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 記者 杜青寶 攝影 毛若皓
想感受、了解一個城市,就到她的夜市中去。形形色色的人,琳琅滿目的商品,帶著撲面而來的煙火氣,透著生活的溫度。
還記得我2005年來杭州上大學,第一次逛吳山夜市,看到擠擠挨挨的攤位、龐雜的商品種類,還有摩肩接踵的國內外遊客,讓來自西北小城鎮的我感嘆:太繁華了!
只是現在只要打開手機,什麼東西買不到?夜市是否還那麼人氣十足?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商發展,來夜市擺攤的,又都有些怎樣的故事?
跟我們一起踏入杭州現存的四大夜市吧。
吳山夜市,杭州夜市江湖中的「頭牌」,名氣最大,一度成為來杭旅遊必打卡的景點之一,已經走過了30多個年頭。如今的吳山夜市不在吳山,搬遷到惠興路、仁和路一帶,但杭州人依然喜歡這麼叫。
這裡的貨品,小到姑娘扎頭的皮繩,大到根雕古董,更別提扎堆亮相的女生飾品、四季衣物、寵物用品、床上四件套、鞋履傘具,還有號稱「一代膜王」的手機貼膜,簡直涵蓋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那麼,在「老吳山」的眼中,這個夜市又有什麼故事?
「老吳山」見證夜市變遷 依然會有老客人來找
受訪人:老張 擺攤時間:25年
仁和路入口處有家賣內衣褲的攤位,我2005年初來乍到時就在,心想絕對是老攤位了,於是上前打聽吳山夜市的變遷。不料老闆不敢認「老」,慢悠悠跟我說:「要說吳山夜市的老江湖,你得往裡面找一家刻印章的。我在這兒擺攤才15年,他得擺了快30年吧?」
不用打聽,全吳山夜市如今只有老張一個人支著印章攤,在許多晚輩攤主的眼中,他就是名副其實的「老吳山」。
夜市熙熙攘攘,但來到老張的印章攤前,仿佛放慢了腳步:一盞檯燈、一颱風扇、一把刻刀,再加一雙手,老張眼鏡半架在鼻梁上,氣定神閒,目光聚集在刀刃上,伴隨他不停「抖動」的手指,光禿禿的印章上開始顯露字跡。
「我是1994年在吳山路擺攤的,那會兒白天在浙江印刷集團公司做後勤工作,晚上沒事兒,就在吳山夜市擺攤刻章。一是喜歡這門手藝,二是可以賺錢貼補家用。」那時,吳山夜市的攤位費一個月100元,老張的工資一個月100多元,擺夜市卻能讓他一個月賺到兩三千。
當年的吳山夜市貨品種類不如現在,主要面向海外遊客,大批日本、美國、韓國觀光客齊聚於此,因為吳山夜市中有大批古董、篆刻、玉器等代表中國文化的物件,刻印章的攤位也有好幾家。老張當年就認識大批外國遊客。有次,一位日本客人訂了老張的印章,次日卻因大雨無法前來取貨,老張得知消息後冒雨送到酒店:「外國人看到咱們中國的文化,喜歡,我們做手藝的,不能讓人家失望。」
2003年,吳山夜市從吳山路搬到仁和路這裡,夜市的氣場仿佛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出現,服裝、飾品、衣帽鞋襪成了市場搶手貨。老張眼瞅著老一輩做古董的「攤友」們,要麼生意不好退出江湖,要麼另起爐灶奔赴吳山古玩城,如今只剩他仍在吳山夜市刻著印章。
說到這兒,老張聲音依舊平靜如初:「時代不一樣了嘛,年輕人有拼勁兒、眼光準、能吃苦也能賺錢。我這種老吳山,如果不是因為熱愛篆刻,也不會頂著嚴寒酷暑來擺攤。關鍵是那些個老客人,老的老、去的去,但還有人會回來找我,挺開心的。」
「新吳山」目的明確 只為賺錢和積累人脈
受訪人:胖哥 擺攤時間:三個月
