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分析荷蘭與西班牙在戰爭期間雙方的貿易往來狀況

2020-12-14 公子若虛

引言

在八十年戰爭期間,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荷蘭與西班牙交戰雙方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維持著與對方的貿易,也就說他們各自都將資源供給自己的敵人。在以往所有的戰爭中,雙方維持著違禁品貿易以及走私貿易,但是在1578年至1648年期間,這種貿易如此長 久地存在並不多見。

荷蘭共和國當局中的許多位高權重的人都是船主和商人,他們深深地捲入與伊比利亞半島以及由西班牙與葡萄牙王室統治的海外領地的貿易活動。除了短暫的時間以外,他們允許繼續進行這樣的貿易,只要雙方支付相應的港口稅就可以了。這些稅收的收入成為荷蘭的五個重要的省份即鹿特丹、荷蘭、澤蘭、北角以及弗裡斯蘭建設海軍以及海軍戰艦的主要財政來源,還要用於荷蘭戰艦的維修,這些戰艦中的大部分是由商人僱用的。

在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方面,他們也發現沒有原材料以及成品材料,特別是荷蘭 人從波羅的海沿岸以及北歐帶來的穀物以及航海用具也是難以維持國家的運作的,伊比利 亞國家對荷蘭的階段性禁運不過是捉襟見肘而已,西班牙和葡萄牙沒有與荷蘭的貿易就不 能維持長久。宗教信仰上的衝突曾經是導致「荷蘭反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博克塞引證了兩位歷史學家埃諾·凡·蓋爾德和凡赫頓關於從1567年 至1573年西班牙人在尼德蘭設立的臭名昭著的「血的議會」所迫害的12302名受害者的社會成分的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到16世紀70年代尼德蘭社會階層的橫截面。這些被迫害的對象對於天主教信仰不是持消極的看法就是持積極的敵視態度,反正都沒有好感。

這些人中有紳士、商人、外科醫生、律師、藥劑師、鐵匠、木匠、石匠,以及許多從事各種經商活動的人們,人數眾多。儘管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不是加爾文派的信徒,在經歷流放以及坐牢等迫害以後活了下來,主要居住在城鎮裡面,後來這些城鎮中都流行加爾文派的預定論思想。在此情形之下,新教在城鎮中迅速地 廣為流傳,自然要超過鄉村地區。而在南方諸省的鄉村地區擁有土地的紳士們中則仍然保 持對於西班牙王室以及天主教信仰的忠誠。新教在北方各省的發展情況也是參差不齊,在 《明斯特和約》籤訂以前,新教徒的人數是否超過大多數居住在鄉村、仍然保留對天主教 信仰忠誠的人是很值得懷疑的。

從1572年開始,一些城鎮的騷亂標誌著荷蘭人開始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但是這還並 不意味著尼德蘭的反抗已經發展為一種全民的運動。在一些地區,幾乎所有的社會階層都 對羅馬天主教會心懷不滿,路德宗、「再洗禮派」、加爾文派以及其他形式的被天主教會視 為「異端」的派別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但是對於天主教會的不滿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要擯棄舉行彌撒、神父的獨身制度以及取締宗教修會。好戰的加爾文派是少數,好戰的羅馬天主教徒則分布甚廣。雙方的市民以及工人更關心的或者說更喜歡的是政治的而非宗教的自由,當然他們都不喜歡也不容忍在荷蘭廣設宗教裁判所。參加「反叛」的貴族以及紳士相當多,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運動的領導者。

1572年「反叛」的成功很大程度是由於一批信奉新教的貴族、市民、手工藝人、農民以及半海盜式的海員臨時湊合起來舉事,荷蘭省以及澤蘭省的上層和中層階級勉強地承認了他們舉動的正當性,後者對於西班牙的軍隊橫暴地駐紮在他們的民舍裡以及宗教裁判所的倒行逆施是極為不滿的。 在這一時期,城市的工人以及失業的人們也在反抗西班牙人的鬥爭中發揮了作用。特 別是失業者的人數在這個宗教-政治動蕩以及物價高企的歲月裡與日俱增。

在1567年至 1572年間,飢餓和失業特別流行,尼德蘭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也因為與英國關係的破裂,在波羅的海沿岸貿易遇到困難,1571年的瘟疫流行,1571年至1572年穀物價格的上漲而飽受負面的影響,最後,在1572年春天,阿爾巴公爵還仿效西班牙的稅收,加徵一種名叫「第十便士」的營業稅,此時荷蘭人已經快要發動起義了。在起義發生以後, 由於城鎮的好鬥的信奉加爾文主義的市政廳的議員們的加入,起義的方向也由他們主導, 窮苦的底層階級的人們更有理由參加這一行動,因為運動的領導者可以給他們工作和麵包。

