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佔口中的商家,是一位年僅27歲的小夥,叫吉昌超。吉昌超在2017年創辦了「助村公社」,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幫助像老佔這樣的貧困戶賣特色農產品。
截至2018年底的一組數據顯示,吉昌超的助村公社已幫助46戶貧困家庭賣農產品,直接經濟收益達48萬元。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能幫助鄉親做些實事,提升大夥的生活水平,這是我的榮幸。」憨厚的吉昌超說,他選擇回家發展後,學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
南國都市報記者 姚傳偉
A
運營不善夥伴退出
「助村公社」入不敷出一度關門
吉昌超讀大二那年,家鄉東方市三家鎮樂安村出現了甜玉米滯銷的情況。
「村裡甜玉米種植規模超千畝,涉及31戶家庭。」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這條消息後,吉昌超第一時間發動各方力量,最終來自廣西的一家收購商進村收購了一批甜玉米。但全村滯銷嚴重,這種隨機性的收購,還是沒法解決村民的銷售需求。
「家鄉的農產品極富地域特色,可常因為銷路的問題,讓父老鄉親數月的努力付諸東流。」自那以後,吉昌超便萌發了大學畢業回鄉創業的念頭。
說幹就幹。2017年大學畢業後,吉昌超和同村4名大學畢業生一道返鄉,大家東拼西湊了17萬元,在村裡創辦了「助村公社」,通過電商平臺將村裡的特色農產品對外銷售。
起初,平臺接到了不少來自省內外的訂單,也如願將村民們種植的聖女果、花生及地瓜等特色農產品外銷。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下訂單的地區比較分散,量也不大,且「助村公社」都是高於市場價從農戶手中收購農產品,物流成本很高。「長期貼運費,我們實在難以維繫。」幾個月的入不敷出,讓「公社」遇到了生存瓶頸。之後,合作夥伴們的退出又給了吉昌超重重一擊。
「父母好不容易培養他們讀了大學,畢業後返回農村創業,而且還沒混出啥名堂……」吉昌超選擇理解合作夥伴,尊重他們的退出決定。
B
把村裡「樂安雞」賣到城裡
「助村公社」找準產業起死回生
首次創業的失敗並未擊垮吉昌超,他總結經驗教訓,向創業成功的前輩請教,不斷學習充實自我。
幾個月後,吉昌超重整旗鼓,他將目標鎖定在村裡的名雞——「樂安雞」。這一次,吉昌超做了周密細緻的創業計劃,他首先要解決的雞的銷路。
吉昌超帶了十幾隻樂安雞,騎車到八所鎮,跑了好多家酒店、餐館,得到答覆都是「我們已經有貨源了」。現實再次給吉昌超沉重一擊。「我還應該創業嗎?」吉昌超心裡起了疑惑,畢竟父母都是農民,沒有資本供自己不斷試錯。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吉昌超只好再拉著那十幾隻樂安雞回村。途經城區一加油站時,吉昌超停車休息。這時,幾位周邊住戶走了上來,在詢問了樂安雞的具體情況後,將十幾隻樂安雞全部買走。
「我幹嘛老盯著酒店、餐館,為啥不直接搭建一個連接城市居民與農家產品的共享平臺呢?」吉昌超說,這次賣雞激發了他的靈感,他調整客戶定位,將樂安雞直接銷往社區、小區的居民手中。
很快,吉昌超成功將樂安雞推介到八所城區的4個小區,並將首批養殖2000隻樂安雞全部售罄。
方向明確,產品有口碑,吉昌超將客戶資源擴展到城區的17個小區。「基地現在有1.5萬隻樂安雞,完全不愁銷路。」吉昌超說。
養殖樂安雞讓吉昌超賺得了第一桶金,但吉昌超的目標不在於此,他用現有的資金和客戶資源,讓「助村公社」起死回生。
C
擴展產業開辦自然學堂
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助村公社」重新運轉,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希望。除了賣自己基地養的樂安雞,吉昌超還幫助村民們賣農家雞、雞蛋、紅心石榴等特色農產品。
「我們從村民手中的收購,價格都是高於市場價的,前提是農產品要有品質保障。」以貧困戶為例,僅到2018年底的數據,吉昌超的「助村公社」線上線下相結合,就已成功幫助46戶貧困家庭賣農產品,直接經濟收益達48萬元。
在政府的支持下,吉昌超的「助村公社」去年創辦了三家鎮樂安村自然學堂。該項目佔地170畝,業務包含果樹認養、鄉村體驗營、拓展培訓以及真人CS等。遊客來到這裡除了可以吃上地地道道的農家菜,還可以鑑賞石臼坊、石墨坊等老物件,了解老一輩的生活方式。
自然學堂開辦不到一年,已有1萬名遊客前來遊玩。吉昌超的目標是,將自然學堂搭建成吸引城市居民到鄉村旅遊的名片,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吃上旅遊飯。
小符一家是樂安村的貧困戶,其身體不適,幹不了重活,吉昌超安排小符到自然學堂上班,主要從事打掃衛生,給果實套袋等輕便的零活。
自然學堂共吸納了10戶貧困戶,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錢。村裡的特色農產品也被搬到自然學堂,供遊客選購,鼓村民腰包。在政府支持下,吉昌超牽頭組建三家鎮勞務輸出隊,403人多為貧困戶,目前已安排115人到用工單位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