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提到明朝的對外交往,不少人會不假思索地想起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傳奇故事。其實,除了海洋之外,明朝政府還曾經派出了一批以傅安為首的外交團隊開拓陸上通道,出使西域的帖木兒帝國。更不為人所知的是,這個明朝的外交使團因為政治原因被困於帖木兒帝國十二年之久,在這一過程中,傅安等人堅貞不屈,不僅成為了明代的「蘇武」,甚至還「被迫」遊歷了包括中亞、西亞在內的大片西域土地。
這段奇特的歷史,今日卻淹沒在了塵封的故紙堆中。
圖/明朝出使西域的傅安
01 扮豬吃虎的帖木兒帝國
洪武初年,突厥化蒙古貴族建立的帖木兒帝國在察合臺帝國的殘軀上崛起。公元1387-1394年,定都於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的帖木兒帝國派遣使者向明朝「稱臣納貢」,用駱駝與名馬為禮物向東方剛剛出現的明帝國表示極其友好的態度。
之所以向明朝表示友好,一是因為當時帖木兒帝國正在進行對波斯、阿富汗與花剌子模等地的徵服戰爭,尤其是1388-1394年間,帖木兒與北方的欽察汗國進行兩次大規模戰爭。為了防止兩面受敵,故而向明朝表示和平友好,二來也是對東方內地刺探軍情,也為後來的軍事擴張作準備。
自認為萬國來朝的朱元璋表示來而不往非禮也,於是在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派遣「給事中傅安攜璽書布帛以報之」。這支使團自酒泉出嘉峪關,走吐魯番一線進入北疆後,從伊犁河流域進入中亞,最後於次年冬天達到撒馬爾罕的帖木兒宮帳。
02 被扣留的使團與被迫的旅行
就在傅安從中原到達中亞的同時,帖木兒也在當年恰好完成了對東歐欽察汗國的戰爭,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成為了中亞與西亞地區內最強大的國家,可謂是勢力滔天。
圖/帖木兒帝國
得勝而歸的帖木兒自然不想對這個東方的使者假以辭色,「驕偌不順命,謂中國去我遠,天於何如我何也」,對反覆宣傳明朝恩諭與國威的傅安「負固不服」,乃至於「諷安使降」。對於帖木兒本人的勸降,熟讀史書的傅安心中有著「天地君親師」的儒家道義,自然不會屈服,甚至在撒馬爾罕的宮廷上義正言辭地說道:「吾天朝使臣,可從汝反邪!"
圖/帖木兒帝國近衛
具有民族氣節的傅安反而激起了帖木兒的興趣,於是便強迫傅安一行人從「小安西至討落思(大不裡士),安又西至乙忍不罕(伊斯法罕),又南至失帆思(設拉子),還至黑普諸城(阿富汗的赫拉特城),周行萬數幹餘裡,意圖用浩渺的國土來讓傅安等人畏懼臣服。
結果,見過大世面的傅安自然「始終不屈節氣」,帖木兒惱羞成怒,竟然無理扣留了明朝的整個使團,這一扣,便是十二年。
03 歸來
公元1404年,徵服了奧斯曼帝國的帖木兒成為了亞洲西部最為強大的帝國。此時,志得意滿的帖木兒竟然開始籌備「徵服中國」,大軍齊集在沙赫普黑亞到薩烏蘭的錫爾河一線上集結,並於1405(永樂三年)年出兵東向,使中國皈依回教。然而,這位躊躇滿志的君王的軍隊剛向北渡過錫爾河不久,帖木兒本人就死於訛答刺(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這場東徵中國的鬧劇也就宣布告終。
圖/帖木兒軍隊
帖木兒死後,國中發生內亂,在其孫哈裡嗣位後,不願再結怨於明朝,乃遣使「送安等並貢方物」。這樣,永樂五年(1407年)六月,在度過了羈留異國他鄉長達13年之後,傅安一行回到京師。史載:「初安之使西域,方壯齡。比歸,鬚眉盡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監劉帷皆物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
隨後的20年間,傅安又兩次出使哈烈(阿富汗西北),三次出使亦失巴裡(新疆伊犁),終其生六次出使西域,為明朝在西域地區朝貢體系的構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終永樂之世,「有20個代表使團來自撒馬兒罕和哈烈,32個使節來自中亞其他城鎮,4個使團來自哈密綠洲西北部附近。」傅安在西域的經歷至今令人神往,其堪比漢代蘇武牧羊匈奴十九年的豐功偉績,也堪比鄭和七下西洋的宏偉史詩,是不應該為世人遺忘的傳奇故事。
圖/蘇武
參考文獻:
1. 萬明. 明初中西交通使者傅安出使略考. 《 中國邊疆史地究 》 , 1990
2.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