另一方面,在西班牙軍隊重新佔領的城市,許多市民也無法馬上就立即調整他們的新 教信仰,去迎合經過反宗教改革運動再度加強和鞏固了的羅馬天主教會特蘭託大公會議的信條。阿爾巴公爵下轄的西班牙人的肆意妄為和來自義大利的軍人士兵使得原來持中間立場的人們倒向了荷蘭的起義者,同時,「海上乞丐」們的激烈的暴力鬥爭也使得許多動搖分子回到了服從教會以及國王的立場。其實,在最初的時候,加爾文主義是在尼德蘭的南部而非在北部獲得許多追隨者的, 但最後形成分野的地方似乎出現在東西之間而非南北之間。當阿姆斯特丹支持羅馬天主教 徒的時候,安特衛普則擁有強大的加爾文派團體。

東部各省,包括後來已經是新教大本營 的東北部省份,當時是保持對於天主教的忠誠的。但是帕爾瑪在16世紀80年代對於佛蘭德斯、布拉班特以及部分東北地區的重新徵服,並沒有使得西班牙的勢力超越由斯海爾德河、馬斯河、萊茵河、埃瑟爾河以及弗裡斯蘭沼澤地構成的那條強大的防衛線。在1592年帕爾瑪去世以後,莫裡斯親王率領的信奉新教的荷蘭軍隊重新徵服了東北地區。他的繼任者韓德列克執政官則進軍南部地區,佔領了東南部的天主教的重鎮馬斯垂克。然而, 直到1637年荷蘭人重新佔領布雷達為止,西班牙人對於北方各省的威脅仍然沒有最後消除。

執政官韓德列克與「沉默者」威廉一樣,企圖在他重新徵服的地區推行宗教寬容的政策,允許羅馬天主教會公開舉行彌撒的儀式,他希望以此方式可以誘使所謂南方「服從的省份」加入北方七省的聯盟。不幸的是,更為嚴格的加爾文教派有足夠的力量阻止這個政策的施行,他們不擇手段地想要建立加爾文派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並排斥羅馬天主教會以及別的教派。 在1572年的夏天,當「海上乞丐」的鬥爭蔓延到荷蘭省以及澤蘭省的大部分地區的時候,好戰的加爾文派只是少數人,在通過暴力的或是欺詐的手段佔領了一些城鎮以後,他 們就想方設法鞏固和擴大自己的權力。他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是在反叛的以及逃跑的人口中唯一的擁有精良武器的群體。他們儘快地和儘可能地在佔領的地區驅逐羅馬天主教會的神父以及修士。

儘管奧倫治親王以及其他的一些政治家主張採取宗教寬容政策,但是加爾文派中的一些強硬派仍然我行我素。他們廢除了羅馬天主教會的聖統制,代之以他們自己的在城鎮的教區以及牧師。當時,大部分北方城鎮的居民在思想上都傾向於他們這個嚴格的加爾文教派,然而,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信奉羅馬天主教信仰的居民並沒有受到幹擾並且仍然可以在自己的教堂裡舉行彌撒。

隨著時間的推移,獲得勝利的加爾文派教徒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們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教會組織系統。每一個教區都有各自教會參議會,由加爾文派的牧師以及平信徒組成,由加爾文派的牧師擔任主席。各個教堂還組成了「評議會或教區會」,它們是教區管理和裁決機構,荷蘭聯省共和國7個省在「評議會或教區會」的基礎上再組成一個「教會會議」,當時的加爾文派在北方以及南方各設有一個「教會會議」。

