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的朱阿婆住在彭浦鎮遠龍公寓的4樓,七、八年間幾乎沒下過樓,直到去年居住的老公房成功安裝電梯。時隔數年,這位乘坐新電梯、重新「落地」的「懸空老人」,不停地打量著熟悉又陌生的老鄰居們和小區環境,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我兒子也70多歲了,前幾年我手摔骨折了,都是找人用擔架抬下樓的。現在,兒子或者保姆經常用輪椅車推著我,乘著電梯到樓下曬太陽,好多年沒看到過我的樓下鄰居,都跑來和我打招呼,我真的很高興。」
飽受爬樓之苦的老人,在老齡化程度嚴重的靜安,朱阿婆並不是個案,給老房安裝電梯,更是成為了許多老年人共同的夢想。
這10年來,靜安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加裝電梯工作取得了五個「全市第一」,即:全市第一臺政策出臺後加裝的電梯;全市第一個加裝電梯全覆蓋的小區;全市第一個成規模批量化推進加梯工作;全市第一個納入政府實事項目;全市第一個創新提速審批模式。而這些「全市第一」的背後,是靜安區委區政府回應懸空老人「幸福落地」的期盼,是保證轄區老人生活品質所做的努力,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實踐。
老房加裝電梯,靜安第一個「吃螃蟹」
7月14日上午,上海《老房裝電梯 品質好「升」活》大型媒體行動的第一站,在靜安區臨汾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劇場舉行。首站選擇靜安,不無道理——全市第一臺政策出臺後成功加裝的電梯,在靜安;居民自發籌款為老公房加裝電梯模式的探索,也起步於靜安。
靜安區委書記、區長於勇表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是近年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民生問題。2012年,上海首個加裝電梯的成功案例誕生在靜安區延安西路150弄華怡園小區一號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示範效應;2018年,靈石路1177弄遠龍公寓五幢多層住宅全部成功加裝上電梯,成為上海首個一次性改造為全電梯房的小區。
從2019年開始,靜安區進一步將「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納入區政府實事項目,以每年開工50臺的速度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居民受到實惠,尤其是臨汾路街道,以組織力工程為引領,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批量加裝電梯「臨汾模式」,在幫助更多居民圓「電梯夢」的同時,也為全區乃至全市貢獻了電梯加裝的典型。
於勇表示,下一步,靜安將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共建為動力,以共治為方式,以共享為目的,著力建設人人嚮往的美好城區,努力使廣大靜安人民的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從一臺數年到一年數十臺的「加速度」
當天,來自延安西路150弄1號樓的電梯加裝「功臣」陸純和遠龍公寓的小區電梯聯建小組組員姚愛珠,作為上海市老房加裝電梯流程慢慢走向成熟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也來到了活動現場。
記者了解到,2014年,延安西路150弄1號樓電梯正式投入運營,這是《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指導意見》出臺後全市加裝成功的第一臺電梯。陸純在現場回憶時,也十分感慨:「從2002開始,我便受業主委託,向區人大提出建議,為這幢樓房加裝電梯。當時操作難度較大,擱置了10年……此後,2012年該小區被列入『多層住宅加裝助老電梯』試點項目,才開始走上了正軌。」
陸純表示,就算是從立項開始計算時間,到最後電梯正式投入使用,也整整耗費了2年的時間,在這兩年裡,圖章敲了數十個,報批材料壘起來更是高達10釐米,各種艱辛曲折不言而喻。
對此,遠龍公寓的姚愛珠也深有體會。2017年,彭浦鎮遠龍公寓啟動全小區加裝電梯,作為小區創新成立的「加裝電梯聯建小組」核心成員,72歲的姚愛珠與組員們一起承擔著居民工作、投票公示、加梯企業篩選、建設監管、運營維護等各項事務,最終歷時兩年,在2019年完成了整個小區5臺電梯的加裝,成為全市第一個加裝電梯全覆蓋小區。
踏出第一步總是困難的,但是先行者們的探索讓後來者知道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考慮得更周全——2018年,成為了靜安老房裝電梯的「提速」之年。這一年,臨汾路街道通過「123工作法」,成立加梯工作室,對小區內符合條件的35個樓組予以整體同步「量產」推進加梯工作,成為了全市第一個成規模批量化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小區。
臨汾路街道社區自治辦公室主任陳黛靜在現場介紹,通過「123工作法」——組建一個電梯臨時黨支部、成立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法治中心兩個支撐機構、推動三項惠民舉措調動群眾積極性的方式,目前,批量安裝在臨汾逐漸成為常態,從當初的4年1臺,到如今的1年多49臺,平均每月新增2.4臺。全街道17個無電梯居民區中,有16個實現了零的突破,其中2個小區加裝量超過10臺,還有1個小區正在做整小區徵詢。
加法減法一起做,「電梯夢」未來可期
從最初一臺電梯,自立項到竣工長達幾年,到如今推進批量化加裝……靜安區的電梯加裝工作,在十年間,堅持政府服務「做加法」、審批流程「做減法」,不斷創新、克服困難、努力推進。
2019年,靜安區將「年內完成50臺電梯開工建設」定為本年度區政府實事項目,這也讓靜安成為上海市第一個將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列入政府實事工程的區。
與此同時,為了加快推進加裝電梯工作,完成這份事關最大民生的"軍令狀",靜安區試點創新提速審批模式,在簡化審批程序、籌措資金等方面進行創新,將原先串聯審批模式調整為「並聯諮詢+一口受理」靜安模式。如各項目在申請立項前,各相關部門提前介入,對各審批事項進行諮詢服務,諮詢通過後,組織居民表決,表決通過後報「一口受理」服務窗口進行審批。此舉可將審批時間大大減少,即將原文件規定的53個理論工作日降至37個工作日。截至目前,靜安累計完工啟用電梯為52臺,正在施工62臺。歷年來受惠居民共3187戶。
「目前,我們已經和各街鎮在開展加梯前期可行性評估,希望形成全區的加梯一張圖。這張圖可以反映靜安區可以加裝、有條件加裝、無條件加裝等信息,方便居民『按圖索驥』,各方『掛圖作戰』。」
靜安區房管局副局長姜鶴在介紹靜安區加裝電梯未來規劃時表示,在此基礎上,靜安也將全力推進成規模加梯,加強和優化政府服務,健全由區領導牽頭,部門、街鎮參加的區級工作平臺,完成加梯智能導引系統,推進加梯一件事和一網通辦。「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能加、願加、盡加、快加,希望靜安的加梯工作不僅僅加電梯,還是加品質,加溫度,更是加靜安市民們的美好生活。」
【來源:人民網上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