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508房的張璇是一家快遞公司的管理人員,同事胡麗華(上)常來串門
圖為:201房的張磊和女友是公司職員,水池中養的一對烏龜是他們的寵物
在武漢市一個城中村內,有一棟6層共500多平方米的私房。房東將這裡隔出了55間配有獨立廚衛和網線的膠囊房,最小的一間面積僅有4.5平方米,租戶多為剛剛走出校園,在武漢艱苦打拼的年輕人。
這裡月租只有300多元,比一般出租房便宜近2/3,性價比較高。房東說自己折騰這棟膠囊公寓,主要目的倒不是賺錢養家,只想讓現在的年輕人有個住的地方:「說實在話,我也不想折騰了,只希望房價不要再漲了,再漲,這些年輕人以後怎麼過日子?這些膠囊房我已改到了極限,難道還能一層樓改成18間不成?」
圖為:507房的少女陳佩是漢陽一家大商場的營業員,她愛美,把自己的房間布置得井井有條
圖為:403房的汪帥和函海洋同在一家快遞公司上班,雖然同睡一張床,但相見很少
用真誠敲開陌生的房門 獲獎作品背後的故事
2012年夏天,朱熙勇偶然從同事處得知,武漢有一些未被人注意到的「膠囊公寓」,裡面住著一群心懷夢想、堅持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
「在當今房價高企的現實下,他們暫住在膠囊公寓裡,是現實生活的一個鮮活寫照。」於是,在江城最熱的「火爐季節」,他主動聯繫這棟公寓的房東,並開始實地探訪,不料第一天就吃了「閉門羹」。
「你想拍就拍吧,那我們走好了。」面對攝影記者這個「不速之客」,不知是誰突然冒出這樣一句話。幾乎是瞬間,原本在公寓走廊裡晃來晃去的年輕租客們頓時玩起「快閃」,要麼緊閉大門,要麼走出公寓。
要真實記錄他們的生活,就必須成為他們的朋友。有著16年攝影記者經歷的朱熙勇試圖打破這種隔閡,他逐家拜訪,「不帶相機,空手去,純粹就是聊天。」
圖為:605房的勾偉明是一家印務公司的員工,他身高1.80米,在閣樓上幾乎坐不直,站在閣樓下還得貓著身子
人到中年的朱熙勇,主動和這群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閱歷和感悟,陪他們吃飯,幫他們搬家,鼓勵他們堅持心中的夢想,常常從下午五點多一直聊到半夜十一二點。坦誠相待,終於換來了理解與信任,他被允許進入房間拍攝……
半個多月過去後,朱熙勇終於收穫了第一批作品,可他發現照片雖然多,但內容顯得凌亂,不能串起一組完整的故事。此時的他做了一個「狠心」的決定:全部推倒重來。
這一次拍攝前,朱熙勇決定,一定要讓每一張照片,都能通過畫面講述出一名租客的故事。又經過半個多月的辛苦拍攝,他最終從數千張照片中挑選了10張照片,構成「安放在膠囊公寓裡的青春」。這件作品,生動、具象地講述了一群為理想而堅守的年輕人的故事。文/見習記者汪彤
作者簡介
朱熙勇,1996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2001年進入《楚天都市報》,現為攝影部副主任。
2005年,作品《長江中納涼》獲第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攝影作品複評銅獎。
2005年,被評為湖北日報報業集團十大標兵。
2007年,作品《武漢首次電視直播經濟房搖號》獲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攝影作品複評銀獎。
2011年,作品《水上瑜珈》獲2010年度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文化及藝術類組照銅獎。
2011年,作品《板車上的童年》獲全國留守兒童攝影大賽收藏金獎。
2011年,作品《中國式的水上瑜珈》獲第七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文化及藝術類組照金獎。
2013年,作品《拐杖信使——張美衝》獲評中央電視臺2012年年度新聞圖片。
2013年,作品《安放在膠囊公寓裡的青春》獲第九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經濟及科技類組照金獎。
5次獲得湖北新聞獎一等獎,先後發表攝影論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