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拼了!為讓「懸空」老人免受爬樓之苦,靜安拿了5個「全市第一」

2020-12-06 瀟湘晨報

96歲的朱阿婆住在彭浦鎮遠龍公寓的4樓,七、八年間幾乎沒下過樓,直到去年居住的老公房成功安裝電梯。時隔數年,這位乘坐新電梯、重新「落地」的「懸空老人」,不停地打量著熟悉又陌生的老鄰居們和小區環境,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我兒子也70多歲了,前幾年我手摔骨折了,都是找人用擔架抬下樓的。現在,兒子或者保姆經常用輪椅車推著我,乘著電梯到樓下曬太陽,好多年沒看到過我的樓下鄰居,都跑來和我打招呼,我真的很高興。」

飽受爬樓之苦的老人,在老齡化程度嚴重的靜安,朱阿婆並不是個案,給老房安裝電梯,更是成為了許多老年人共同的夢想。

這10年來,靜安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加裝電梯工作取得了五個「全市第一」,即:全市第一臺政策出臺後加裝的電梯;全市第一個加裝電梯全覆蓋的小區;全市第一個成規模批量化推進加梯工作;全市第一個納入政府實事項目;全市第一個創新提速審批模式。而這些「全市第一」的背後,是靜安區委區政府回應懸空老人「幸福落地」的期盼,是保證轄區老人生活品質所做的努力,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實踐。

老房加裝電梯,靜安第一個「吃螃蟹」

7月14日上午,上海《老房裝電梯 品質好「升」活》大型媒體行動的第一站,在靜安區臨汾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劇場舉行。首站選擇靜安,不無道理——全市第一臺政策出臺後成功加裝的電梯,在靜安;居民自發籌款為老公房加裝電梯模式的探索,也起步於靜安。

靜安區委書記、區長於勇表示,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是近年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民生問題。2012年,上海首個加裝電梯的成功案例誕生在靜安區延安西路150弄華怡園小區一號樓,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示範效應;2018年,靈石路1177弄遠龍公寓五幢多層住宅全部成功加裝上電梯,成為上海首個一次性改造為全電梯房的小區。

從2019年開始,靜安區進一步將「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納入區政府實事項目,以每年開工50臺的速度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居民受到實惠,尤其是臨汾路街道,以組織力工程為引領,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批量加裝電梯「臨汾模式」,在幫助更多居民圓「電梯夢」的同時,也為全區乃至全市貢獻了電梯加裝的典型。

於勇表示,下一步,靜安將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共建為動力,以共治為方式,以共享為目的,著力建設人人嚮往的美好城區,努力使廣大靜安人民的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從一臺數年到一年數十臺的「加速度」

當天,來自延安西路150弄1號樓的電梯加裝「功臣」陸純和遠龍公寓的小區電梯聯建小組組員姚愛珠,作為上海市老房加裝電梯流程慢慢走向成熟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也來到了活動現場。

記者了解到,2014年,延安西路150弄1號樓電梯正式投入運營,這是《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指導意見》出臺後全市加裝成功的第一臺電梯。陸純在現場回憶時,也十分感慨:「從2002開始,我便受業主委託,向區人大提出建議,為這幢樓房加裝電梯。當時操作難度較大,擱置了10年……此後,2012年該小區被列入『多層住宅加裝助老電梯』試點項目,才開始走上了正軌。」

陸純表示,就算是從立項開始計算時間,到最後電梯正式投入使用,也整整耗費了2年的時間,在這兩年裡,圖章敲了數十個,報批材料壘起來更是高達10釐米,各種艱辛曲折不言而喻。

對此,遠龍公寓的姚愛珠也深有體會。2017年,彭浦鎮遠龍公寓啟動全小區加裝電梯,作為小區創新成立的「加裝電梯聯建小組」核心成員,72歲的姚愛珠與組員們一起承擔著居民工作、投票公示、加梯企業篩選、建設監管、運營維護等各項事務,最終歷時兩年,在2019年完成了整個小區5臺電梯的加裝,成為全市第一個加裝電梯全覆蓋小區。

踏出第一步總是困難的,但是先行者們的探索讓後來者知道了在實施過程中如何考慮得更周全——2018年,成為了靜安老房裝電梯的「提速」之年。這一年,臨汾路街道通過「123工作法」,成立加梯工作室,對小區內符合條件的35個樓組予以整體同步「量產」推進加梯工作,成為了全市第一個成規模批量化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小區。

