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沙水
01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社會出現了物質交換的需求,由簡易的以物易物逐漸發展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交換的品類也不斷擴展,由基本的生存資料擴展到消費資料,但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常常難以進行直接的商品交換,或者找不到對於需求的匹配,要進行交換花費的成本太大,後來便有了專門承接雙方交換的中間商,以及固定的交換場所,由此而產生了專門向生產者直接購進商品,然後再轉賣給其他人的商業雛形,這就是批發市場的前身。
02
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到了近代以來,批發商業逐漸有了批發、零售之間的明顯分工,產生了一種不與消費者直接發生關係的商業形態。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空間和集散上的不對稱狀態持續擴大,致使批發商業所組織的商品流通,往往要通過不是一道甚至多道以上的商業環節才能完成。
商業部門內部分工的發展成熟化,批發商業逐漸分為產地批發、銷地批發以及遊轉在這兩類批發中間的中轉地或集散地批發。也是一種專門從事批發貿易穿插在生產者和生產者之間、生產者和零售商之間的中間商業。其主要的社會功能在於通過商品買賣,把商品從生產者手中收購進來,然後再將其轉賣給其他有需求的生產者或零售商,掙取商品地域價格差。
據國家工商部門統計,2000年全國農批市場增加到4387個,比1991年增長1.9倍;年成交總額3350.9億元,比1991年增長20.9倍;平均每個農批市場的年成交額增加到7638.0萬元,比1991年增長6.5倍——無論是農批市場的數量還是單個市場年成交額,均呈快速增長態勢。
中國已逐步形成跨區域、大範圍、多品種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承擔起農產品大市場、大流通的主要任務。農批市場成為中國農產品大流通的樞紐,其在農產品市場體系中的中心地位基本確立。
03
伴隨著農產品批市場的快速擴張,很快這種野蠻生長的無序性開始弊端初現。很多地方政府實施「誰投資,誰受益」的政策,行業準入門檻低,農批市場開始出現過熱發展、惡性競爭的現象。市場的基礎設施設備差,簡漏的交易廳交易棚隨處可見,其中不少還是馬路市場。批發市場僅具有農產品集散和價格形成的基本功能,再加上管理的粗放,多採用傳統的「一對一」現貨交易,交易方式落後。此外,市場的規劃不合理、設計欠科學、規劃粗放、硬體基礎設施簡陋,尤其缺乏冷藏保鮮設施。
近現代的農產品批市場仍絕大多數是批發與零售相結合的經營模式,整體管理理念落後、服務功能單一,農批市場更像是租攤位的「大集市」,「髒亂差」成了普遍現象,在管理現代化、食品安全、環保、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等功能迫切需要加強和完善。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中心環節,是解決買難賣難、緩解城鄉產出供需矛盾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每年有超過70%的食用農產品,經由遍布全國4100餘家農產品批市場進行流通。但是,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持續提升,伴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人口快速膨脹,一些城市的功能也重新定位,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由於基礎設施差、功能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與新時期的城市發展嚴重不適應,甚至阻礙了城市的發展。
04
在政府的推動下, 農批市場正逐漸向智慧農批發展,以網際網路、物聯網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農產品信息、數據、物流、配送、倉儲、冷鏈、質量安全溯源等為核心,而構建起的基於農產品進銷存+供應鏈管理+第三方電子支付+市場管理+物流配送+倉儲服務的應用整合平臺。不僅能實現集標準化、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為一體的智慧農批新市場體系,同時也可以適應未來時代發展、城市發展,有利於百姓生活安定、國家民生智能化建設。
國內這幾年數位化經營管理方興未艾,增速很快。就垂直行業服務來說,主要集中在金融、醫療、教育、電商、物流等行業,服務農林牧副漁行業的數位化進程相對遲緩。農批商戶的數位化管理主要集中在進銷存管理、在線支付結算、財務管理、電商交易系統等方面,而適宜於農批行業的數位化工具十分缺乏,預計,以快樂阿凡提app為代表的農批數位化經營管理服務將會成為農批商戶輔助經營管理的標配,未來將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