離老張攤位不遠的地方,有個才來吳山夜市擺了兩三個月攤的攤主,江湖人稱「胖哥」,專賣潮牌服飾。問他為啥來擺夜市,胖哥目光炯炯:「賺錢,還房貸,還有就是積累人脈。」在他眼中,吳山夜市的巨大人流量才是財富,「我的目標也不大,微信能加滿5000人,我就撤。這些人中有我目標精準的客戶,我看中的就是這一點。」
胖哥不是專職擺夜市的,他其實是做工程的,但因為工程款總是很難追,而且需要前期墊資,時間一長他覺得生活壓力太大:「每個月貸款一萬多,我不能餓死又不能放棄,只有另尋出路。」
為什麼不直接做網店?胖哥有顧慮:「從頭做一家店成本太高,時間成本、運營成本,而且風險也大,很有可能花了時間花了錢,最後網店也起不來。」於是大腿一拍,胖哥來夜市擺攤,「我自己都沒想過有天會來擺夜市,以前我嘴巴很笨的,也不喜歡跟人交際,現在都被訓練出來了。」
跟胖哥有類似經歷的攤主,在吳山夜市有很多。來之前或許還愁眉苦臉,但只要開攤,所有人都會換上微笑的面孔。胖哥說,「這就是生活,誰也不想光顧一個苦瓜臉老闆的生意。」
杭州 新地理
惠興路
吳山夜市早已搬到了惠興路、仁和路一帶。惠興路這裡在清朝是旗營城牆基,直到1913年才改建成馬路,1964年曾作為青年路的延伸段易名為青年路,1981年再次復稱惠興路。
惠興路的得名是為了紀念清朝奇女子惠興女士。她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決定開辦女校,四處奔走,終於在光緒三十年在旗營內的梅清書院舊址上創辦了貞文女校。開學典禮上,惠興當眾割破手臂說:「如此校關閉,我必以身殉之。」學校建成後因經費艱難,勉強維繫一年後面臨關閉。惠興決心死諫殉學,服下大量鴉片身亡。當局被她感動,貞文女校改為官立,改名為惠興女子學堂,這就是現在惠興中學和郵電路小學的前身。
在這個杭州最大的小區裡
家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在夜市買到
踏入新市街夜市,會在街口看到一個賣花的大姐,最當季的鮮切花擺在路邊,隨手買幾枝,就能為家增色不少。往裡走,家中所缺任何物品,都能在這裡買到: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客廳用的沙發墊子、臥室裡的床單被褥、洗澡用的拖鞋浴花;各種鞋子、皮帶,還有修理鐘錶電器、各式手機的攤販。
傍晚四五點,新市街夜市拉開帷幕,攤主們簡單幾句寒暄後開始各自忙活,此時早有等著買東西的居民催促:「快一點呀,先把塑料盆子拿出來,孫子洗澡要用的。」「哎,那個拖鞋多少錢啦?下雨天滑不滑的?」
過了晚上10點,忙碌的街似乎終於等到喘口氣的機會。擺攤的商販們搖著蒲扇,有人三五成群開始打打撲克,有人拿著手機和家人視頻。他們的故事,這才開始。
夜市第一批攤主 自嘲擺攤沒本事
受訪人:老段 擺攤時間:20年
經過老段的攤位,隨口一問:「你擺攤多久了啊?」他一邊整理男式皮帶,一邊搭話:「20多年咧,93年就從重慶來賣貨了,夜市好像是98年開始擺的,我都記不清了。」問他,「我能跟你聊幾句不?」他答:「沒空沒空,我要做生意的。」接著卻從攤前小步跑到攤後一張小凳子上,二郎腿一翹,開始等我發問。
個子不高、皮膚黝黑、語速飛快的老段是新市街夜市第一批攤主,他告訴我一個判斷攤主資歷的隱藏方法,「看攤位,凡是上面有鐵架子橫梁的,就是第一批老攤主。這是街道當年統一規劃打造的,那時這夜市可整齊了,放眼望去兩排一模一樣。」
他的攤位上,皮帶、鎖扣、鬧鐘、鑰匙扣……各種小物件分門別類擺放整齊,於是好奇地問他是不是一個特別心細的人。他想都不想就笑著回我:「我就是個沒本事的人,要是有本事,早就去做別的了,不會來擺夜市的。」
