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創辦「助村公社」幫貧困戶賣土貨

2020-12-24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阿超是個好孩子,要不是他啊,我的花生賣不了那麼快。」近來,東方市三家鎮樂安村貧困戶佔良端心情格外舒暢,他種的1000多斤花生,全部被一位叫阿超的年輕人買走。僅這一筆,佔良端就收入4800元。

  阿超,全名叫吉昌超,是一位年僅27歲的返鄉創業大學生。他創辦的「助村公社」搭建了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專門幫助像佔良端這樣的貧困戶賣特色農產品。

  說起「助村公社」的成立,還得回溯到2014年。那一年,樂安村出現甜玉米滯銷的情況,村民數月的努力付諸東流。見此情景,讀大二的吉昌超就萌發了返鄉創業的念頭。

  2017年大學畢業後,吉昌超先是和同村4名大學畢業生一起創業,在村裡創辦「助村公社」,通過電商平臺將村裡的特色農產品外銷。起初,平臺接到了不少來自省內外的訂單,也如願將村民們種植的特色農產品外銷。

  但好景不長,由於「助村公社」都是高於市場價從農戶手中收購農產品,物流成本又高,幾個月的入不敷出,讓吉昌超的首次創業以失敗告終。

  然而吉昌超並未氣餒。幾個月後,他重整旗鼓,將目標鎖定在村裡樂安雞身上。有了之前失敗的教訓,這一次,吉昌超做了細緻的創業計劃——他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樂安雞的銷路問題。

  為此,吉昌超帶著從貧困戶手裡收購的10多隻樂安雞,騎車到八所鎮的酒店、餐館售賣,但得到的答覆都是不需要。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吉昌超只好再拉著那10多隻樂安雞回村。途經城區一加油站時,吉昌超停車休息。誰想,幾位周邊住戶走了上來,將10多隻樂安雞全部買走。

  「我幹嘛老盯著餐飲行業,為啥不直搭建一個連接城市居民與農家產品的共享平臺呢?」這一次偶然,激發了吉昌超的靈感。他重新調整客戶定位,將樂安雞直接銷往社區、小區的居民手中。很快,吉昌超成功地將樂安雞推介到八所城區的4個小區,並將首批養殖的2000隻樂安雞全部售罄。

  由於產品品質高,吉昌超很快將客戶資源擴展到城區的17個小區。除了賣樂安雞,吉昌超還幫助村民賣農家雞、雞蛋、紅心石榴、釋迦等特色農產品。到2018年底,吉昌超的「助村公社」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已幫助46戶貧困戶賣出農產品,直接經濟收益達48萬元。

  「助村公社」活了起來,在三家鎮政府的支持下,吉昌超又於去年創辦了佔地170畝的樂安村自然學堂,業務涵蓋果樹認養、鄉村體驗營、拓展培訓以及真人CS等。為了幫助貧困戶就業,自然學堂吸納了9戶貧困戶,讓他們不用遠離家鄉就可以有每月3200元的工資收入。

  在三家鎮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吉昌超還牽頭組建三家鎮勞務輸出隊,吸納了403名隊員,其中大部分是貧困戶,現已成功安排115人到就近的用工單位上班。

  (本報八所8月28日電)

