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老公房加裝電梯如何從個案走向量產,來看上海這個街道的做法
回想起2019年底電梯交付使用的首日,仇老伯依然激動不已。
「那天,我母親三年來第一次主動要求下樓,她走出家門,和周圍鄰居打招呼問好,特別開心。」仇老伯說,加裝電梯真正是為民服務的實事工程。
這是老公房加裝電梯便民利民的一個縮影。
在上海靜安區的臨汾路街道,轄區內20個居民區,近90%的樓組沒有電梯,而居住在三層樓以上、60歲以上老人約有1.3萬人,其中80歲以上老人近2800人。近年來,臨汾路街道黨工委密切關注「懸空老人」和居民的下樓需求,把老公房加裝電梯作為自己的一號民生工程,推動加裝電梯從「個案」走向「量產」。
如今,臨汾路街道17個無電梯居民區,有16個實現了加梯零突破,目前啟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達到了64臺。
電梯建成前 本文圖均為臨汾路街道供圖
電梯建成後
「只要13秒,電梯就能送到」
9月18日下午,家住臨汾小區6號樓601室的楊根生走出家門,走入電梯轎廂,不一會兒,轎廂穩穩停在1樓,他走出電梯氣定神閒,打算在小區裡溜彎。
「不管上樓還是下樓,只要13秒,電梯就能送到。」71歲的楊根生精確計算了自己乘坐自家樓組電梯的時間,臉上寫滿了驕傲,「自從樓裡加裝了電梯,我出門的頻率也提高了,心情也跟著好起來。」
按楊根生的話說,裝電梯切實給像他這樣的「懸空老人」帶來了獲得感。電梯使用了大半年,他說自己非常「享受」,回憶起曾經爬樓梯的經歷,直呼「變化太大」。
「我們這個樓裡,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比較多,大家年輕時爬個六樓,體力還馬馬虎虎跟得上,現在年紀都大了,膝關節明顯感覺吃不消,爬兩三層就覺得喘了。」楊根生說,雖然樓裡四五樓安裝了供歇腳休息的椅子,但是並不管用,「我以前能不下樓,儘量不下樓,就是怕爬樓梯。」
此前在臨汾路街道,這樣的「懸空老人」案例還有很多。居民仇老伯今年75歲,和94歲的老母親一起居住在6樓。母親2017年突發腦梗後,腿腳便不太好使,無法自行下樓。
「每次要出去看病,下樓需要有兩個人同時協助,扶著一步一步下臺階,從6樓下到1樓最長要耗費30分鐘。」仇老伯說,居委會雖然有提供爬樓機等服務,但是老人坐了一次就心裡害怕,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再坐第二次了。
仇老伯自己膝蓋骨上也生了骨刺,下樓梯就非常疼痛,買菜都靠子女「外賣」,扔垃圾「多次並一次」,生活也非常不便,更加無法協助母親下樓。
電梯建成後
作為典型的純居住型售後公房社區,臨汾路街道下轄20個居民區,80%的住宅樓建設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1687個樓組中有1507個樓組無電梯,住在三層以上超過60歲的「懸空老人」共有1.3萬,老百姓迫切希望加裝電梯。
2015年11月,臨汾路街道試點在臨汾小區1號樓加裝第一臺電梯,2019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在此期間,街道幹部至今仍忘不了一件憾事:居民曹師傅因病住院,樓道電梯加裝志願者前去探望並徵求其意見,曹師傅當即同意並支付了首批款項,但不久後,曹師傅就病逝了。
為突破「三年裝一臺電梯」的窘境,讓臨汾1.3萬的「懸空老人」早日實現「落地夢」,臨汾路街道把加裝電梯作為2019年度一號民生實事項目並創新了「123」工作法。
「1」是組建電梯臨時黨支部,把街道、居委、小區、駐區單位的黨員都動員起來,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法治中心兩個支撐機構,同時編制了「小藍書」、「小紅書」兩本指導手冊,讓群眾「一看就懂,照著就辦」;「3」是用水電煤移位配套工程納入老小區改造、為加裝電梯單元的低樓層居民做美麗樓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組和電梯自治基金「三項惠民舉措」調動群眾的積極性。
「123」工作法的實施,讓臨汾路街道創造了新的「加梯奇蹟」。如今,臨汾路街道17個無電梯居民區,有16個實現了加梯零突破,目前啟用、在建、在批的加裝電梯達到了64臺。
安裝電梯後居民自發清潔樓道
如何讓一樓住戶都同意?