早年,老段和老婆一起從重慶來杭州,打算跟著老婆家的親戚幹,「人家當年就賣這些雜貨,我們就想著來一起做,能賺點錢。」20多年過去了,親戚已經家大業大,如今改做批發了,老段依舊在擺夜市。錢賺到了嗎?老段咂了一口唾沫笑著說:「賺個屁咧,花光、用光,早年沒攢錢買房子,現在更不指望,能吃飽飯算不錯了。」
每天傍晚,老段會拉著自己的架子車出攤,之前老婆還會陪他,如今老婆回重慶老家帶孫子了,只剩他一人在杭州。在他眼中,夜市就是自己餬口討生活的地方:「賺不來大錢的,像我這種沒本事的人,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賺個四五百,現在不行了,人少,年輕人都在網上買東西了。」說到這兒他停了停,臉上又掛上了笑,「年輕人少了,但老人家還是多的,附近許多居民我都認識的,他們家裡缺點啥用的,也會想著我。」一副樂天派的模樣。
臨走時我問老段,擺夜市幾十年,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老段想都沒想,咧著嘴提高了分貝:「難忘的就是沒賺到錢唄!」旁邊其他攤主聽見後搭話,「別聽他瞎說,沒賺到錢他哪裡會這麼辛苦的。」老段也不反駁,又坐回到小板凳上,笑嘻嘻地拍著大腿,「我就是個心大、知足的人,不想自己那麼累,況且這麼多年過去,我只會擺夜市,不然我還能幹點啥?」
每天睡四個小時
最渴望清閒的那天
受訪人:彭大姐 擺攤時間:一個多月
鐵打的夜市、流水的攤位。彭大姐就是新市街夜市中的「新人」。遇見她那天,她正在埋頭整理攤位上的女裝,額頭沁著細小的汗珠,目光卻依然敏銳,但凡有年輕姑娘經過,她都會下意識地用眼角望過去,有時還會接一句,「新款連衣裙打折,質量很好的。」
彭大姐來擺夜市的目的非常明確,「趁著還有體力,想多賺點錢。」並且給自己定了一個不小的目標,「給兒子在杭州買一套房,他現在21歲了,房子還沒有買,杭州房價那麼貴,我不努力點不行的。兒子知道我很辛苦,他不讓我擺,但他奮鬥總是有限的。他說不過我,我腿腳利索,能幹。」
之所以賣服裝,一是因為段大姐有貨源,二是因為這是她最拿手的事,「白天我在環北市場賣衣服,晚上就拿貨來這裡擺夜市,我的衣服價格便宜、款式比較新,而且我服務態度很好,所以我來擺夜市還挺有信心。」
掐指一算,早晨五點到下午四點,彭大姐在環北市場忙活,四點半又得獨自扛著三四百件衣服來新市街擺夜市,一直到傍晚10點多。收攤後回到出租屋已是深夜,收拾收拾趕緊睡覺,滿打滿算每天只能睡四個小時。更別提吃飯了,她說能填飽肚子就行,「不浪費時間,在外面隨便買點對付下就好。」
最怕的是下雨,「一下雨就沒人逛夜市,有時候攤子剛撐出來就下雨,一天15塊的攤位費瞬間打水漂,我就只能安慰自己,明天再來過。」一連下幾天雨的時候,坐在家裡的彭大姐非常焦急,但又無可奈何:「錯過的都是我的生活啊!」
如今電商風行,為什麼不弄個網店?彭大姐的回覆直截了當:「網店我們不懂啊,根本不會弄。你說,社會上有沒有人能給我們培訓啊?如果有免費培訓的你告訴我,我肯定第一批去上學,我不想被淘汰的。」
即使生活很辛苦,彭大姐依然有著嚮往,她一邊整理掛起的衣服,一邊笑著跟我描繪:「吃個飯、散散步,買點護膚品塗塗抹抹,每天不用操那麼多心。」她的笑容裡又多了些苦,「真沒想過現在會這麼累。」
不過,夜市更是她實現目標和心願的地方。
杭州
新地理
朝暉
