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縣塘前鄉官烈村地處永泰、閩侯、福清三地交界,是革命老區基點村。1944年至1946年,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從南平建陽轉移到官烈村,領導全省人民開展革命鬥爭。近年來,官烈村充分挖掘紅色旅遊資源,創新綠色發展,讓革命老區煥發新的活力。
福建省委舊址(官烈)紀念館解說員 江娟影:我們官烈村和兔耳山是山脈連著山脈。當時我們省委1944年7月退到後面山上的時候,跟南陽之間是往返的,看過去就這麼一點點,其實送信息的同志當時就是要跋山涉水,送一個信息要走幾天幾夜來回。
眼前這張圖就是中共福建省委在閩中行動的路線圖。1944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從南平建陽轉移到官烈村,將機關設在柯坑,並成立了官烈黨支部。在黨支部的帶動下,不少官烈村的村民主動為省委機關傳遞情報、搭草棚、運送糧食。1945年5月,由於省委武裝力量頻繁出擊暴露了目標,敵人調集重兵進攻官烈村,官烈黨支部書記薛厚新及妻子林四妹,黨員王細水,遊擊隊員蘇揚棋、蘇揚泉、蘇揚林等6人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們不畏嚴刑,寧死也不肯說出福建省委的轉移線路,用生命換取了省委機關的安全轉移。
薛厚新兒媳 鄭增香:薛厚新和林四妹是我的公公婆婆。1944年,他們被國民黨抓到監獄裡去,由於沒有招供,一個星期就被槍決了。我的丈夫當時才11歲,也被抓上去關了一個星期,後來想盡辦法才把他帶回來。
紅色文化是振興的"密碼"。戰爭年代,官烈兒女為了掩護中共福建省委的戰略轉移,寧死不屈。如今,村民們在老區精神的指引下闊步前行,紅色旅遊文化氛圍越發濃厚。作為福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官烈)紀念館每年都吸引了一大批省內外的幹部群眾、學生、部隊官兵來此參觀學習,重溫革命光榮歷史。
遊客 張文晶:聽講解員講了當時革命的艱苦歷程,感觸非常深,覺得在戰爭年代,在深山老林中為國家革命工作做這麼大的艱苦工作很不容易,教育意義很深。
福建省委舊址(官烈)紀念館解說員 江娟影:我們這個館是2005年修建的,2006年的9月30日進行開館儀式。建立這個館之後,方便參觀與學習。
除了紀念館,官烈村還結合村轄區現有的兔耳山、東龍泉寺、千江月休閒觀光農場等景區,大力發展旅遊經濟,帶動當地第三產業發展。與此同時,村裡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導村民加大農村特色種植力度,建立健全銷售網絡,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如今,村道拓寬了,健身器材安上了,老人館建好了,油菜花種起來了……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村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
永泰縣塘前鄉官烈村村民 林賢清:老年館蓋一下,我們老人在這裡活動,看看電視,生活肯定好了很多,越來越幸福。
永泰縣塘前鄉官烈村黨支部書記 薛立榮:前一段時間我們紀念館也是剛剛提升升級。今年我們這裡有做一些油菜花種植,效果還可以,周邊很多自駕遊來這裡。接下來,結合鄉村振興,把官烈村紅色旅遊這一塊做大。
來源:福州新聞
編輯:王蕾 責編:莊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