加裝電梯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樓居民不願加裝電梯是人之常情。
「很多人到我們這裡來參觀加裝電梯,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你們是如何讓一樓住戶都同意的?」臨汾路375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呂文潔說,百姓百條心,遇到的問題各不相同,「我們做的就是不斷溝通,儘可能地幫助居民解決實際問題,打消顧慮,贏得他們的同意。」
呂文潔舉了一個例子。在臨汾路街道的小區內,有一戶一樓的居民是盲人,他的生活中用不到電梯,而他也擔心自己出行受阻,他的反對一度讓樓裡裝電梯的工程擱置。
「通過走訪我們發現這位盲人居民的兒子也住在臨汾路街道,就到他兒子家溝通。」呂文潔說,老人住在這裡,周圍的鄰裡其實都非常關心他,他兒子非常感恩。「老人對我們的設計方案有顧慮,怕影響出行,我們就請他兒子去裝電梯的樓宇實地看一下。」老人兒子實地察看後,發現裝電梯並不會阻礙老爸的出行,遂回家對老人做思想工作,終於獲得了這位居民的同意。
走進臨汾小區的一個加梯樓組,一樓二樓公共走廊與樓梯讓人眼前一亮:雪白的牆壁、乾淨的地面、新換的公共窗戶。不止在一二樓的公共樓道,小區門前也進行整修與綠化的摘種。
「哪個樓組居民同意加梯,街道就對該樓組一二樓公共空間進行美化等一系列支持和保障。」臨汾路街道街道自治辦主任陳黛靜透露。
別小看這樣的改造,在加梯後,由於樓上居民主要通過加裝在樓組大門外的電梯來上下樓,不再經過一樓,一樓公共空間實際上成為了一樓居民的常用空間。
「我們一樓的居民更換了門窗,裝了壁燈,門外的公共區域全部從水泥地換成了地磚,漂亮得不得了。」臨汾路375弄2號樓102室居民陳翠萍特別滿意這樣的改造,她說自己原本也有擔憂,怕電梯運行聲音響。「改造以後,乘電梯的居民從外面進出,不從我們這裡經過了,聲音反而變小了,環境也好。」
改造前的一樓居民公共空間
一樓居民的公共空間得以改造美化
陳黛靜稱,加裝電梯在徵詢意見時,居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考慮,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安裝費、維護保養和一樓居民的配合度上。為此,街道出臺3項惠民措施,體現人民至上、共享幸福的價值理念。
針對部分居民經濟困難的情況,街道積極爭取將與加裝電梯配套的水電煤移位工程納入老舊小區更新項目,為每臺電梯節約7萬-10萬元資金。針對有居民擔心電梯安裝後無人管理的問題,街道抓住物業黨建聯建模式在臨汾全覆蓋的優勢,把電梯後續管理納入物業達標考核。街道還在積極與太平洋保險公司協商,在全市率先試點以定額商業保險的形式保證電梯保養、維修經費的落實。針對反對聲音集中在一樓居民的普遍性問題,街道將加裝電梯與美麗樓組建設結合起來,為一樓居民免費更換入戶門與過道窗。
陳黛靜說道,正是靠著大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常記於心,才能讓轄區內每一個加梯項目都獲得100%的同意,才會創造出加裝電梯的「臨汾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