相關焦點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創辦助村公社
    吉昌超在2017年創辦了「助村公社」,搭建線上線下平臺,幫助像老佔這樣的貧困戶賣特色農產品。  截至2018年底的一組數據顯示,吉昌超的助村公社已幫助46戶貧困家庭賣農產品,直接經濟收益達48萬元。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能幫助鄉親做些實事,提升大夥的生活水平,這是我的榮幸。」憨厚的吉昌超說,他選擇回家發展後,學到了很多,收穫了很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扶貧路上好搭檔,助多賢村變「多錢」
    在產業扶貧上,該單位在與村「兩委」商議及進行市場調查後,選擇了發展前景較好的火龍果種植項目。但項目啟動後,村幹部和村民沒有統一思想,項目眼看著要流產。  村「兩委」班子心不齊,村民脫貧動力不足,扶貧工作如何推動?武警海南省總隊黨委決定選派一名基層幹部駐村指導。今年1月,武警海南省總隊儋州支隊副大隊長張斌被任命為該村扶貧幹部。
  • 淘寶愛心助農帶動貧困縣農產品走出大山 土貨鮮食頻道月銷售額超過...
    在過去一個月裡,淘寶土貨鮮食頻道的貧困縣農產品銷售額超過6億元。「土貨鮮食」是淘寶的一級頻道,由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和興農脫貧項目組聯合運營,是主要購物App中一個貧困縣農產品銷售專區。早在2017年年底,阿里巴巴脫貧基金成立,脫貧成為阿里的集團戰略,「土貨鮮食」頻道在2019年年底上線,貨源覆蓋了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上線不到百天,就打造了金寨薯幹、普安紅茶、碭山梨膏、平順沙棘汁等多個爆款產品,成為貧困縣農貨上行的第一平臺。2月6日,淘寶在全網率先啟動「愛心助農」,幫助農產品在疫情期間的銷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中山雞飛向青山帶回「金山」
    基地負責人龐基華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從種苗、防疫、飼料到檢疫全部實行標準化,這也讓基地生產的山雞根本供不應求。  說話間,剛好趕上了雞崽們的「飯點」。只見龐基華快步走向林間的一處養殖大棚,輕輕按下棚內自動飼餵機的中控按鈕,一捧捧顆粒狀的生態飼料便立即順著管道投入各個欄舍。令人驚訝的是,吃飽喝足後的雞群肆意排洩,欄舍內卻聞不到一絲臭味。
  • 海南日報數字報-俄賢嶺下「誕生」的美麗鄉村
    2017年至今,東方市投入了1540.5萬元推進俄賢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幫扶村民發展生產,依託俄賢嶺景區,打造美麗村莊。  8月14日,沿著2017年底通車的大廣壩至俄賢嶺旅遊公路前往俄賢村。只見村莊規劃整齊,幾條水泥巷道筆直,房屋皆是統一改造過的瓦房,有的是兩層。小村不大,村道兩旁以及房前屋後空地上都種上了黃花梨樹,樹幹有小手臂粗,這是前幾年政府免費提供種苗給村民種下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憂遁草成五指山貧困戶脫貧解憂草
    黃高翔一邊搬苗一邊說,他準備花兩天時間悉心地將這些種苗種植好,明年到了採摘期,將會有公司來收購,真是種也不愁,賣也不愁,他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  如今,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包括憂遁草在內的多種特色種養產業,這已經成為五指山當地許多農民脫貧致富的新高招。  搭好橋/企業加工拓市場  憂遁草學名鱷嘴花,是黎族地區的一種草藥,當地人稱之為接骨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金牛偃月醉沙美客廳議事上北仍
    ■ 本報記者 丁平  瓊海以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契機,加快推進「美麗海南百鎮千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學習的範本 行動的榜樣
    真情,贏得貧困群眾的尊重和信任  「兩季稻穀飽肚皮,一季瓜菜換酒錢」,報告團成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共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隋耀達初到共村時的所見所聞,引起了不少扶貧幹部的共鳴。  扶貧先扶志,如何幫助貧困戶克服「等、靠、要」思想,是報告團成員們分享的重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中「畜」勢待發
    基地負責人楊凌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基地山雞養殖從種苗、防疫、飼料到檢疫全部實行標準化,這也讓基地生產的山雞供不應求。  一隻只銷往島外的山雞,是瓊中畜牧產業提檔升級的生動印記。以產業化為關鍵路徑,近年來瓊中對全縣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產業鏈整合,正努力破解傳統農業「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山雞啄開致富門 幽蘭綻放幸福花
