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埡場,位於江津區東南部,距離江津區城區48公裡,是高山上一條街的小場鎮,跟綦江區中峰鎮龍山村只有半條街的距離,能夠來到大埡場遊玩感到很幸運,畢竟是一街跨兩區的地方,誰來到這裡都感到很榮幸。
自己是從綦江區中峰鎮龍山村步入大埡場,這條街還是綦江區中峰鎮轄區,路過的時候感覺有些冷清,選擇9號去大埡場,是因為當天是大埡場的趕場日,看到這麼冷清的街道,還以為選錯時間。
此處是綦江區中峰鎮大埡汽車站,只是汽車站現在已經停用,不過街邊一塊碑倒很顯眼,一面寫有綦江,一面寫有江津,本人站的位置還是綦江區,走上這個坡坡後就是江津區。
丁字路口就是綦江跟江津的分水嶺,好在都是重慶轄區,要是像合川跟武勝的興隆場,一不小心就手機都會進入漫遊狀態。
綦江轄區的街道很冷清,走上江津這邊的街道,又是另一番景象,正是趕場天,可惜的是來得有點暗,都開始散場了,
嬢嬢手拿著竹子編織品往家趕,看著愉悅的表情就知道,嬢嬢對今天的趕場很滿意,只是不知道嬢嬢手拿的竹子編織品叫啥名字,常年行走鄉間場鎮,常見的編織品都不知道怎麼稱呼,真夠失敗的。
人都已經散去,唯有生意人依然還沒收攤,這也算是來到大埡場,沒能趕上最熱鬧的趕場時刻帶來一丁點的安慰。
豬肉近段時間價格確實有點貴,不過豬肉再貴也阻擋不住人民對豬肉的熱愛,畢竟豬肉是一種無可替代的美味。
妹妹背著沉重的背簍,想來今天購買的東西不少,前面很多村民購物,不知又是什麼東西大熱賣,他們當中或許有些是真的買東西,有些就是湊熱鬧,小場鎮能看到這麼熱鬧的場面還真難得。
一條街的場鎮,沒有菜市場,更沒有像大場鎮那樣熱鬧非凡,但也有自身特有的趕場氣氛,看見大哥騎著邊三輪,自己都想購買一臺的衝動,只是不知道邊三輪在哪裡有售賣。
場鎮很小,但很多地攤都是外地人,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外地生意人,大埡場才這麼熱鬧,要是做買賣的都是本地人,想必這個高山上的小場鎮不會這麼熱鬧。
很喜歡看背背簍的人,感覺背背簍趕場更能體現出趕場文化和當地的人文風情,平時也經常到近郊場鎮趕場,要是看不到背背簍的人趕場,還真有些不習慣,總感覺趕場缺少點什麼似的,渾身不自在。
萬天寺,當地人也叫萬天宮,走進去是看見香火還挺旺的,自己沒有宗教信仰,沒有燒香拜的習慣,沒走進去看個究竟,只能在門口看一眼。
麻將是重慶民間最鍾愛的娛樂活動,不管在哪個地方,只要有人就能看到麻將的身影,自己是個愛看熱鬧的人,也想融入到麻將氣氛當中去,不過很是無奈,生活在重慶多年,竟然不會打麻將,感覺自己在重慶這些年是白過了。
也許是趕場累了,坐下來一起聊聊天,休息一下也好,看得出來他們聊得很歡,只是他們都是用方言聊天,自己對重慶方言一知半解,他們聊得歡是他們的事,自己又聽不懂,以為經常走鄉間,多跟當地人溝通就能說出流利的方言,看來自己還得多學學方言,要不然跟當地人交流很費勁。
孩子們看到我是個外鄉人,無數雙眼睛看著自己,還真有些不好意思,自己經常行走鄉間,遇到這樣的事情多了,也就習以為常見慣不慣,看孩子們歡笑,清純的臉蛋,內心還真有點開心。
大埡場上唯一的一所學校,當天既是趕場天又是星期天,學校裡看不到學生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或許當年沒能讀好書的原因,每到一個地方都喜歡到當地學校走一走,即使不能進入校園,在門口遛一遛也好。
已經進入中午時節,肚子開始有點餓,大埡場轉了好幾圈找不到館子有些失望,想著餓肚子離開大埡場,還真有些不甘心,看到幾位吃東西,硬著頭皮詢問才知這裡是一家豆花飯館,可惜豆花飯已經沒有了。
正當感到極度失望時,這位嬢嬢說鍋裡正煮豆花飯,等一下就弄好,看到嬢嬢在爐灶前忙前忙後的身影,忍不住好奇心,走進去看才知道,自己最鍾愛吃的豆花原來是這麼做的,能夠吃上現場製作的豆花飯,看來此次的大埡場之行,也真夠值當了。
天氣炎熱,再加上胃不好,吃上自己習慣的豆花下稀飯,全身舒坦。再說此時正是大熱天的吃乾飯容易口渴,肚子也不舒服,倒不如來碗稀飯的痛快。
隨著人們不斷散去,買賣人逐步收攤離開,這個高山上的小場鎮又恢復了原來的清靜,自己㛑結束了此次的大埡場趕場之旅,很喜歡這裡的寧靜,也很喜歡這裡的山山水水,可惜自己只是個過路的外鄉人,縱然有太多的捨不得,終究還是要離開,大埡場再見,有機會再來。
本文是記事性文稿,見物說物,見其所想,所想所寫,如有不對的地方,敬請大埡場人民的諒解,謝謝廣大讀者閱讀本文稿,敬請給予建設性意見。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