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山雞啄開致富門 幽蘭綻放幸福花

2020-12-19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文宏武

  還沒走進雞舍旁的龍眼、菠蘿蜜林,就聽到一陣「咯咯噠」的雞叫聲。1月23日,海南日報記者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三弓村採訪時,見識了山雞飛到樹上的「功夫」。

  看管山雞的村民黃孝平還沒歇口氣,就聽到樹林外面有人喊道:「有人在裡面嗎?我們要買山雞。」

  聲到人到,家住三道鎮三道居的居民劉湘玉,輕車熟路地來到菠蘿蜜林內,打量了一下四處覓蟲的山雞,笑盈盈地說:「這些放養的山雞味道好哇,這次先買兩隻回去吧,春節前還要來買幾隻。」

  黃孝平撒了一把玉米,將幾隻山雞吸引至跟前,順手抓了兩隻。

  送走一撥撥購買山雞的顧客,黃孝平擦乾臉上的汗,笑呵呵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我和老公都在這裡看管山雞,去年掙了8萬多元。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手頭寬裕了!」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三弓村村民通過發展山雞產業脫貧致富。

  「發展山雞產業,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又帶動了貧困戶發展。」三弓村黨支部書記黃超說,他牽頭組建的三道鎮興達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託管託養」的模式發展山雞產業,帶動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該合作社2018年出欄山雞5萬隻,目前存欄1.5萬隻。近3年,該合作社每年為每戶貧困戶分紅5000元、村集體分紅1萬元。

  除了發展林下放養山雞的循環經濟,三弓村還通過種植蘭花發展「美麗經濟」。

  在馨香宜人的三弓村蘭花產業園,一群戴著鬥笠的「娘子軍」正在忙碌著。「我在產業園上班,每周休息一天,每個月能掙2600元。」三弓村村民王海玲抬起頭來笑著說,在蘭花產業園上班,回家不到10分鐘路程,工作和照顧家人兩不誤。

  目前建成面積25畝的三弓村蘭花產業園,不僅帶動本村貧困村民參與蘭花種植,還吸收周邊部分村莊的村民務工增收。

  三道鎮首弓村村民李江明也在三弓村蘭花產業園上班。她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兩個小孩上小學,免交學費,每學期政府發放生活補助。「我在這裡上班收入穩定,老公在我們村當森林防護員,加上養豬、養雞,生活好起來了。」她說。

  作為三弓村蘭花產業園技術員的曾海燕,是三道鎮什者村人。她介紹,臨近春節,來產業園購買蘭花的客戶很多。接下來產業園將擴大蘭花種植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增收。

  統計數據顯示,三弓村蘭花產業園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三弓村135戶貧困戶參與蘭花種植,每戶貧困戶每年可分紅2000元。

