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健身的你,有沒有聽說過「死肌肉」這個詞?關於死肌肉的討論,網上一大片:
「搞健美的都是死肌肉,看著嚇人其實不行。」
「在健身房用器械練出來的都是死肌肉!樣子貨!」
「練這麼大就是裝逼用的,塊頭那麼大衣服都不好買能有啥用?」
引起討論,有了這些說法,電影橋段貢獻了很大的作用。有武打戲的影片作品中,總有這樣的橋段:
主角幹掉壞蛋BOSS的之前,總愛出現一個彪悍的保鏢,當所有人以為主角即將被幹掉時,「傻大個」2秒直接被KO……
潛移默化中,有人開始質疑了,好像大塊頭除了塊頭稍有優勢,身體素質好像並沒有變好多少嘛……就很雞肋。
因此,慢慢就有了健身健出來的肌肉,尤其是器械練出來的肌肉,中看不中用,都是「死肌肉」的說法。
「死肌肉」慢慢成了無用肌肉的代名詞。所以,「死肌肉」到底是什麼東西呢?難道就是字面上的肌肉壞死了?難道「死肌肉」就是無用肌?難道真的是器械運動練出來的?
以上種種疑問,今天人馬妞通通告訴你。
「死肌肉」到底是什麼?
根據肌肉在同一動作中的不同作用可把它們分為原動肌、對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原動肌
以主動收縮直接完成動作的肌肉。
對抗肌
與原動肌作用相反的肌肉。
固定肌
將原動肌定點骨加以固定的肌肉。
中和肌
當原動肌對定點骨有兩種以上的功能時,為了有效發揮其中一種功能,需藉助其他肌肉抑制另外的功能。這裡的其他肌肉就是中和肌。
看清楚沒,什麼「肌肉」都有了,就是沒有「死肌肉」!
理論上是沒有「死肌肉」的。
只是在健身圈,人們把由單一刺激而增大形成的肌肉,由於訓練過程中缺少整體協調,導致肢體有力量但配合度低,發展速度的能力不高,最終使得軀體靈活度低,應變能力差,而被叫為「死肌肉」。
「死肌肉」真的就是無用肌?
並非,「死肌肉」的有用率主要看我們日常的訓練計劃。
去健身,大部分站在那練胸練腿的一大把,很多人為了肌肉維度,孤立式訓練方法,也就是單一部位的訓練去刺激肌肉,反覆刺激某塊肌肉,讓其顯得大。
但現實需要利用肌肉,不單單是看你的肌肉維度,還需要你有神經元募集肌肉的能力,從而實現實操可能性。
單一訓練只注重了單一肌肉塊的維度,但從未在訓練過程中「放腦子」,機械訓練。結果就是你肌肉很壯,可能也能扛起重物,但你的大腦卻沒有準備好迎接這些重物。
你的肌肉有力無處使,在別人眼中就是「死肌肉」。所以,想要肌肉有用,訓練的時候多用點心,鍛鍊肌肉的協調性,不要成為運動機器人,無感情無思想。
如何讓「死肌肉」發揮作用,如何激活?
前面說過「死肌肉」的形成,很大原因是因為訓練時採用孤立式訓練方法,想要變「死」為「活」,可以將孤立式訓練方法調整為複合動作訓練方法。
具體怎麼做
↓↓↓
以常練的腿和胸為例:
比如在練胸的時候不要單一的只做臥推,可以加入啞鈴划船等項目,除了練胸,也加入肩部、手臂的組合式訓練。
單臂啞鈴划船
練腿也不要只是一味的做深蹲,可以加入啞鈴/槓鈴訓練,同步訓練全身其他部位的肌肉。另外,訓練時的組數、重量、速度也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做出改變。
槓鈴硬拉
除了孤立式訓練方法,「死肌肉」的形成還是鍛鍊之後肌肉緊張收縮在一起,聚集大量乳酸卻長期不放鬆不做拉伸的結果。所以,想要「死」變「活」,在鍛鍊間歇和結束訓練後,加強拉伸。
具體怎麼做
↓↓↓
【上半身拉伸】
動作一
▼
動作二
▼
動作三
▼
動作四
▼
動作五
▼
動作六
▼
【下半身拉伸】
動作七
▼
動作八
▼
動作九
▼
動作十
▼
動作十一
▼
動作十二
▼
動作十三
▼
動作十四
▼
動作十五
▼
動作十六
▼
運動時注意多複合訓練,運動後注意多拉伸,跟」死肌肉「說拜拜。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標題:《「練出來的都是死肌肉!樣子貨!」 如何跟它說拜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