相關焦點

  •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西班牙與荷蘭的巴洛克藝術【第十四講 03】
    第十四講 西方美術史二十四講 | 西班牙巴洛克美術 西班牙在17世紀成為歐洲的強權國家。
  • 西方史:分析荷蘭城鎮居民的財力和物力
    雖然在經濟上,安特衛普在近代早期無疑是阿爾卑斯山脈和 庇里牛斯山脈以北最重要的貿易以及銀行業的中心;阿姆斯特丹則是尼德蘭北方主要城市以及航運業的中心,儘管該城市與波羅的海地區、法國西部地區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貿易量呈現激增的趨勢,由此導致它的不斷繁榮以及人口的增加,但是安特衛普的地位仍然是 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商業樞紐。不過到了16世紀的末葉,情況就完全倒過來了。
  • 西方史:分析德維特主政時期的內政與外交
    引言聯省共和國執政官韓德列克於1647年去世,他的兒子威廉二世繼承了荷蘭聯省中五個省份的執政官的職務,並且擔任軍事指揮官。在韓德列克統治的末期,當他主持與西班牙等國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時候, 荷蘭國內的加爾文派正統教會人士已經對他產生不滿,他們認為應該將與西班牙的戰爭進行下去。
  • 盞間閒談|那些年紅茶挑起的戰爭之英國vs荷蘭!
    眾所周知,紅茶由荷蘭人傳入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英國人賦予武夷紅茶優雅的形象,同時通過殖民活動,向世界更大範圍傳播,使紅茶成為國際性飲料。這不但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更還間接影響了西方的局勢,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英國與荷蘭。
  • 荷蘭史:分析荷蘭的行會和金融業
    荷蘭共和國從一個現代國家的政治層面而言,其政治結構和屬性尚不完全成熟,但就 經濟層面來看,當時的荷蘭已經具有近代形式的經濟體系。歷史上尼德蘭的各個省份均具 有較多的自治權,各大城市也享有自主地位,容易與歐洲和世界各地自行進行自由的貿易。 尼德蘭城市的興起,本來就與商業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 料羅灣海戰:中國人第一次海上大敗西方海軍,荷蘭輸了但這波不虧
    海上絲綢之路開闢以後西方人來到了在馬可波羅記錄中遍地黃金的中國,相比於其他西方人葡萄牙人在對華貿易方面佔據了比較大的優勢。葡萄牙人和明朝的交往在正德年間就已經開始,但是他們一直未能夠打開明朝的市場,直到後來明朝政府腐敗葡萄牙人在1553年以貨物進水需要晾曬為由賄賂當時的廣東海道副使停留在澳門,從那以後就賴著不走了,澳門成為葡萄牙對華貿易的基地。
  • 西方史:解析荷蘭人進攻馬拉巴沿海區域的過程
    該協定使荷葡雙方的衝突告一段落,葡萄牙人滿足於他們在巴西的地位的確立,甚至在1665年至1667年和1672年至1674年英荷之間發生戰爭時,再也不想利用這個良好的時機去奪回它在亞洲的損失了。鄰近的坎納諾爾的原住民王公也與荷蘭人籤訂了協議,將當地葡萄牙人的要塞轉讓給了荷蘭人,並讓荷蘭人專營當地的胡椒貿易。最後,在1665年,荷蘭人運用外交技巧,讓印度西南海岸最南端的特拉凡戈爾王公在其領地上停止了與英國人、葡萄牙人以及丹麥人的一切貿易活動,只將該國出產的胡椒賣給荷蘭西印度公司。為了保障在西印度海岸的香料貿易,荷蘭人還在西印度的海岸建立了海上巡航的制度。
  • 閉關鎖國期間,荷蘭持續貿易的理由是什麼
    鎖國期間呢?只有荷蘭持續貿易的理由是什麼?鎖國是指停止與各國的貿易,但不知為何,一直和荷蘭保持著貿易關係。很驚訝吧!這次,閉關鎖國期間や與荷蘭持續貿易的理由介紹一下。鎖國期間從什麼時候開始?血和眼淚的前面有的東西!
  • 印尼廣泛使用人民幣,促進雙方貿易往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印尼如此規模的使用人民幣,是建立在中印雙方的友好貿易往來的基礎上。截止目前為止,中國是印尼最大的貿易夥伴,同時中印雙方於2018年籤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此舉對中印貿易合作關係的推動具有重要意義。印尼之所以如此大規模地使用人民幣,是為了促進中印之間的雙邊貿易,同時加強兩國之間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交流。根據有關部門表示,隨著中印雙方的共同努力,中方現在是印尼最大的貿易合作夥伴。
  • 我讀︱《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第二位商人威廉·哈本便在此時被選為帶領英國打開與奧斯曼貿易的「合適人選」。他突破重重困難,推動了奧斯曼蘇丹和英國君主之間的書信往來。土耳其公司隨之出現,開始處理和奧斯曼帝國的貿易往來。西班牙方面恐懼於這種英-奧貿易,害怕英國會繞開義大利,選擇通過君士坦丁堡和俄國從波斯進口商品,從而獲得全球壟斷地位。當然,也許英國此時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是英-奧貿易的發展勢頭足以讓西班牙方面深感不安。
  • 出口貿易國家分析 – 西班牙
