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凹凸鏡DOC 凹凸鏡DOC
美國規模最大的紀錄片電影節-紐約紀錄片電影節(DOC NYC)在疫情期間也選擇了線上辦展。今年的競賽評獎包含取景器(Viewfinders)、大都會(Metropolis)以及短片(Shorts)三個單元,評選標準基於影片的形式及內容。
此外,該節展還從導演、製片、攝影和剪輯四個方面,選出了本年度最有可能獲得奧斯卡獎和其他重要獎項的紀錄片。2014-2018年,紐約紀錄片電影節有15部電影入圍奧斯卡評選,包括所有最終的獲獎影片。
紐約紀錄片電影節對中國題材紀錄片偏愛有加,2018年,康宇琪導演的《小智慧》獲得了取景器單元大獎,該單元入入選作品看重導演鮮明的視角。2019年,陳為軍導演的《城市夢》也獲此殊榮。今年,疫情主題的紀錄片《76天》入圍2020優秀紀錄長片評選,並獲最佳攝影獎。
連續三年,皆有華語紀錄片得獎 |
2020紐約紀錄片電影節獲獎名單
編譯:米拉檬
編輯:王璐
取景器單元
本單元入圍的作品具有著鮮明的導演視角
評委會大獎
薦
登陸
Landfall (2020)
導演:塞西莉亞·阿爾達隆多
Cecilia Aldarondo
颶風「瑪麗亞」過境後,波多黎各的經濟狀況、政治局勢和生態環境滋生出新的掠奪性殖民主義。這部電影,通過親密而抒情的鏡頭,描繪了波多黎各遭受的創傷,以及自我恢復和抵抗的過程。導演塞西莉亞·達隆多帶領觀眾走入一個充滿希望而又非常政治化的社區,追蹤虛擬貨幣交易員、豪宅開發商,以及湧入島上的新居民,以討論身份認同、生存和二次殖民的重要話題。
倫理關懷特別獎
薦
長夜漫漫
Through the Night(2020)
導演:洛伊拉·林巴爾
Loira Limbal
在紐約新羅謝爾(New Rochelle)夜班工人和單親媽媽眼中,努努(Nunu)和丈夫派屈克(Patrick)就是天使。夫婦二人為這群生活艱難的人們開辦了一個24小時的居家託兒所。
孩子們在這裡不僅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飯菜,愉快地玩耍,還可以獲得滿滿的愛。但對於努努和派屈克而言,他們又要付出多少心血呢?我們跟隨導演洛伊拉·林巴爾迪進入迪伊託兒所,走近這兩位為社區無私服務的無名英雄。
大都會單元
本單元的入圍影片講述的都是紐約城裡發生的故事
評委會大獎
薦
五年向北
Fire Years North
導演:扎克·英格拉齊,克裡斯·坦普
Zach Ingrasci, Chris Temple
在經歷了從老家瓜地馬拉到紐約的危險旅程後,15歲的路易斯(Luis)邊上學,邊找工作養家餬口。與此同時,古巴裔的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特工朱迪(Judy)也陷入糾結——她的執法目標被迫從罪犯轉向了非暴力的非法移民。當路易斯和朱迪的世界面臨碰撞時,兩個平行的故事呈現出移民和公民責任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
巧用文獻資料特別獎
薦
沃納洛維奇
Wojnarowicz
導演:克裡斯·麥克吉姆 Chris McKim
20世紀80年代,大衛·沃納洛維奇(David Wojnarowicz)作為紐約東村藝術界的獨特聲音出現。藝術實踐中,他結合了從繪畫、攝影到音樂、寫作等多種學科。大衛強烈而堅定地彰顯自己酷兒的身份,反抗當時日益滋長的保守主義,尤其是當局對愛滋病的無情漠視。1992年,37歲的大衛因愛滋病不幸離世。導演麥克吉姆再次用鏡頭捕捉到大衛生活與藝術創作的急切感與激情,為他譜寫了一曲鏗鏘有力的輓歌。
短片單元
本單元針對本屆電影節的各類短片作品
評委會大獎
薦
為我哼首搖籃曲
Sing Me a Lullaby(2020)
導演:熊邦琳Tiffany Hsiung
汝文五歲時和她的親生父母分開了,四十五年過去了,她仍然無法將童年的碎片拼接起來。對汝文來說,生存意味著將自己的好奇心永遠埋藏—為什麼自己會被父母遺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好奇心已逐漸變成一種無聲的渴望。直到她的小女兒Tiffany開始問起一些她從未有機會問出口的問題。起初,這是一段為母親尋找過去的旅程,然而也萌生了Tiffany深入了解母親的渴望。裝帶著䄂珍詞典和紙巾上寫的兩個中文名字,Tiffany長途跋涉地來到了汝文的出生地,臺北。而Tiffany從這段旅程中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些失而復得的關係早已在冥冥之中與她產生了聯繫。《為我哼首搖籃曲》通過女兒和母親相互交織的旅程,揭示了愛與犧牲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講述了一段關於愛與療愈的家庭故事。