朝暉,當仁不讓的杭州市中心區域。但在30多年前,這裡還是偏遠的城鄉接合部。清朝王修玉的《鷺鷥灘》詩寫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色:「鷺鷥灘上棹扁舟,薄霧朝暉暗戍樓。」朝暉之名就源自此詩。
朝暉新村是杭州最早的大型居住區,始建於1978年,1980年迎來了第一批居民。當時一過中北橋,都是農田和工地,居民們晚上還能聽見青蛙在呱呱呱地叫,就跟農村一模一樣。1983年建置朝暉街道,後來一共建成了9個住宅小區,共居住近10萬人,成為杭州市最大的住宅小區,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生活方便。而地處朝暉的新市街夜市,就帶著濃到化不開的生活氣息。
在夏夜的晚風中逛吃逛喝逛玩
是瓜瀝人揮之不去的生活印記
網絡神曲此起彼伏,大排檔的霓虹燈招牌比比皆是,小孩子的喧鬧聲不絕於耳,伴隨著夏夜的晚風,大排檔的食客們正在大快朵頤。
瓜瀝錢塘夜市的熱鬧,充滿了混搭氣質,而且畫面感非常強。入口處巨大的「I LOVE 瓜瀝」燈牌充滿現代氣息,出口處的精釀啤酒屋是小清新風格,外圈的各路衣服、鞋帽正迎來打折旺季,夜市中心穩居C位的攤鋪,則是讓人聞著香氣、垂涎三尺的燒烤、小龍蝦、小海鮮。
夜市是瓜瀝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生活印記,一個當地人告訴我,「以前這邊商場少,去一趟市區又太遠了,所以大家就喜歡逛集市,吃的、穿的都能買到。」所以,即使瓜瀝錢塘夜市地點十來年間換過三次,但無論怎麼變,都換不走瓜瀝人愛逛夜市的習慣。
很多夜市格局都很緊湊,眼前的瓜瀝錢塘夜市不同。去年,經過改造,瓜瀝錢塘夜市成為一個更大、更衛生、更安全的美食休閒場所,總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共設大、小攤位117個,是蕭山最大的夜市。形式上,瓜瀝錢塘夜市也不再是傳統夜市那種小攤位比比相鄰的格局,更像是集結了眾多商鋪的步行街。
在這裡逛夜市,一切都很直接:帶孩子的會去門外的兒童遊樂設施打發時間,肚子餓的直奔向喜歡的夜宵攤點。而且,瓜瀝錢塘夜市的人氣真的很高,一般到了晚上11點,大家基本上都該歇著了,這裡卻依然熱火朝天,似乎熱鬧的場面才剛剛開始。
為留守兒童帶來快樂 也是圓了自己的夢
受訪人:闞老闆 擺攤時間:8年
來到瓜瀝錢塘夜市,最先注意到的就是門外一個臨時搭建的兒童樂園:巨大的充氣城堡、喜羊羊和牛魔王、旋轉木馬,還有孩子們的嬉鬧聲……
經營這個「兒童娛樂王國」的是來自山東的闞老闆。出生於1988年的他,帶著老婆和孩子生活在瓜瀝,已經在夜市做了8年的兒童娛樂項目。這些年,物價翻了好幾輪,他的票價卻一直沒變,一張10元錢。我問他原因,闞老闆想了想說,「你可能不知道,這邊有很多是外來務工人員,大家平時賺點錢真的不容易。」
闞老闆和老婆來到杭州時,瓜瀝夜市剛初步成形,規模遠不及現在。夜市沿街而設,白天行車、晚上支攤,賣的東西也不多。闞老闆當時經營著一家水果店,晚上會和老婆去夜市轉轉,結果發現整個夜市都沒兒童遊樂場,腦子活絡的老婆覺得這是個商機,夫妻倆也想趁年輕多賺點錢,於是一狠心掏出兩萬多塊「巨款」,購置了一個面積不大的兒童充氣堡,結果一做就是8年。
每天晚上,闞老闆都超級忙。他要不停巡場,確保孩子們的安全,還要負責維修各種設施。多年的經驗,讓他對這些遊樂設施了如指掌,「你看那個旋轉木馬,買回來是一片一片的,都是我親手拼裝起來的。還有碰碰車,我沒學過電工和汽修,壞了咋辦,我只能自己拆開來一點點學著弄,現在這些都歸我負責,男人嘛,多幹一些不怕累。」
