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汽車稅威脅之下,中東歐國家和德國一樣受傷?

2020-12-17 第一財經

來自川普政府的汽車稅威脅,讓中東歐國家有些迷茫,而這種迷茫,也並不完全是經濟方面的。

從貿易數據上看,德國是歐盟內對美汽車出口的第一大戶,然而考慮到德國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積極在中東歐進行汽車產業鏈布局,如展開歐洲地圖,圍繞著德國順時針旋轉,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已經成為德國在歐洲汽車產業的完美腹地,第一財經記者曾在走訪中得知,在捷克和波蘭的不少德國汽車供貨商甚至乾脆將工廠建在與德國邊境接壤地帶不遠處。

這條產業鏈在近年來伴隨歐盟擴張還繼續北上,抵達了拉脫維亞這樣的東北歐國家,並穿越過愛沙尼亞抵達了對岸的芬蘭。

按照歐盟方面數據計算,目前在歐洲實際上被製造出來的車輛中,有三分之一是在中東歐國家,如果按人均生產汽車量計算的話,德國只能排第三(每千人生產70輛汽車):排在第一位的是斯洛伐克(每千人生產180輛汽車),第二位是捷克。在此種情況下,牽一髮而動全身,汽車稅打擊的,將是整個歐洲汽車產業鏈和德國在歐洲的汽車生態布局。

德國製造還是全歐洲製造

在歐洲,德國同中東歐的產業融合一直被視為成功典範:在不少主流歐洲政治經濟學家看來,本土去工業化的過程中,2000年前後法國去工業化過程失敗正是由於沒能恰當使用歐洲本土資源所致。而德國在將中東歐整合進自身產業鏈的同時也幫助中東歐國家迅速提高了經濟生活,並促進了區域穩定,這一點在2004年歐盟東擴後更是得到了加強。

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愛沙尼亞議長內斯託爾(Eiki Nestor)縱橫愛沙尼亞國內政壇二十餘年,歷經各時期變化。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愛沙尼亞而言,加入歐盟,意味著愛沙尼亞公民得到更好的收入,勞動力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歐盟國家身份對於愛沙尼亞是一種「人壽保險」。

同時,伴隨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貿易壁壘消失,具有深厚工業基礎的中東歐國家的人力成本相較於德國以及其他西歐國家而言,仍具有極強競爭優勢。

甚至愛沙尼亞這樣人力資源並不豐富且地理上離德國太遠的國家,也在為汽車產業鏈做貢獻。愛沙尼亞塔林大學項目經理伊萊瑞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譬如不少汽車上的安全帶,就是在愛沙尼亞生產的。同時愛沙尼亞不少大學的製造業專業強勁,畢業後的很多工程師都在瑞典的汽車企業工作,為歐洲企業行業貢獻了不少「腦力」。

不過,考慮到傳統貿易統計方式並不計算附加值過程,最終呈現在貿易順差和逆差表上的結果也很難反映生產過程本身:以在美國熱賣的奧迪、保時捷和大眾旗下各類車型為例,普通消費者並不能充分意識到,他們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德國製造。

目前奧迪和保時捷均不在美國製造,大眾旗下有一些有限的車型是在美國本土製造:根據德國方面數據,2018年在美國銷售的沃爾沃汽車近100%是在其他地方生產的, 寶馬的這一數字為67%,梅賽德斯為63%,大眾汽車為84%。

其中,譬如途銳4x4,奧迪Q7和保時捷卡宴都是在斯洛伐克的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工廠製造的;戴姆勒和大眾旗下的奧迪在匈牙利都擁有大型工廠,其中建在匈牙利玖爾的奧迪工廠早在1993年就已經建立,是奧迪在中東歐的第一座橋頭堡;而芬蘭的維美德(Valmet)汽車公司則是戴姆勒的代工企業,此前為梅賽德斯-奔馳生產A級車,2017年2月起,維美德汽車又獲得了奔馳GLC的委託製造訂單,因而近兩年芬蘭對美汽車出口的數量也出現猛增趨勢。維美德汽車的年生產能力約為9萬輛。