  抓住「雞」遇結碩果,幽蘭綻放幸福花。黃超介紹,三弓村共有15個村民小組,依靠養殖山雞,種植蘭花、龍眼、菠蘿蜜、檳榔、冬季瓜菜,以及村民外出務工等,截至2018年底,該村已有200戶共795名貧困村民順利脫貧。2019年,該村將繼續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讓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本報保城1月24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野山雞啄開致富門
    結對扶貧  ■ 本報記者 洪寶光 通訊員 鄧積釗  「小魏,給我抓2隻山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生態雞「啄開」致富門
    王仕程告訴記者,1997年,原本在海口、文昌做廚師的他選擇辭去工作,返回家鄉養雞,「海南的山寮雞,以澄邁縣文儒鎮和萬寧市三更羅鎮飼養的山寮雞最為出名。」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王仕程關注到這一點,便東拼西湊了一筆啟動資金,在家鄉建起雞棚開始養雞。  「因為當時不熟悉市場,我購入的第一批2000隻雞苗在養大後尋不到銷路,最後只能低價賤賣,虧了不少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野山雞「孵」出富農新產業
    經過近9年的醞釀,海南五指山黎鄉有機野山雞股份有限公司為海南農民增收開拓出一條新的產業。  這是一次嘗試:海南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五指山雨林野山雞從「資源」變「產品」,走出了培育禽類新品種、開拓農業新產業的路子。  這是一次探索:海南島中部地處生態核心保護區,五指山雨林野山雞回歸傳統,山中放養,將海南生態優勢變成產業優勢,通過了有機認證,打出了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莫麗倩:要帶動更多的姐妹們養山雞致富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自6年前從深圳回到家鄉創業的那一刻起,來自屯昌縣西昌鎮大顏村的莫麗倩就與海南山雞結下了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集中養山雞 抱團謀發展
    今年8月,黎母山鎮什隆村村民在致富帶頭人李明月的帶領下成立了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吸納了10戶村民入社,其中3戶是貧困戶。  大家把自家的黎母山雞集中到合作社養殖銷售,如今,形成了5000隻黎母山雞的養殖規模。  入社發展的貧困戶告訴記者,合作社的成立,離不開致富帶頭人李明月。李明月是什隆村村民,退伍後在外務工。
  • 海南日報數字報-「女漢子」勤養山雞摘窮帽
    ■ 本報記者 劉笑非 特約記者 王偉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金波鄉牙加村拉什村民小組的橡膠林旁,兩間瓦房、一排豬欄、幾間雞舍,是村民陳蘭妹的家,1000多隻散養的山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野山雞項目落戶屯昌
    ■ 本報記者 易建陽 洪寶光    今年的屯昌農博會上,海南不少本土農產品紛紛亮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雨林野山雞「誕生」記
    創建於2005年10月,原名海南五指山綠色生態開發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中「畜」勢待發
    基地負責人楊凌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基地山雞養殖從種苗、防疫、飼料到檢疫全部實行標準化,這也讓基地生產的山雞供不應求。  一隻只銷往島外的山雞,是瓊中畜牧產業提檔升級的生動印記。以產業化為關鍵路徑,近年來瓊中對全縣養殖、屠宰、加工和銷售等環節進行全產業鏈整合,正努力破解傳統農業「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
  • 海南日報數字報-脫貧戶黃忠海瞄上新「商雞」
    今年56歲的黃忠海原本是永興鎮的一名貧困村民,自2017年5月開始接觸電商後,他從電商「門外漢」到直播賣雞蛋成電商「網紅」,再到現在自己為鎮裡引進農業公司,帶領村民一起養山雞致富,他的蛻變、逆襲成為當地貧困戶口耳相傳的美談。  2017年5月18日,海口市永興電商扶貧中心舉辦第一期培訓班,平時喜歡看電視的黃忠海知道電商是新鮮事物,便積極報名參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面向南海自信微笑
    海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特約  行走海南名鎮  海南日報  光明日報海南記者站 聯合主辦  行 從瓊海市嘉積鎮往博鰲方向走10公裡,抵達一個叫上埇的小集市後,沿左邊的一條柏油公路再走10公裡,便是潭門鎮。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百花嶺春來百花開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圖\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樹木開花,謂之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水青山裡「山雞」變「鳳凰」
    ,幾隻山雞正慵懶地在菠蘿蜜樹下打盹。  沒有成片集中的雞舍,沒有成群的雞等待餵食……因為這裡的山雞白天都是放養的。養出來的山雞、產下的雞蛋,供不應求,然而羅崇金卻堅決控制數量。  「雞養太多了,放養出去就沒有那麼多東西吃了,而且對生態也會造成破壞。」羅崇金道出了原因:「客戶看中咱養的雞,就是因為咱們這裡生態好、雞又是放養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指山「貓屎咖啡」亮相冬交會
    好山好水出好農產品  五指山海拔高,緯度低,熱帶雨林密布,森林覆蓋率達86.44%,這裡光、熱、水資源豐富,是海南多條河流發源地。五指山年平均氣溫22.4℃,年平均降雨量為1690毫米,年平均日照為2000小時左右。這裡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素享「天然氧吧」「南國夏宮」「海南綠肺」的美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我們與春天同行
    與海南共同成長  63年前的1950年5月7日黎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第七天。  在海口市新華南路臨街一幢兩層小樓裡,一張張散發著油墨芬芳的報紙在這裡開印,印刷機有節奏的咔嚓聲,即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讓當年的老報人覺得「是如此清脆悅耳」。她的名字叫《新海南報》,是海南日報的前身。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鵡媽媽愛鳥成痴
    文\海南日報記者 鄧鈺 圖\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在海口秀英區永萬路的一間修車廠裡,隱藏著一片花木掩映的別致小院,這是修車廠女主人董阿姨精心打理的花香庭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花卉引種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作為熱帶島嶼省份,又地處雨量充沛的南海中,熱帶雨林發育極為茂盛,因此萬物生長,各類花卉資源豐富。那麼,到底海南有多少花卉資源呢?其中,多少是本地土生土長,多少是北花南移,多少是外花歸化的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派出所民警除夕為漁民守船
    本報嘉積2月4日電 (記者丁平)2月4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瓊海市潭門中心漁港,看到900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中山雞打響品牌攻堅戰
    這裡是瓊中紅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山雞養殖基地,因為137戶貧困戶的抱團入股,如今養殖規模已發展至可年產150萬隻山雞種苗和10萬隻散養山雞。  與傳統的「公司+合作社」的合作模式不同,紅豐公司山雞養殖基地通過實行統一供苗、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五個統一」品牌運營模式,正立志打響「瓊中山雞」這一特色農業品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冬季花開異木棉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近期,在海口市日月廣場、迎賓大道等地,不少市民可以看到開滿一樹粉黛繁花的植物,那就是美麗異木棉。  顧名思義,美麗異木棉也叫美人樹,一般在秋冬季節綻放似錦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