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19:1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我在社區公益性崗位已經工作7年了,很感謝這個崗位,為我家庭增添了一份收入,雖然工資不多,但這份工作給了我很高的榮譽感。」銀州區遼海街道吉祥園社區工作人員劉亞嬌這樣對記者說。
劉亞嬌告訴記者,2013年6月,她來到社區公益性崗位上班。之前,她和丈夫一直在商場做小買賣,後來因為商場倒閉無法繼續經營,她便沒有了收入。「我當時36歲,這個年齡不好找工作,學歷也不高,那時也為工作犯了愁。」劉亞嬌回憶說。後來,通過朋友的介紹,劉亞嬌得知了公益性崗位缺人的消息,進一步打聽得知,這個公益性崗位的待遇還不錯。
「這個崗位雙休日和節假日都休息,工作時間也能接受,正好能方便自己接送孩子、照顧老人,每月開資900多元,錢雖然不多,但是家裡也需要這份收入,還給交保險,對於我這個歲數來說,綜合起來看還是不錯的。」2013年6月,她來到社區公益性崗位上班,一幹就是7年。
社區工作繁忙而瑣碎,對於劉亞嬌來說是一頭霧水,因為剛來,她就獨立負責一項工作,根本沒有事先學習的時間,只能邊工作邊請教邊摸索。老百姓大事小情都找社區,一旦個別居民的訴求沒有滿足,就可能接到投訴,甚至謾罵。
曾經就有居民因為不理解劉亞嬌上門收取衛生費的事,一直對劉亞嬌心有不滿,找個藉口就來社區當面罵她。對此,劉亞嬌不急不躁,微笑著看著這位居民,對方後來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社區的工作任務突然加大,每個工作人員都頂10個人用,天天加班到晚上9點是常事。現在又趕上人口普查,上門去有時沒人,劉亞嬌就每家每戶去打電話,態度好的居民還配合,不好的居民直接就掛斷電話。從疫情開始,她每個月的電話費就得五六百元,都是個人承擔。
「這麼辛苦,有想過放棄麼?不幹這份工作了。」「沒有,可能我心態好,感覺這樣的事都太正常了。其實,每當我下片走訪,居民們能親切地叫出我的名字,主動和我打招呼,我就覺得自己在居民心裡是有位置的,我的工作是被認可的,感覺很幸福。」
劉亞嬌負責的電業小區、南環小區很多居民都認識她。前一段,電業小區的居民因為三天家裡吃不上水的問題,找到了劉亞嬌。劉亞嬌了解情況後,積極幫助居民與物業聯繫。一開始,物業以拖欠物業費為由並不願意出面解決供水故障問題。劉亞嬌與物業溝通時,說這裡居住的都是老人,有什麼問題把水供應後再商量解決,如果物業不出面,矛盾激化,問題就更難解決了。最終,物業聽了劉亞嬌的勸,當日下午便開始維修了。
因為這事居民都非常感謝劉亞嬌。劉亞嬌倒覺得,自己只不過是為居民努力了一把,沒想到就暖了居民的心。過後,劉亞嬌到這裡人口普查時,居民們都特別熱情,互相告知主動下樓來登記,有的居民還給她拿熱水拿坐墊,像親人一樣待她。
這7年裡,劉亞嬌的工資待遇從最初的9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2050元。她不僅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還得到了居民們的愛戴。「這種工作上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多少錢都比不上的,感謝政府給我們提供公益性崗位的就業政策,今後我會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為居民們多辦好事實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劉亞嬌說。
記者 ▏郜玉鑫
原標題:《【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百姓故事】公益性崗位上收穫滿滿幸福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