芬蘭海關在報告中指出,2018年,幾乎所有芬蘭生產的汽油發動機汽車通過德國出口到美國,這些車都是維美德汽車在芬蘭的Uusikaupunki工廠生產的梅賽德斯-奔馳車型。

芬蘭海關統計處負責人潘提拉(Olli-Pekka Penttil)指出,「芬蘭製造的汽車越來越多銷往美國,因而潛在的關稅威脅對於代工廠而言影響巨大,如果這些關稅迅速影響到零售價格,那麼對美出口就會下降迅猛。」

汽車稅直接打擊歐洲就業率

2月17日,美國商務部已經如期將針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232調查」的調查報告提交給美國總統川普,該報告將對美國是否應當以及如何推出「汽車稅」給出建議。

在做出是否徵稅的決定之前,川普政府選擇暫不公布該報告的具體建議。其原因在於,歐盟方面已經多次表示,歐美之間的自貿談判,是建立在停止開徵新關稅的基礎之上的。如美方目前做出決定,這將令歐「三零」(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和零補貼)關稅自貿談判被迫中止,且歐盟方面多次表示,若美方執意推行汽車稅,歐盟將以對200億歐元美國產品實施關稅的方式進行還擊。

不過,據看到該報告草案的多名車企業界人士透露,該報告調查結果將認定「進口汽車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

根據德國Ifo經濟研究中心計算,如果美國開徵25%的汽車稅,長期來看德國對美汽車出口將下降50%。這意味著德國汽車對外出口總量將下降7.7%,大概是184億歐元。

不過,這其中將有相當大一部分損失,將由中東歐國家承擔。根據維也納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計算,在對美出口的汽車中,斯洛伐克對美出口汽車佔該類別出口總量的60%,在匈牙利這個數字是28%,在奧地利這個數字是10%。

維也納國際經濟研究所貿易經濟學家羅伯特·斯蒂勒(Robert Stehrer)則從附加值的角度進行了測算,並計算出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和奧地利在德國對美汽車出口中所佔的附加值總量比重,佔到以上各國經濟總量的0.5%~0.9%。

需要看到的是,雖然來自於美國汽車稅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也許不會瞬時在中東歐國家的經濟基本面上體現,然而這在對該國汽車業就業率影響卻是十分明顯的。

據維也納國際經濟研究所測算,目前在歐盟,有超過60萬個就業崗位取決於對美國的汽車出口,其中,在德國為近30萬人,在波蘭為4萬人,而對於那些已經強烈融入德國供應鏈的國家來說,捷克和匈牙利在此方面的就業人數約為2.5萬人,奧地利為1.6萬人,斯洛伐克為1.2萬人。

曾經,通過加入歐盟,加入北約(NAO),這些中東歐國家對美國有了更新認識。川普上任之後的美國優先政策則引發了新的思考。

內斯託爾(Eiki Nestor)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當下這些修牆、增加關稅的提議,與一個開放的世界不符,與各方對於世界的理解不符,這些都不屬於未來,「是個巨大的錯誤。」

