽廳、溫泉、咖啡廳、特產專賣店等的綜合文化設施,是開啟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巡遊之旅的第一站。
美術館建築的包圍計劃
美術館由建築師原廣司所設計,規整的寺廟建築形態和冷靜的清水混凝土為這裡帶來建築的現代感。純幾何形式的「正方形」比其他形態更具壓倒性的美麗,在雜草叢生的土地環境中起著調整景觀的作用。建築呈現出「安靜的樣子」,實現了與外界分離的另一個世界,內部空間配置的幾個房間成為「建築物中的建築物」,形成「嵌套」構造,這也是日本寺廟建築的傳統建造方法。
▲越後妻有裡山現代美術館中庭
美術館被豐富的自然環境包圍著,設施本身具有空間魅力,並擁有自己產生會客力的建築特性。建築本身除了包含自然之外沒有其他的東西,所以選擇了「池」作為自然元素之一。
水池裡的超現實藝術作品
Leandro Erlich的作品《Palimpsest》就在中庭的水池地面上,是一件超現實水池鏡面藝術作品。作品名Palimpsest是指覆蓋了文字的羊皮紙的抄本。
光反射在中央迴廊包圍的水池表面,天空和建築物像鏡子一樣映照著。乍一看沒有什麼出奇的景象,但是觀賞者登上建築物的2樓眺望池塘的話,就會發現建築物的鏡像多層化的不可思議的現象。然後從某個地方看的時候,多層化後的鏡像又似乎完全一致。
▲在夏季,水池裡組織兒童活動
2012年,建築又重新策劃升級為現代美術館,長設展作品主要凸顯越後妻有的地域特點。三年一屆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美術館還會設置內容豐富的臨時展品。
▲裡山現代美術館內豐富的展品與兒童活動
▲室內空間的桌椅、燈具如藝術作品一樣精巧
▲展館入口處,也均有藝術作品陳列
▲與小朋友互動的藝術作品深受喜愛
03
雪國農耕文化和藝術博物館
--越後妻有松代農舞臺
▲農舞臺
位於十日町市松代車站附近的「農舞臺」是越後妻有藝術節的中心之一,由荷蘭建築師集團MVRDV設計,建築本身就是個藝術作品,建築周邊更是分布有50多件藝術作品。一邊尋找作品的同時,也能欣賞松代地區的風貌。
十日町市松代的大部分土地被山佔據,在山間開墾梯田,改變河川的流動耕種稻田,在滑坡的舊地植樹造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積累,與世界上引以為豪的山林、農村緊密相連。
農舞臺以「城鄉交換」為主題,是發掘和發布地區資源的綜合文化設施,通過飲食、活動、體驗等項目,可以體驗松代雪國農耕文化藝術。
館內同時設有畫廊和餐廳,整個空間都是藝術作品。建築物內隱藏著地板和天花板都是黑板的房間,星星閃爍的裡山像夜空一樣的圓形地爐的房間等有趣的裝置。
▲地板和天花板都是黑板的房間
▲星星閃爍的裡山像夜空一樣的圓形地爐的房間
▲建築內服務空間可觀賞戶外作品
▲建築底層外廊的藝術飾面
▲建築底層架空空間經常舉辦藝術家活動
室外展望臺一覽伊莉亞和艾米利亞•卡巴科夫的作品「梯田」
農舞臺周邊
最能感受到裡山和藝術的區域
美術館周邊的田野散落著50多組世界級的藝術家的作品。以草間彌生的《花開妻有》為首,融入大地,映照出色彩豐富的造型。漫步在裡山大自然的作品找尋之路,1、2小時的時光裡,享受現代藝術的魅力。
▲草間彌生的《花開妻有》
▲農舞臺周邊的藝術作品
松代「農舞臺」的社交空間就是整片山林,出現了非常有趣的飲食區,不僅可以在超具人氣的「越後松代裡山食堂」享用當地應季食材製作的新午餐,還可以在戶外享用藝術家豐福亮製作的異國風味外賣。美食、社交互動、自然美景、藝術作品成為松代地區不可或缺的魅力。
素材來源: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官網及網絡。
微信編輯©2020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
原標題:《公共藝術丨從3座美術館看建築與藝術的共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