當年來杭州打工,孩子只能留在山東老家讓父母代管,闞老闆夫妻倆對孩子則滿心愧疚。如今,闞老闆把孩子和母親都接到了杭州,但對留守兒童的那種感情卻依然不減,他把這個兒童樂園視作一座橋梁,「每年這個時候,很多小孩子都是趁著暑假被父母接過來的留守兒童,他們好不容易放一個長假能跟父母團聚一下,也不知道去哪裡玩,父母就會帶他們來這個兒童樂園,我很喜歡看他們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樣子。」
不過,這個兒童樂園並非一年四季都在。一到冬天,出門的人少了,闞老闆會把這些塑料玩具和遊樂設備收進倉庫,專心經營自己的炒貨生意,「讓這些東西休息休息,來年天氣一熱,再把它們搬出來,到時又會給更多孩子帶來歡樂。」
白天賣菜 晚上烤串 每天忙到凌晨四五點
受訪人:田老闆 擺攤時間:一年
在瓜瀝夜市吃夜宵,可以選的美食很多。很多人喜歡在夏天的夜裡,頂著高溫坐在外面吃東西,「外面吃比較有夜市的感覺,熱了來點冰啤酒,特別爽。」
其中,有家燒烤店人氣很高,每天晚上都會吸引大批食客,周末更是排起長龍。店門外有好幾個冰櫃,有的擺放著羊肉串等各類肉食,有的展示各種蔬菜。
老闆姓田,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後廚忙著備菜,緊身T恤被他卷在肚子上,滿腦袋掛著汗滴。田老闆也是山東人,拖家帶口在杭州經營蔬菜生意。腦筋靈光的田老闆琢磨了一下,白天賣菜,晚上反正沒啥事,「乾脆從自家攤位拿最新鮮的蔬菜做燒烤,還能多賺點錢。」
改造後的瓜瀝錢塘夜市去年8月12日試營業,田老闆是第一批入駐商家。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燒烤行業,回想起自己當初的選擇,田老闆會忍不住嘴角上揚,「以前我也沒想過能賣燒烤,感覺我跟這個行業比較有緣分。夜市開業前,我無意間找到了一個師傅,這個師傅做了十幾年燒烤,烤出來的東西味道很好,我們倆當時可以說一拍即合,這家店就這麼開起來了。」
做燒烤是個辛苦活,雖然傍晚時分才開店,但白天的準備工作卻一樣都不能落下,新鮮蔬菜從自家菜攤拿過來,清洗過後再手工串串。「串串還不算累,最累的是晚上開賣,每天都要忙到凌晨四五點鐘。」店員小妹說。
在店外的長桌坐下,可以看到絡繹不絕的食客,有人手裡拿著剛從夜市淘來的衣服,有人帶著滿頭大汗的孩子,聞香落座,一個個瞅著那臺燒烤爐,生怕自己點的東西被別人拿了去似的。
原本很想跟田老闆多聊幾句,但總是被催單的食客打斷。田老闆很不好意思地說:「真的太忙了,你看這人,我們人手都不夠了。」剛說完,田老闆一隻腳已經踏進後廚的門。
杭州
新地理
瓜瀝鎮
蕭山瓜瀝鎮,坐落在錢塘江南岸,以其地產瓜,「瀝瓜滴蜜」而得名,是一座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的千年古鎮,因地處錢塘江北海塘的東端,所以也曾叫「瓜瀝塘頭」。
瓜瀝是塘頭文化、水鄉文化、沙地文化的交匯之地,也是近代繪畫巨匠任伯年、清代名僚汪輝祖、明代女將沈雲英的故鄉。
如今的瓜瀝鎮,東南接紹興市柯橋區,西連蕭山區新街鎮和衙前鎮,北靠靖江街道、南陽街道和黨灣鎮,鎮內有現代化的蕭山國際機場,滬杭甬高速穿鎮而過,是一個現代化的新型小鎮。
手編繩 糖稀畫 扇面畫 刻章 油紙傘
你肯定見過這些臥虎藏龍的手藝人