相關焦點

  • 川普又念汽車稅緊箍咒 歐盟28位部長急議對策
    馬爾姆斯特倫特地澄清,歐盟不會拿農業問題談判,就如同美方不會拿「買美國貨」等法規出來談判是一樣的 。其次,法國希望談判將不包括漁業。雖然美歐之間的漁業產品貿易規模很小,僅在18億歐元左右,但考慮到這一行業在法國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政治敏感程度,法國希望歐盟可以在談判中排除這一行業。第三,氣候變化。
  • 德國下逐客令,美軍說啥不想撤軍,不再提威脅
    美國總統川普是商人出身,自上任之後在許多事情都有著商人的行事風格,尤其在海外駐軍的費用上,採取了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的政策,一再要求其他國家增加駐軍費用,甚至超額支付。為了這個事,川普可沒少費心思,甚至威脅許多國家,如果不給錢的話,美國就要撤軍。
  • 安倍和川普3年見了16次,但川普仍欲將貿易戰燒到日本
    有外媒報導稱,川普在近期的一次電話採訪中表示,他在貿易方面下個瞄準的目標是日本。川普在這通電話中表示他仍專注於消除和美國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逆差,當然他同日方領導人關係良好,但是「如果我告訴他們付出多少代價,這種(好)關係也就結束了。」
  • 川普專訪全文:德國和中國不一樣,中國是個大問題
    但是我認為,在德國發生的事情是非常不幸的。我熱愛德國,因為我的父親來自德國,我不想讓自己也處於類似的境地。正如我認為的那樣,我們已經有足夠多的問題了。 記者:在競選時您曾經說過,你想阻止全世界的穆斯林入境美國。您是否還有這個打算? 川普: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穆斯林都與恐怖主義有所瓜葛。美國將會有非常嚴格的安全審核,不會和現在一樣。
  • 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潛力在哪裡?
    【導讀】李克強總理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第五屆經貿論壇開幕式並致辭,強調中國「樂見中東歐國家分享中國繁榮發展的紅利」。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關注: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潛力在哪裡?   昨天,李克強總理在第五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不僅有高度的政治互信,也有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潛力。在全球經濟低迷、貿易不景氣的大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規模連創新高,雙向投資穩步增加,重大項目合作穩步推進。當前,中國正加快「一帶一路」建設,中東歐16國佔沿線國家總數的四分之一,雙方完全可以進一步做好發展戰略對接。
  • ...蓬佩奧|中東歐|美國_時政|巴比什|波蘭_時政|斯洛維尼亞_時政
    據德國某周刊於近日發表文章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開啟了它的中東歐之旅了,這次旅行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去向這些中東歐國家灌輸「反華」思想的,但是結果卻似乎並不能令其滿意。蓬佩奧中東歐四國之行,有得有失蓬佩奧此次中東歐之行的第一站便是捷克,然而並沒有在捷克取得很大的進展,反而令其大失所望。
  • 川普化的世界(二):北歐中東歐篇
    與德國一樣,對難民持包容開放態度的傳統政黨正在逐漸將自己的長年優勢讓渡給右翼極端政黨。2018年9月9日大選,1917年以來牢牢掌握政權的社會民主黨(中左翼),支持度只剩28%。瑞典2018年大選初步結果。自上而下分別為:社會民主黨、綠黨、左翼黨、溫和黨、中間黨、基督教民主黨、自由黨、瑞典民主黨。數字代表得票率。圖片取自德國之聲。
  • 反思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發展道路
    近日,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西安外國語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圍繞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發展道路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但當前中東歐左翼政黨處於複雜環境之中,其未來的發展前景取決於它們能否通過改革適應新的政治社會環境。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原航以多層動態建構的視角探討了中東歐國家對外關係的發展。他認為,中東歐國家對外關係的發展歷程,值得進一步回顧與反思,特別是需要從歷史經驗層面上升到概念和理論層面。
  • 川普對伊朗的曲折路線威脅到美國同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核不擴散與裁軍中心主任拉梅什周一發表文章稱,美國總統川普對伊朗的政策正在威脅美國的同盟結構。以下是文章摘要:川普在外交政策上的做法給人的印象是,他在海外冒險不是為了殺死怪物,而是像一頭背著瓷器的公牛。他被廣泛批評為決策反覆無常和衝動,缺乏經驗、專業知識和對外交事務的把握,而國務院的空心化更加劇了這一批評。
  • 中東歐國家對外經濟合作中的歐盟因素分析
    (二)歐盟是中東歐國家主要的外資來源地  自中東歐國家入盟以來,由於地緣以及文化上的接近,加上勞動力成本差距,歐洲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荷蘭和奧地利等紛紛將一些工業生產現轉移至中東歐國家,成為該地區外資的主要來源。資金流向中東歐國家的方式與其他南部歐洲國家有明顯不同。
  • 安徽省深化與RCEP 和中東歐國家合作
