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機上沒「空姐」座位是小板凳
五六十年代新疆民航制服。
改革開放前老百姓坐飛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時購買飛機票要有單位的介紹信。五六十年代,新疆民航空中服務工作由空勤組承擔。
退休的老機長張啟賓說,在那個年代,他駕駛運-5飛行時,客艙裡的小板凳都緊靠在飛機兩邊的壁板上,客艙內不但顛簸,還冬冷夏熱,飛行員不但要開飛機,還要服務乘客。
「開飛機時,一組3個人,一個駕駛員,兩個副駕駛。一趟飛機最多拉十來個人。等飛穩了後,飛行員輪流當乘務員。」張啟賓說,他曾兩手抓著糖袋子,挨個端到乘客面前,讓乘客自己從袋子裡抓糖吃。
70年代從藍褲子配白襯衫到軍裝
70年代空姐制服,因歸軍隊管理穿上軍裝。
隨著新疆民航的空中服務水平逐漸走向正規化。藍褲子配上白襯衫,就是當時的空乘服裝。其後,新疆民航的乘務員第一次有了自己專屬的制服——灰色圓領西裝、筒裙。
70年代,隨著機型、航線的增加,新疆民航乘務員隊伍建設也得到較快發展,組建了乘務分隊。因為歸軍隊管理,乘務員制服也由灰色西裝變成了英姿颯爽的軍裝。
已經退休的空姐瑪麗亞·吾甫爾1979年成為新疆航空公司空中服務員,她說,剛參加工作時制服是取掉領章和帽徽的軍裝,還有老同志傳下來的制服:白襯衣、藍褲子。她們很珍惜,為了保持挺括,每次回家不管多晚多累,都用盛滿熱開水的茶水缸壓褲子。
起初航空公司飛機很小,每架飛機帶一名乘務員,不止機上服務,清潔飛機、檢查、航前準備等都需由乘務員完成。「提前一天就開始擦拭飛機、換座椅套,做好準備工作後,參加機組碰頭會,執飛當天還要提前兩個小時上飛機。」瑪麗亞回憶說
瑪麗亞記得她第一次執飛是在冬天,-40℃左右,飛機像在「冰殼」裡,工作服是棉衣棉褲和大頭鞋,做完準備工作後手腳仍凍得沒知覺,話也不會說了,「那時沒有廣播器,旅客上機後,站在飛機中間播報的乘務員經常是臉上掛著霜,等到起飛後通過發動機供暖才能慢慢地緩過來」。
80年代北京師傅為「空姐」定做制服
80年代初,空姐穿上定製的天藍色西裝裙。
改革開放後,進入80年代,隨著民航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空中服務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隨即,民航總局提出空中服務要逐步向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邁進,對全國民航空乘服裝進行了統一。為此,新疆民航專門從北京請來兩位師傅,為空乘量身定做制服,夏季是天藍色西裝裙,冬裝是墨綠色褲裝西服。空姐制就像一朵浪花,在許多年輕女性心中蕩起漣漪。
80年代,中國民航進行體制改革,航空公司走上了企業化的道路。民航局一宣布取消對全行業統一著裝的硬性規定,各大航空公司就卯足了勁,將空乘制服作為企業形象的重要識別因素,放開手腳進行大膽設計。
1985年1月1日成立的新疆航空公司,為此專門請來上海的師傅,為全體乘務員量體裁衣。設計出來的空乘服裝較以往有了較大變化,制服的主色調是藍色,大膽增加了橘紅色。幾次換裝中,夏裝曾有過白色西裝、乳白色連衣裙,春秋裝有過橘紅色西裝配黑色西裝褲,冬裝為藏藍色褲裝等,制服的時尚感不斷增強,空姐的服裝款式越變越漂亮了。
新成立的新疆航空公司陸續引進主力機型圖-154、伊爾-86以及其後的波音系列飛機,打破了「飛機螺旋槳,航線不出疆」的歷史現狀,開通了烏魯木齊-北京、烏魯木齊-上海、烏魯木齊-廣州、烏魯木齊-阿拉木圖等國內、國際航線。
曾當過乘務長的姜維麗回憶,當時乘務員的企業歸屬感很強,覺得能穿上新疆航空公司的空乘制服就是一種極大的驕傲,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熱愛這份工作,「當時圖-154滿座載客量是164人,一個航班下來我們能收到100多封表揚信。」
90年代空乘制服凸顯職業化、地域性
90年代,新疆航空空姐制服融入地域特色。
「慢慢的空姐招聘要求越來越高,外形、內涵、素質、外語等都成為空姐考核的標準。」瑪麗亞說,隨著時代變遷,空乘人員由最初從部隊挑選轉向從社會招考,各方面要求都越來越高,每年的考核也越來越嚴厲。
1996年10月29日,新疆航空公司響應民航總局的號召,將烏魯木齊至北上廣航線列為全民航30個文明航班創建之中。創建工作是一項大工程,在學習和借鑑別的航空公司制服特點的同時,新疆航空公司為了展現出職業化和地域性,夏裝馬甲上增添了電腦刺繡花紋,領花選用艾德萊斯綢。乘務員張漢雲說,身著具有新疆地域文化元素的空乘制服,使乘務員在新疆航線上的服務更具親和力。
同時,航空服務也走上了標準化,特色服務也多了起來,為旅客準備跳棋、撲克、書以及毛毯,。
20世紀制服兼具時代潮流和東方特色
如今空姐制服體現了時代潮流和東方特色。
與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正式分立後的新疆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和南航聯合重組,2003年7月1日統一了空乘制服。統一後的空乘制服兼具時代潮流和東方特色,夏裝紅色連衣裙設計上吸收了傳統旗袍的風格,立領、收身,體現出東方女性的端莊嫵媚;領子上的金色繡線和8顆金色紐扣相互呼應,顯示出高雅和活力;襯衫上點綴的集團木棉花標識極富企業文化韻味,服裝既時尚美麗又符合職業需要。
2003年參加工作的乘務長劉曉萍,第一次穿上的制服,是帶有新疆地域特色的空乘服:深藍色的基調配上艾德萊斯綢領花。「當時穿著這套空乘服,常有旅客誇讚好看,要求拍照合影。」劉曉萍說。
2006年,南航開始謀劃國際化戰略轉型,除了機隊規模、航線規劃、人員配備外,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形象顯得尤為重要。而乘客對於一家航空公司的品牌認知,95%以上是在客艙中形成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掀開了換裝的新篇章。
2006年8月28日,南航5000多名空姐陸續穿上了有著名法國設計師設計的新一代制服,這套制服至今仍然在萬米高空向國內外旅客展示。新款空姐制服在款式上時尚大方,木棉紅和寶石藍兩款顏色與南航的形象融為一體;質地上做到了透氣、吸汗、抗皺,以適應乘務員客艙工作環境。
目前,各個航空公司的空乘制服都與航空公司形象融合,空乘制服作為最有特色的企業制服,被各個航空公司定位是企業形象的標誌。(首席記者 郭玲 通訊員 張思維 熊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