坊間流傳著一句話:來杭州旅行,如果沒在兩個地方當過「夜遊神」,那麼就算沒來過。哪裡?一個是勝利河美食街,另一個則是武林夜市。
很多人第一次來杭州,除了西湖,第二個認識的地標就是武林門,在大家眼裡,這裡就是杭州的市中心。「武林」二字像出自武俠小說一般,給人亦真亦幻的感覺。以至於在他們心中,武林夜市就像一處聚集八方高手、引得各路「神仙」臥虎藏龍之地。
東起武林路,西至環城西路,龍遊路的武林夜市,在長約300米的小巷裡。2013年4月1日正式營業,如今已有197個攤位,因為在繁華地段,又緊鄰西湖,很快成為杭州的一張城市標籤。這裡售賣的商品和其他夜市有挺大差別。因為遊客非常多,特別是外國遊客,武林夜市更像是一個對外推廣中國手工藝文化的窗口,並非任何產品都能拿到擺攤資格。所以在這裡,你能找到手編繩、糖稀畫、扇面畫、刻章、油紙傘、杭州絲綢等文創產品,更能覓到不少非遺文化的影子。
來武林夜市逛街,只需放慢腳步,挨個攤位細細觀看,精緻的手工銀飾、精巧的民族樂器、華麗的蚌取珍珠飾品、頗具文化特色的手編中國結,則會將你帶入一個現代化和傳統文化巧妙結合的另一番天地。
和其他夜市相比,武林夜市上的許多攤主更像手藝人。擺攤是他們打發時間、賺點小錢的渠道,推廣中國民俗文化,也是他們日復一日頂著嚴寒酷暑堅持至今的又一原因。
做了半輩子木雕的吳師傅
換個方式繼續作畫,心裡很開心
受訪人:吳師傅 擺攤時間:一年多
說起武林夜市中最吸引人的攤點,吳師傅的糖稀畫肯定是其中之一。很多人小時候都在公園裡買過糖稀畫,攤上擺著一個印著圖畫的小轉盤,用手隨便一轉,指針指到哪個圖畫上,師傅就會給你畫對應的糖稀畫。當年的孩子很多已為人父母,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又在吳師傅這裡,遇見了自己的童年。
看吳師傅畫糖稀畫是很爽的一件事。勺子從鍋裡盛出半勺糖稀,接著把勺子提到半空中,糖稀從勺裡緩緩下落,吳師傅氣定神閒地移動右手,線條開始在鐵板上逐漸成型,無論龍鳳還是小豬佩奇,不管周遭環境如何嘈雜,吳師傅那一筆成畫時的胸有成竹,總會讓人看得入迷。
吳師傅今年64歲,16歲那年開始做木工,20多歲出師後又學習了木雕,之後一直在東陽做木雕工藝,特別擅長雕刻木桌、木床,還培養過12個徒弟。木雕需要極其精細的手法,對視力要求極高,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吳師傅覺得自己視力大不如前,逐漸停止了木雕工作。
有一次,吳師傅在蘭溪閒逛,看街頭有人賣糖稀畫。駐足看了一會兒,他有點失望,「那個人畫的動物也太不像了,糖稀還那麼薄,一碰感覺就會碎,我覺得我肯定比他畫得好。」
動了念頭,馬上行動。回到家後吳師傅開始熬糖,第一次「提糖」作畫,就順利畫出了極為生動的動物圖像。吳師傅說當時自己內心猛然一喜,無法繼續木雕工藝的失落感一掃而空,「糖稀畫的線條都是粗線條,我畫起來眼睛完全看得到,覺得自己還能換個方式繼續作畫,心裡很開心的。」
因為兒子和女兒都在杭州生活,吳師傅也被接了過來,後經朋友介紹來到武林夜市擺攤,做到現在已經成了這裡的明星攤位。每天白天,閒著在家的吳師傅用冰糖和麥芽糖熬糖,傍晚就獨自來這裡擺攤,他很喜歡現在的生活,「能打發時間還能賺錢,小朋友們又很喜歡,每天都熱熱鬧鬧的,不辛苦。」
很多外國人來逛武林夜市,會在吳師傅這裡指定購買中國龍鳳糖稀畫。說到這裡,吳師傅臉上露出驕傲的神情,「這是我們中國的文化,我們的龍就是有龍的樣子,外國朋友喜歡中國文化,我們就更應該堅持做下去。」
編繩子編出成就感的曉曉
80後還怕吃什麼苦啊?