臨汾路街道社區自治辦公室主任陳黛靜在現場介紹,通過「123工作法」——組建一個電梯臨時黨支部、成立加裝電梯工作室和社區法治中心兩個支撐機構、推動三項惠民舉措調動群眾積極性的方式,目前,批量安裝在臨汾逐漸成為常態,從當初的4年1臺,到如今的1年多49臺,平均每月新增2.4臺。全街道17個無電梯居民區中,有16個實現了零的突破,其中2個小區加裝量超過10臺,還有1個小區正在做整小區徵詢。

加法減法一起做,「電梯夢」未來可期

從最初一臺電梯,自立項到竣工長達幾年,到如今推進批量化加裝……靜安區的電梯加裝工作,在十年間,堅持政府服務「做加法」、審批流程「做減法」,不斷創新、克服困難、努力推進。

2019年,靜安區將「年內完成50臺電梯開工建設」定為本年度區政府實事項目,這也讓靜安成為上海市第一個將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列入政府實事工程的區。

與此同時,為了加快推進加裝電梯工作,完成這份事關最大民生的"軍令狀",靜安區試點創新提速審批模式,在簡化審批程序、籌措資金等方面進行創新,將原先串聯審批模式調整為「並聯諮詢+一口受理」靜安模式。如各項目在申請立項前,各相關部門提前介入,對各審批事項進行諮詢服務,諮詢通過後,組織居民表決,表決通過後報「一口受理」服務窗口進行審批。此舉可將審批時間大大減少,即將原文件規定的53個理論工作日降至37個工作日。截至目前,靜安累計完工啟用電梯為52臺,正在施工62臺。歷年來受惠居民共3187戶。

「目前,我們已經和各街鎮在開展加梯前期可行性評估,希望形成全區的加梯一張圖。這張圖可以反映靜安區可以加裝、有條件加裝、無條件加裝等信息,方便居民『按圖索驥』,各方『掛圖作戰』。」

靜安區房管局副局長姜鶴在介紹靜安區加裝電梯未來規劃時表示,在此基礎上,靜安也將全力推進成規模加梯,加強和優化政府服務,健全由區領導牽頭,部門、街鎮參加的區級工作平臺,完成加梯智能導引系統,推進加梯一件事和一網通辦。「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能加、願加、盡加、快加,希望靜安的加梯工作不僅僅加電梯,還是加品質,加溫度,更是加靜安市民們的美好生活。」

