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環境監察執法,
是怎樣一份工作?
跟隨執法隊員一上午,
就能感受到他們的不易:
有些投訴到訪不遇、
有些商家強詞奪理、
有些環境充滿危險……
在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歷下分局,有這樣一支執法隊伍:隊伍的骨幹成員都是黨員,他們說,自己是環境執法隊員,也是群眾需求的「接單員」。
投訴不少因為他們「管得寬」
「裡面有沒有人?」
上午9點,烈日當頭。幾名身穿藍色制服、手持監測設備的環境執法隊員,正趴在轄區某小區的一處大鐵門前,從門縫裡觀察裡面的情況。到訪不遇,是他們日常處理居民投訴時經常遇到的情況。
市生態環境局歷下分局環境監察四中隊中隊長徐銘智觀察著周邊環境:門外有擺成一排排的幾十個暖水瓶、門內有燒剩的柴火……結合投訴工單上群眾提到的「變壓器噪音」,又向小區保安了解了大鐵門內場地使用權的歸屬,很快判斷是最近某住戶租用鐵門內院落,用於加工豆漿。燒水、磨豆漿的聲音讓一棟樓的居民凌晨總被吵醒,誤認為是變壓器發出的噪聲。
歷下區環境監察四中隊是歷下區生態環境保護局的7個執法中隊之一,目前共有7名執法隊員、4名黨員,徐銘智是這個小集體的組織委員。在他看來,他和同事們更像是群眾需求的「接單員」。
「我們工作的最主要內容就是處理居民關於生態環境的投訴,範圍很寬,水、氣、聲、渣、防輻射,我們都要管!」徐銘智說,四中隊的責任片區是整個姚家街道,這個街道光是汽修企業就有80多家,佔全歷下區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且在建工地多、居民多,要處理的投訴數量,相比在其他中隊說是翻倍也不為過。
每天一早,徐銘智組織隊員們開過早會,就分組「接單」上路。這天到訪不遇的第一站,環境執法隊員留下了一張約見書。「快走吧,下午這個住戶不去『報到』,咱們就再過來。還有幾個現場要去,抓緊時間!」徐銘智轉身上車,趕往下一個投訴點。
苦活累活黨員搶著幹
「到了,就是這兒!」
到達一家被居民投訴異味嚴重的汽修店,環境執法隊員王一堯第一個下車。核對工單上的地址後,一行人進入汽修店。很快,他們就發現了汽修店的「貓膩」——越往店內走,油漆味越是刺鼻,一堆五顏六色的噴漆罐沒有任何封閉,隨意擺放在烤漆房外,地面上還有已經幹掉的油漆。而這些東西,按照環保操作標準,都應該存放在烤漆房內。
王一堯和同事莊金玲前往辦公室核查該店的相關資質,徐銘智則繼續留在操作現場檢查異味的來源。汽修店烤漆房存在的主要環保問題是VOC(可揮發有機物),要通過一套設備將這些汙染氣體抽出烤漆房,經過活性炭淨化再排放。為了檢查這些設備,徐銘智鑽進了堆滿雜物的小房間。
「你這活性炭換過嗎?有記錄嗎?」弓著背趴在設備旁,徐銘智打開手電筒,盡力把頭往深處探。此時,他的眼鏡上已經布滿灰塵,汗水把後背整片打溼。
王一堯和莊金玲趕來時,只看到了徐銘智狼狽的背影。「有什麼髒活累活,徐哥和另外3位黨員同事都是爭著搶著幹!」莊金玲說,自己雖然還不是黨員,但黨員們的先鋒帶頭作用對隊裡其他人的帶動非常明顯。
「尤其是我們這個工作,經常要爬上爬下,危險的情況很多。是什麼給了他們勇氣?我覺得就是打心裡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莊金玲感慨。
一番排查結束,原來是烤漆房裝反了一個鼓風機,原本應該抽走的氣體反向直排到了烤漆房外。下達整改通知、約見店鋪老闆,這一處投訴處理花費將近1個小時才算告一段落。
風裡雨裡當好「接單員」
又排查了一處加油站,一上午的工作才算結束。隊員們說,在平時,一上午處理五六起投訴是很正常的事,一天中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路上,忙起來中午就在車裡應付著吃點飯。
此時此刻,崔行健、李強等幾位黨員,也在各自組內處理著投訴。從5月底至今,這個中隊共出了近230次現場,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均是100%。
群眾的滿意,是他們用付出換來的。
不久前,徐銘智接到一條轄區某小區關於空調外機噪聲擾民的舉報,急匆匆冒雨趕到舉報人反映的現場。很快,他們發現「肇事」的空調外機位於小區底層商鋪的房頂,想要近距離檢查只能借梯子爬上10餘米高的樓頂。但是,好不容易找來的竹梯子長度差了一點,只能強行立在與地面幾乎垂直的角度,而且竹梯子在風雨中又溼滑難以固定。李強手扶著梯子,徐銘智穿著皮鞋踩在梯子上,就這麼出著冷汗爬到了樓頂。徐銘智是2006年從部隊入黨的「老黨員」,看著隊伍裡的年輕人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他感到十分欣慰,「日常工作中的這些細節,是更加生動的黨課!」
「我是黨員,更要當好群眾訴求的『接單員』!」徐銘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