最佳攝影特別獎
薦
尋覓者
the Seeker
導演:蘭斯·埃德蒙茲
Lance Edmands
一位阿米什木工,被傳統森嚴的教會逐出閉塞的社區,陷於神性、貧窮和生活的泥沼。
2020觀眾選擇獎
薦
女首領歸來:
洛林·帕迪拉的野蠻生活
La Madrina: The Savage Life of Lorine Padilla (2020)
導演:拉克爾·塞佩達
Raquel Cepeda
20世紀70年代,洛林·帕迪拉(Lorine Padilla)作為「野蠻骷髏幫(the Savage Skulls gang)」的「第一夫人」而聲名鵲起。她的丈夫是組織的一位創始人。帕迪拉作為代理家長的身份,促使她把組織活動的愛好,轉變為推動社區行動的事業。而在紐約布朗克斯發生的一場悲劇,迫使安享晚年的帕迪拉再度出山,開始新的抗爭。
註:野蠻骷髏幫於1960年代末期在布朗克斯成立,成員多為波多黎各和非裔美國人,與侵蝕該地區的毒品為敵,也曾與敵對幫派多次交戰。1979年的紀錄片《80 Blocks from Tiffany's 》講述了該組織與野蠻流浪幫(Savage Nomads)的故事。
2020優秀紀錄長片評選
本單元針對本屆電影節的各類長片作品
最佳導演獎
薦
時光
Time(2020)
導演:加勒特·布拉德利
Garrett Bradley
福克斯·裡奇(Fox Rich)是一位不屈不撓的母親,也是現代的廢奴主義者。她一邊為囚於監獄的丈夫奔走,一邊努力保證這個家不散。《時光》跨越了20年,講述親密而非傳統的愛情史詩。
最佳製片
薦
歡迎來到車臣
Welcome to Chechnya (2020)
導演:大衛·弗朗士
David France
製片:愛麗絲·亨蒂,喬伊·A·湯姆欽,大衛·弗朗士
Alice Henty, Joy A. Tomchin, Askold Kurov, David France
由大衛·弗朗斯([瘟疫求生指南])執導,紀錄片揭露了車臣對性少數群體的暴行,並講述了一群活動家秘密營救受害者,為他們提供安全住所以及籤證援助。
最佳剪輯獎
薦
少年邦
Boys State (2020)
導演:傑西·莫斯,阿曼達·麥克貝恩
Jesse Moss, Amanda McBaine
剪輯:傑夫·吉爾伯特
Jeff Gilbert
故事講述來自德克薩斯州的1000個17歲男孩參加了從零開始的代議制政府的故事。
最佳攝影獎
薦
76天
76 Days (2020)
導演:吳皓,陳瑋曦,匿名
攝影:匿名,陳瑋曦
影片深入武漢醫院重症監護室,以極近距離展現了患者和醫護人員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狀態。此外,《76天》的製片人錢孝貞也榮獲了2020紐約紀錄片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影片生動而精細地記錄了在武漢的病人和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與新冠病毒作鬥爭的過程。初看有一種科幻片、殭屍恐怖片,或是末日電影的感覺——醫院的工作人員包裹在防護服中,穿梭在病人間。我們只能看到他們被霧蒙蒙的護目鏡罩住的眼睛。一群絕望的人在醫院門口哀嚎著要進去;門診已經超負荷,一次只能接待幾位病人……以上所有看似虛構的元素,正是2020年的現實。
從1月23日起,武漢這座擁有1100萬人口的城市被封鎖了76天。影片以醫務工作者和病人為主角,展現了人們在生存狀態下的張力,超越了簡單的新聞報導。攝影機的能量是如此強大,每一幀的圖像都傳達著力量。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一位護士長。即使在最可怕的情況下,她也從未放棄與病人建立心與心的交流。醫務工作者還會用馬克筆來裝飾他們的防護服。恐懼和生死未卜的現實中,我們見證了人們的毅力與樂觀。
吳皓導演之前也曾拍攝多部中國議題的紀錄片,而他的作品也引發了國外觀眾的共鳴。此次拍攝,吳皓與包括陳瑋曦在內的武漢當地的創作者,以及美方製片人錢孝貞(Jean Tsien)等人合作完成。未來的人們如果想要了解2020年的新冠肺炎,應該觀看這部影片。
真實力量獎
薦
科萊採夫
Colectiv(2019)
導演:亞歷山大·訥訥烏
Alexander Nanau
2015年10月30日,科萊採夫一家夜店內的音樂會上突發火災,27名年輕人當場死亡,180人受傷。這場大火引爆了羅馬尼亞社會的方方面面。
延伸閱讀:
以上信息編譯自:https://www.docnyc.net/awards/
原標題:《連續三年,皆有華語紀錄片得獎 | 2020紐約紀錄片電影節獲獎名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