    1月23日,海南日報記者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三弓村採訪時,見識了山雞飛到樹上的「功夫」。  看管山雞的村民黃孝平還沒歇口氣,就聽到樹林外面有人喊道:「有人在裡面嗎?我們要買山雞。」  聲到人到,家住三道鎮三道居的居民劉湘玉,輕車熟路地來到菠蘿蜜林內,打量了一下四處覓蟲的山雞,笑盈盈地說:「這些放養的山雞味道好哇,這次先買兩隻回去吧,春節前還要來買幾隻。」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土貨逆襲成「最海南」的伴手禮
    旅遊商品創意增多  「海南擁有眾多優質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龐大的旅遊商品消費市場,在發展旅遊商品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發展旅遊商品是推進海南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於促進我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具有重要意義。」省旅遊委主任孫穎表示。
  • 東方市數字鄉村建設激活"網際網路+農旅結合"新業態
    海南省東方市於2016年成立的三家鎮樂安村助村公社正是藉助了「網際網路+電商平臺」的模式,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解決群眾「賣難」問題;同時又將業務延伸到發展鄉村體驗營等旅遊項目,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近日,正在自家魚塘打撈羅非、白綾等魚類品種的樂安村民李海聖介紹,過去養魚總是遇到「賣難」的問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中山雞打響品牌攻堅戰
    這裡是瓊中紅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山雞養殖基地,因為137戶貧困戶的抱團入股,如今養殖規模已發展至可年產150萬隻山雞種苗和10萬隻散養山雞。  與傳統的「公司+合作社」的合作模式不同,紅豐公司山雞養殖基地通過實行統一供苗、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五個統一」品牌運營模式,正立志打響「瓊中山雞」這一特色農業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帶領鄉親把「福村」變成美好現實
    出生於1964年的吳錦菊,家住儋州市白馬井鎮福村。小時候,她家有五姐弟,勞動力少,吃飯人多,因而家境並不寬裕。  「我是從挑魚餬口起家的呢!13歲我就走出家門,靠一根扁擔挑運鹹魚謀生。」吳錦菊放下一擔魚,感慨地說,「記得當年我第一次挑了30斤鹹魚,運到白馬井集鎮。後來力氣漸漸大些了,就把魚挑到王五、中和、長坡等更遠的地方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願海南與花蓮常來常往」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周元  11月21日,細雨濛濛,走在馮小剛電影公社「1942
  • 海南日報數字報-鼓了腰包 美了環境
    步入村中,更令人心曠神怡:硬化村道乾淨整潔;垃圾分類收集屋擺放著分類垃圾桶;家家戶戶利用房前屋後種著百香果、雞蛋花、諾麗果以及地瓜葉、蒜苗、茄子等,清靜幽雅。  這是6月19日海南日報記者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提蒙鄉廣郎村看到的場景。  「現在習慣了乾淨整潔的環境,再讓我回到過去『髒亂差』的環境中生活我都受不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莫麗倩:要帶動更多的姐妹們養山雞致富
    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她創立了「莫香雞」品牌,把海南山雞端上了島外百姓的餐桌。  5月22日上午,站在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個人)表彰大會的領獎臺上,接過「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獎狀,莫麗倩動情地說,「感謝婦聯對我的認可,我也希望以自身經驗鼓勵更多姐妹們撐起生活的半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省傳統旅行社轉型求變
    「這要求海南傳統旅行社在經營模式上做出調整。」海口市旅行社協會副秘書長孫相濤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線上旅遊的快速發展,我省傳統旅行社紛紛「上線」,入駐攜程、去哪兒、飛豬等在線旅遊平臺,上架旅遊產品,為客戶提供多元化選擇。「之前的團隊遊產品都是機票加酒店加景區門票加團隊餐,現在旅行社也對酒店、景區等進行單項包裝,給遊客更多自由度,避免傳統跟團遊的束縛。」孫相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