受訪人:曉曉 擺攤時間:6年
在武林夜市擺攤的大部分是年輕人,來自安徽的曉曉就是其中一個,因為手編繩技藝高超、長相又非常甜美,她被大家稱作「夜市第一美」。
2014年初,曉曉就開始在武林夜市擺攤,一直擺到現在。在這之前,曉曉幹過許多工作,美甲師、服務員、銷售,還開過鞋店。曾在上海、舟山等地待過的曉曉,最終選擇了杭州,不僅在武林夜市做著手編繩的生意,還組建了家庭。
在夜市做生意,其他攤主都是抬著頭看顧客的,曉曉卻只能低著頭,只見她雙手靈動交錯,手指分分合合,一根不起眼的細繩不一會兒就會經歷打結、配色、造型、固定等多道工序,最終變成一條純手工製作的手鍊。問她是哪裡學來的技法,曉曉表情有些得意,「我說都是自學的你信不信?」
最初來夜市擺攤,曉曉是賣菩提的。接觸到手編繩後,一下就被這門工藝吸引住了,兩三個月後她果斷轉行,「平常我是個挺大大咧咧的人,但一到編繩子的時候我就特別沉得住氣,設計出一款配色特別的獨家手繩,別提我心裡那個痛快了,編繩子讓我很有成就感。」
除了一些穩定的老客,曉曉的顧客還有許多外國人,「有個外國人每年都會來一次,買一堆我編的手鍊回去送人,還有中國結,他們也都很喜歡,說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符號。」也有外國友人聽過價格後會覺得貴,這時曉曉就會用翻譯軟體告訴對方,「這是純手工的,都是我一下一下編出來的,真不貴。」這時,外國人總會把各類編繩拿在手裡再仔細研究一番。
因為整天編繩子的關係,曉曉得了頸椎病,有時忙起來飯也來不及吃。談到自己擺夜市的感受,曉曉說以前覺得就是擺地攤,後來發現擺攤也可以像開店一樣,「每個人一個小門面,你可以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幾年下來,曉曉也懂得了堅持,「就是做事情要有恆心,認定了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好,編繩子也是如此。」
都說在夜市擺攤很辛苦,曉曉卻不以為然,「反正我們都苦過的,怕啥啊?80後還怕吃什麼苦啊?」
杭州
新地理
武林路&龍遊路
武林路南起慶春路西段,北至環城北路西段,以路北古武林門而得名。南宋時為餘杭門(明始稱為武林門)向南折西至錢塘門大道,清時稱武林門直街,民國時稱西大街、萬壽亭街,1956年統稱為武林路。
清末民初,許多官員、文人、商人聚集在西湖比鄰的城西,於鬧中取靜接合處結廬建宅。21世紀初,武林路定位成為杭州市中心城區的中心商務區,武林路時尚女裝街已成為中國最具升值前景商業街。
龍遊路東起武林路,西至環城西路,民國時建,以浙西龍遊縣名名路,教育家鄭曉滄、作家陳學昭、史學家陳訓慈、書法家沙孟海都曾在這條街上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