    12月18日,由省外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安徽大學共同舉辦的安徽與RCEP國家地方政府暨中東歐國家合作研討會在合肥舉行,並舉行三方共建安徽大學國別和區域研究院籤約儀式。本次研討會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積極配合國家總體外交,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對安徽擴大對外開放合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與會專家學者對新形勢下安徽與RCEP國家地方政府以及中東歐國家深度交流合作的優勢、空間和願景、合作方向、合作重點及合作機制進行探討,就如何打造安徽國際交流合作新平臺建言獻策。
  • 在莫斯科,德國外長對美國放狠話:任何國家都無權以威脅來支配歐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東堯】在「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上,美國一直警告德國與俄羅斯走太近,並揚言制裁後者。美聯社11日報導稱,儘管俄德兩國存在摩擦,但雙方強調共同利益,當天的聯合記者會上,德國外長海科·馬斯直接批評華盛頓的前述做法是不恰當的,而俄外長拉夫羅夫則強調相信該項目將完工。
  • 竊聽醜聞再次爆發,耿爽要求美國給個交代,川普打電話威脅盟友
    據環球時報2月17日報導,美國情報部門自冷戰時期至2000年代初期,一直控制瑞士加密公司克裡普託,向外國政府和企業出售加密機器,一邊賺取數以百萬計美元,一邊收集重要情報。美國情報部門有辦法解碼該公司加密設備的相關技術,從而竊取多達120個國家的機密信息。
  • 壽子琪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工商界視頻對話會」
    壽子琪在發言中表示,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創立以來,在各個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地方合作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交流合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上海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既有良好的基礎,又有廣闊的前景。
  • 中國-中東歐國家尋求質檢深度合作
    作為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的一項重要活動,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質檢合作對話會8日在寧波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國-中東歐國家質檢合作對話會(電子證書與貿易便利化)倡議書》,開啟了中國—中東歐國家質檢合作新篇章。
  • 打造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萬裡長城」
    8月28日-29日,第二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暨捷克2014年中國投資論壇在布拉格舉行。來自16個中東歐國家和中國15個省區市的各界代表共1000多人出席。他們分別就環境保護和綠色能源技術發展,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及與中東歐國家合作,中國企業進軍中東歐市場,教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以及中捷加強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合作等議題展開務實討論,推進地方合作作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引擎作用。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中東歐國家的合作應當如萬裡長城一樣鞏固和持久。
  • 「中東歐使節話合作」中東歐國家駐華使節相聚崑山 熱情盛讚17+1合作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春晚會(蘇州崑山)正在這裡舉行。14個中東歐國家的外交使節等中外嘉賓到場觀看演出作為今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動,本場晚會賓客滿堂,外交部副部長秦剛, 14個中東歐國家的外交使節等中外嘉賓到場觀看演出。
  • 身為德國人後裔 川普為何稱德國「很壞很壞」?
    川普不愧是「流量之王」。參加了一次G7首腦會議,就與德國啟動了互懟模式。聽上去似乎不稀奇,但他這次懟的可是——德國,德國,德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還是沒聽懂?再加一句你就懂了:川普,可是德國人的後裔。
  • 2019中國—中東歐國家音樂周今日成都開幕
    來自中東歐國家的6支優秀樂隊,在7天的時間裡將為成都和四川的觀眾帶來17場演出,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中東歐國家的美妙音樂。今日,以「絲路迎賓客·雅樂薈蓉城」為主題的2019中國—中東歐國家音樂周將在成都華僑城劇場舉行盛大開幕。來自克羅埃西亞、拉脫維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愛沙尼亞6國的優秀演出隊伍將與成都交響樂團、成都爵士樂團等知名樂團同臺競技,為成都和四川觀眾帶來全新的音樂體驗。
  • 當前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的爭議與深層原因
    從難民危機和恐怖襲擊,到英國脫歐和德國的艱難組閣,再到法國黃背心運動,一波接一波的事件讓歐盟應接不暇,也讓歐盟進一步改革的呼聲愈來愈高。但在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背後,更為嚴重的是歐盟內部的團結問題。而在這些問題上,部分中東歐的新成員國首當其衝。我們要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遠比這些表象要深刻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