    在歷史上西班牙還有一個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義大利人),受西班牙女王所託給中國明朝皇帝帶去國書,但哥倫布誤打誤撞發現了「新大陸「,也就是現在的加勒比海地區,哥倫布非要稱之為西印度,死活不承認自己的導航錯了。足球也是西班牙最熱門的運動之一,世界各國的足球明星約半數的人在西班牙兩家俱樂部效力,皇家馬德裡和巴塞隆納。
  • 曾經歐洲老牌強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之後又一海上霸主,為何衰落
    也因此,荷蘭在歐洲諸國的崛起史中,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的地域強國,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荷蘭也開始成為歐洲名不見經傳的小國 荷蘭曾經處於西班牙的控制下 荷蘭原本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荷蘭所轄的地區,從歷史發展以來一直是其他國家的領土,從羅馬到西班牙,荷蘭地區的作用就是調配歐洲商品的轉口貿易港灣;並且荷蘭原本的名字並不叫荷蘭共和國,而是叫尼德蘭聯合共和國,說起尼德蘭地區,我們就對荷蘭有了一個新的了解。
  • 荷蘭史:「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
    一些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荷蘭歷史學家,常常將荷蘭對於西班牙的反抗,解釋為荷蘭人的「愛國的 精神」是反抗運動的主要的動因他們經常強調威廉·奧倫治和執政官莫裡斯等領袖人物以及一般民眾對於荷蘭的深切的感情。另一些具有新教意識的歷史學家,則往往注意到荷蘭在反抗西班牙人統治的過程中,西班牙人在宗教上對荷蘭人的嚴酷的壓制以及加爾文教派在革命中所發揮的作用。還有一些歷史學家則注意到城鎮中的商人以及其他中產階級捍衛自己的經濟主權以及利益,抵制西班牙人的沉重的苛捐雜稅,以及西班牙中央集權體制與荷蘭地方自治的矛盾衝突。
  • 西方史:剖析荷蘭在遠東殖民事業的黃金時代
    在此期間,荷蘭人曾經侵佔過中國臺灣地區,但是在1622年被鄭成功的軍隊驅逐出去。不過,荷蘭人在1667年平息瞭望加錫原住民的反抗,從1653年至1663年,荷蘭人又徵服了原來由葡萄牙人佔領的錫蘭和印度西海岸的馬拉巴沿海地區。在馬特索爾科擔任總督期間,荷蘭與英國進行了三次戰爭,每一次都以荷蘭的勝利而告終。
  • 英荷戰爭與大同盟戰爭——英法荷三國爭霸往事
    又因為威廉三世的關係,荷蘭和英國被迫握手言和,但此時的荷蘭其海洋貿易的霸權地位已經被挑戰,並且與英國也結束了雙方之間的戰爭。 短暫的海洋強國荷蘭,與英荷戰爭 對於荷蘭而言,自1581年建立聯省共和國以後,迅速發展成為世界貿易和殖民強國。在17世紀中葉,它的海洋優勢遍及整個世界。
  • 海上絲路 | 19世紀中期的雅典衛城&西班牙摩爾帝國宮殿
    接下來我們將分享另一個新的單元——新航路開闢與中西方交流,本篇從19世紀中期的希臘、西班牙和荷蘭說起。如果以公元前7世紀歐洲文獻中最早出現有關中國的記錄為開端,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史至今已有2600年。漢唐以前,古代中國與歐洲基本局限於部分商品的互通有無,如絲綢貿易等。元至明清之際,雙方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開始相互滲透、相互輻射。
  • 料羅灣海戰大明一次滅掉荷蘭50餘艘戰船,使西方200年內不敢來犯
    這是明朝第一次大敗西方海軍,讓西方帝國200年內不敢來犯。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拉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在新航路開闢一個世紀之後,荷蘭大力發展海上貿易,已成功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海上霸主。為獲得更多利益,荷蘭也將觸手伸向了遙遠的東方大陸。
  • 解密日本長達數百年的西方學習史
    大多數人之所以有如此認知,主要原因在於對日本近代史了解的不夠充分,其實在東亞三國清朝、朝鮮、日本之中,最早進行睜眼看世界應該是日本人。得益於日本的特殊封建制度和政治體系,日本人可以較早的系統學習了西方富國強兵的制度和技術,這使得日本在實現國家崛起的道路要比清朝和朝鮮快速很多。
  • 圖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
    從貿易品的角度,海上絲綢之路又有「陶瓷之路」、 「茶葉之路」、「香料之路」、 「白銀之路」、「寶石之路」等不同的稱呼;從航線的角度,又有南洋航線、西洋航線、東洋航線等不同的說法。不同的歷史時期,隨著航線和貿易規模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品也有不同。戰國秦漢時期,地處華南的南越國就有十分繁盛的海外貿易,這在南越王墓等考古發掘中得到實證。
  • 荷蘭史:綿延的戰事與國內外局勢
    在整個17世紀,荷蘭聯省共和國處於其黃金時期,同時,也仍然處於戰事連綿不斷的狀態。在這個世紀的上半葉,荷蘭延續了與西班牙的戰爭,以後則不斷地與英國與法國交戰。 荷蘭與西班牙在1609年所訂立的《十二年停戰協定》,並沒有帶來荷蘭與西班牙之間長久的和平。首先,荷蘭與西班牙在海外的東印度以及西印度的殖民地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