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納雍10月15日電 題:貴州納雍蔬菜送上香港餐桌
記者 張一凡 冷桂玉 賀先青
站在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騌嶺鎮獅子村的辦公樓旁,向遠處望去,一張張白色的地膜,在山間猶如一條條白色的「絲帶」,鋪滿了山溝裡、半坡上。
「高山娃娃菜」 。 李踐 攝
「大家眼前這些『娃娃菜』都已開始收割,上一季種植的100多噸賣到了香港、東南亞地區。」獅子村第一支書張坤向記者介紹。所謂娃娃菜,是指剝除大白菜多層葉片只剩下最嫩的菜心部份,是市場最受歡迎、價格較貴的蔬菜。「眼下,在地頭收購的價格一天一個樣:從開始的最低0.4元(人民幣,下同)一株,最高可以到1.2元一株。」
貴州納雍自定義為「西南煤鄉」「高原水鄉」「生態茶鄉」「苗舞詩鄉」。其原因是納雍縣在貴州省煤炭資源排名第四位;境內有黔中水利樞紐、夾巖水利樞紐等大型水利工程;是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貴州惟一「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這裡多民族融合,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優勢也是劣勢。納雍地形多山且土地貧瘠,用當地農民的話說就是土地不「整」。多年來,部份民眾依靠煤礦致富,而大多數人家都是依靠種苞谷、洋芋和打工維持生活。隨著煤炭工業的調整,靠煤吃煤的日子不復再興旺。
納雍是中國5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脫貧攻堅、決戰貧困」,納雍人明白產業調整,勢在必行。
騌嶺鎮是納雍的產煤重鎮,鎮裡更加主動地探索產業轉型。自小在獅子村長大,在外創業多年的張偉在昆明開了屬於自己的蔬菜銷售公司。2017年3月他被騌嶺鎮黨委書記李踐從雲南「追」了回來,「這是回鄉創業,也能帶動家鄉的父老鄉親脫貧致富。」張偉毅然決定帶動百姓創業,在家鄉種植「娃娃菜」。
通過土地流轉、扶貧信貸及勞動力入股等多種形式,以前吃菜全靠買的騌嶺人,把荒坡、荒地一塊塊地利用起來,種上了適應當地氣候的季節性蔬菜。
「能種的出來嗎?」「種出來了賣得出去嗎?」此前獅子村村民譚桂秀和其他村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
張坤向記者介紹說:「蔬菜基地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村裡成立了合作社;鎮政府出錢免費為老百姓租用打土機「平整土地」、發地膜;公司免費提供韓國的菜種、安排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當地民眾有償提供土地,並以勞務結算的方式參與其中。
「高山娃娃菜」 。 李踐 攝
「菜成熟之後,公司以最低4角一顆的價格收購,而且和香港的公司籤訂了合同,保障了農民的菜種出來就賣得出去。」張偉說,由於有穩定的市場和銷路,不僅破解的制約農業轉型發展的一大瓶頸,同時也打消了村民發展的顧慮。
6月,獅子村第一季種植的500畝「高山娃娃菜」上市,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地區。「賣出了100多噸,帶動了全村56戶貧困戶脫貧,第二季在騌嶺鎮獅子、坡嘎、坪箐等村規劃栽種1000畝。」李踐向記者介紹說。
「我家第一季種了一畝,賣了3000元左右,種菜比種玉米划算得多,之前不太敢種,下一步我打算把我們家的四畝地全部都種上,一年收三季,這樣一年收入就能有1萬左右了。」獅子村村民譚桂秀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一車一車的蔬菜源源不斷外運,讓大都市香港與山村騌嶺連了起來,也讓香港市民與騌嶺農民也關聯了起來:「每一株蔬菜上都標註著產地:貴州納雍。」說起這話,張坤的臉上十分自豪。
種得出來,賣得出去,但也存在運輸成本的問題,「每次都要運到昆明中轉,運輸10000顆,大約損耗2000多顆。」張坤向記者表示正在謀劃建設冷藏庫房,「以後『娃娃菜』不用中轉,直接發往香港、東南亞,我們與山外面的距離更近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