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次的「小塌陷」像極了危機提醒。但城市是不是都「收到」了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慣性舉措頻現,說明一些城市並沒有從總結教訓、深挖根源的高度直面「塌陷怪局」
1月13日下午,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發生地陷,一輛公交車墜入,截至14日晚間消息稱,現場已找到9具遇難者遺體。
事發時一名黃衣男童不懼危險救人的鏡頭,令人心為之一振,但這起事故給公眾帶來的強烈心理衝擊,不會因此稍減。南方都市報記者關注到這樣的信息:西寧市人民政府官網的市民留言欄目中披露了多起被當地媒體曝光的塌陷事件。2014年6月到2016年5月,西寧市各區有至少10起塌陷事件被曝光,塌陷情形包括「路面塌陷、地磚塌陷、水管爆裂致地面塌陷、地面出現空洞」等。
這10起事故未造成人員傷亡,事發後相關責任部門也進行了修復工作。這樣的處置是符合某種程式的。而「一塌一修」也是國內眾多發生過路面塌陷事故城市的應急「標配」。看上去沒毛病,其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塌一修」往往只是在局地獲得「修繕」,但隱藏至深的根源性問題未必找出,從而不能連根「拔除」危情。
「傷口」縫合,但隱患留了下來,就好比給隱形炸彈裹上了毛玻璃罩。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常識告訴我們,一個城市,如果頻發路陷,絕非偶然。2018年11月,一位專家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地下管線老化、滲漏處理不當,都有導致道路塌陷的風險。這種觀點,向來被更多專業人士所認可,也得到了事故的「印證」。
深圳市2013年至2015年發生過579起地面坍塌事故,具體塌陷原因:排水管道破損佔57.4%,管線施工不當佔11.8%,地鐵軌道施工佔10.6%。這三項因素引發的地面坍塌事故佔全市地面坍塌事故總量的80%。海口也發生過多起路面塌陷,海口市政維修部門有關負責人幾個月前也表示過,道路塌陷大多數原因是地下管道出現了問題。
西寧市此次地陷事件,塌陷原因有待調查確定。但不太可能超出「共性範圍」。
N次的「小塌陷」像極了危機提醒。但城市是不是都「收到」了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慣性舉措頻現,說明一些城市並沒有從總結教訓、深挖根源的高度直面「塌陷怪局」。
專家的肺腑之言——對城市地下管線的類型、分布與健康狀況進行摸排、探查,並建立長期監測機制,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管理平臺,非常重要也很迫切——也並沒有得到所有「易塌」城市的重視。不要說建立「根治思維」了,就連應急之事都未必上心。幾年前,西寧一處公交車站路面塌陷,汙水不斷滲出,持續很長時間沒人過問,當地媒體記者為此反饋信息,有關部門七天後才回應稱:及時組織進行了修復整改,已整改完畢。
在城市地下管線老化、工程施工又頻繁的情況下,是時候對城市「地下問題」進行「會診」了——防患於未然「失蹤」已久,此時竟然成了血的教訓。現代快報首席評論員 伍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