【來源:人民網上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讓「懸空老人」下樓「接地氣」
    城鄉住宅致老人出行難 適老化改造缺科學認知 專家建議讓「懸空老人」下樓「接地氣」● 不少老人生活在老舊小區裡,適老性差、出行難、活動空間匱乏等問題日益凸顯,適老化改造成了一項迫在眉睫的
  • 聚焦「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上海靜安成績單亮眼
    二是蘇州河沿線,稱之為蘇河灣功能區,比如有大宗貿易、人力資源、醫藥品牌推廣等。第三條是中環兩側,主要是市北高新園區,主要集聚大數據、人工智慧、在線經濟,有很多業內頭部總部企業。發展能級高,大中華亞太總部佔全市1/5左右,還有上海第一家全球總部也落戶在靜安。
  • 看椒江,讓「懸空老人」幸福隨電梯直達
    這幾天,椒江老舊小區的這件事備受關注,民之所願,政之所為,居民當自主,政府來服務,懸空老人,幸福直達。對於家住6樓又腿腳不便的韓阿婆來說,每一次上下樓都是一種折磨。每逢天氣晴好,陽光燦爛,手裡必須兩件物品:一個是安裝著4個輪子的拐杖,還有一個是摺疊的小凳子。一步一步挪下來,每走兩層樓,就撐開小凳子休息一下。
  • 「懸空老人」上下樓成難題 解決出行「第一步」要邁幾道檻
    在電梯日益普及的當今,老舊小區上下樓難倒了不少「懸空老人」。近日,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出行不便的老年人長時間不出門成為常態。加裝電梯、爬樓神器等的出現,讓老舊小區的居民看到了出行的新希望。但是加裝電梯不僅涉及到資金、建設等難題,還要面臨居民意見無法統一等「攔路虎」。相比之下,爬樓神器更受市民推崇。
  • 適老金融服務,從爬樓開始
    由於高齡老人不太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所以銀行卡激活業務對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是個難題。這不,太原市小店區政府給高齡老人發放的高齡補貼,發到卡上卻拿不到手裡。因此,好政策兌現還需要好的金融服務。這幾天,在山西大學家屬區院子裡,常能看見幾個戴著工號牌手拿移動展業設備、步履匆匆的年輕人。他們從這個樓下來,看看手裡的表格緊接著又到另一個樓前按門鈴……他們就是郵儲銀行太原市分行專門抽調的上門激活銀行卡業務的工作人員。90歲的成老師家住25樓4層。小店區政府通過學校發的高齡老人津貼2020年換成了郵儲銀行的卡。成老師讓女兒代辦取錢。
  • 宜賓一小區電梯被雷擊壞 居民爬樓一個月腿抽筋
    這得從5月初的兩場雷雨天氣說起。  景春寓小區一共有6部電梯,5月1日和5月7日的兩次雷雨,讓其中的四部電梯遭遇雷擊,導致「罷工」,這可苦了小區的居民。這不,小區業主各出奇招避免爬樓,甚至有業主不堪爬樓之苦,選擇投靠親友。
  • 一小區電梯被雷擊壞 居民爬樓一個月腿抽筋(圖)
    這得從5月初的兩場雷雨天氣說起。景春寓小區一共有6部電梯,5月1日和5月7日的兩次雷雨,讓其中的四部電梯遭遇雷擊,導致「罷工」,這可苦了小區的居民。這不,小區業主各出奇招避免爬樓,甚至有業主不堪爬樓之苦,選擇投靠親友。
  • 60歲老人不慎從8樓掉下,砸到5樓保溫陽臺上
    現在,我國的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年人越來越多,孩子們卻走的也越來越遠,對老人的照顧也是越來越少。古時候有父母在不遠遊,第一是要孝敬父母,第二是出遠門也不太方便。可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出門方便,年輕人也喜歡到大城市裡闖一闖,不願意待在老家。
  • 爬樓救下懸空女童 四川自貢救人小哥胡云川獲評「全國優秀農民工」
    據了解,此次表彰大會共有994位優秀農民工和100個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受到表彰。其中,四川自貢市富順縣西苑街海爾星級服務中心家電安裝維修工胡云川獲評「全國優秀農民工」。去年5月,他曾徒手爬樓救下一名懸空在6樓的女童。1月9日,胡云川在電話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也是單位告知才知道自己獲得了「全國優秀農民工」稱號,並稱自己今天(1月9日)還在鄉鎮跑用戶。
  • 入黨61年,靜安這位百歲老人說「想出去看世界」
    在靜安區新閘路1124弄52號2樓,住著這樣一位老人,他雖已101歲高齡,但思維清晰、身體硬朗,每逢社區黨總支舉行主題黨日活動,他都積極報名,從不請假。他就是楊德堯,一名有著61年黨齡的黨員,親歷了共和國的風風雨雨,仍然飽含著對黨和國家發自肺腑的熱愛之情。
  • 老人爬不動樓鄰居忙籤字 濰坊這個小區加裝電梯走出「溫情路」
    老人爬樓不便 鄰居協助籤字記者了解到,《辦法》規定,如果要加裝電梯,本單元全體業主為項目申請人,同時徵得建築物總戶數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同意,且加裝電梯所在單元全體業主同意,並籤訂改造協議。日常生活,買菜購物又不能不爬樓,一推開家門我就發愁。」陳先生告訴記者,「有時從1樓爬到3樓歇一歇,再爬到5樓歇一會,最後才能爬到6樓,十分辛苦。」陳先生和老伴「爬樓難」這件事,全單元的居民都看在了眼裡。當得知能申請加裝電梯後,在5樓一位鄰居的積極協調下,3單元6層樓的12戶居民全部順利地完成了籤字,這讓陳老先生感到十分地感動。「1樓、2樓的住戶完全可以不用籤字,他們年紀不大,爬樓沒問題。
  • 70歲老人發明自動爬樓智能車,能上下樓梯跨越馬路牙子 網友:厲害
    「我們家裡有行動不便的老人,能不能給我們想想辦法?」不少市民通過12345熱線反映問題。「214個單元樓共入住了近5000位居民,其中老人、殘疾人大概有2380位。」潭柘寺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巋然介紹,為此,鎮裡協調各村投入資金在46個單元門口鋪設了無障礙坡道,並加裝了欄杆。
  • 網上問診送藥上門,一解「懸空老人」的急難愁|社區|疫情|中心|醫院...
    70多歲的彭浦新村老人彭阿姨家住沒有電梯的六樓,每天樓層爬上爬下很吃力,老人本就患有多種慢性病,疫情期間問診更是徒增難度。好在大半年前,彭阿姨籤約的靜安區彭浦新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全市率先開出首家社區網際網路醫院,網上問診送藥上門,一解彭阿姨這些「懸空老人」的急難愁。
  • 美國研發「爬樓輪椅」,爬10樓只需3分鐘,被稱為「老人神器」!
    如今,輪椅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無論是殘疾人的外出活動,還是傷員的健康恢復,大多時候可以看到輪椅的身影,我們常見的輪椅一般是手搖輪椅,隨著技術的逐漸改進,輪椅的設計也加入的一定的科技含量,可以定位移動、遙控移動,有的甚至還結合了網際網路, 利用電力系統大大減少了使用者的體力消耗,但是,這些輪椅在爬樓梯方面都有一定的困難
  • 爬樓難 老樓加個電梯更難
    居民自籌資金安裝電梯、社區牽頭試點、街道無償推廣……近年來,為老舊樓房加裝電梯的呼聲不斷,但真正成功者寥寥。今年本市將在城六區選取老舊小區的100個單元樓門試點,相關工作的財政資金已撥付到各區,力爭年底完工。據統計,目前本市在無電梯老樓中3層至6層居住的老年人至少有100萬戶,他們中許多人因上下樓不便而長期困守家中。
  • 輪椅新傳 中國老人為愛發明爬樓輪椅
    時至今日,科學家乃至眾多有心人為輪椅加入了多種科技元素,改進了不足之處,讓人們對它的操控日益簡單和隨心所欲。1、 因為愛情,中國老漢發明爬樓輪椅廣州老人蘇惠瓊因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她的失落、難過丈夫劉鐵兒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除了背著妻子上下樓梯,2003年,古稀之年的劉鐵兒決定,親手給妻子製造一臺會爬樓梯的輪椅。
  • 爬樓輪椅有哪些類型
    隨著科技進步,老人殘疾人群體對代步需求的細分化,電動輪椅車功能也在細分化發展,比如爬樓電動輪椅的面世就是解決那些住在沒有電梯的老小區裡的老人殘疾人朋友設計的,那麼爬樓電動輪椅有哪些類型呢?下面為大家分析一下爬樓電動輪椅的分類。
  • 女兒外出九旬老人爬窗想出門 結果被困5樓擋雨棚上
    中國江蘇網1月26日訊 1月24日上午10時許,阜寧縣阜城鎮通榆新村小區的7號樓,有一名老奶奶站在5樓窗戶上沿的擋雨棚上,雙手扒在6樓陽臺邊緣,稍有不慎會有生命危險。民警嚴萬和接到報警後,立即帶領兩名隊員趕到現場,找準時機從6樓陽臺探出身體抱住老奶奶,將她安全救到房間。
  • 華中師大新生網上自助報到 免受入學排長龍之苦
    原標題:華中師大新生網上自助報到 免受入學排長龍之苦  新華網武漢8月6日電(記者黎昌政 俞儉)隨著滑鼠輕輕一點,華中師範大學2013級學生王夢笛在網上完成了選宿舍、學費繳納等新生報到手續。她來校後不用再排「長龍」辦理入學手續了,可直接入住宿舍開始大學生活。  華中師範大學生新生自助報到系統5日開通。
  • 「爬樓車」一出,塑膠袋沒人用,中老年買菜不拎不提,給大家曬曬
    每天一大早,在菜市場和超市買菜的9成都是中老年,他們退休以後專職在家帶娃做飯,給年輕人減少生活壓力,但是人老了,腿腳不方便,每次買菜老人很多都是邊走邊休息,尤其是家裡人口多買東西多了,手根本拿不動,只能分次去買,簡直太麻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