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密到吐魯番400多公裡,吐魯番,突厥語的意思是「富庶豐饒之地」,庫魯克塔格以北,天山南麓,戈壁、流沙、乾涸的古河道包圍著的這片綠洲。吐魯番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位於一條東西大道和一條南北大道的交匯點上,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方遊牧民族穿越天山、進入塔裡木盆地的要道。
吐魯番的高昌城與伊吾、鄯善,曾經並稱西域之門戶,歷史上,這片盆地也一直是各王朝、各民族的必爭之地,涵蓋了西域風情的經典。有四千年文字記載。文化積澱深厚,出土了從史前到近代的4萬多件文物,出土文獻中僅文字就達24種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實說明,吐魯番是東西方文化,中國、印度、伊斯蘭、希臘羅馬四大文明體系的交匯點
吐魯番是維吾爾文化的兩大中心之一,其音樂、舞蹈、服飾、禮儀、宗教、餐飲、生活習俗和建築風格各個方面,都獨具魅力,是了解維吾爾文化的重要窗口。吐魯番還是西域獨特自然生態環境與綠洲文明的典型代表。吐魯番,又稱「火州」, 吐魯番盆地內乾燥少雨,日照充足,優越的光熱條件和獨特的氣候,使這裡盛產葡萄、哈密瓜、反季節蔬菜等經濟作物,被譽為「葡萄和瓜果之鄉」。
吐魯番有獨一無二的地理坐標,是目前世界公認的中國內陸零點。「零點」是地理學中的一個特殊的標誌。它位於吐魯番市亞爾鄉亞爾貝西村境內。坐標:E89°11′N42°56′。海拔:0米。有最熱的火焰山、中國最低的地方——艾丁湖、有最迷人的綠色長廊葡萄溝,離城市最近的庫木塔格沙漠,還有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兒井,以及最有歷史意義的交河故城高昌古城等等。
讀過或是看過電視劇《西遊記》的,都熟知西遊記裡那段孫悟空過八百裡火焰山,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的故事。這就是被孫猴子踢下界的老君煉丹爐--火焰山。別怕熱,就地烤個雞蛋試試。
火焰山位於新疆吐魯番盆地北緣,古絲綢路北道,系天山博格達山脈,呈向東西,延綿長及兩百裡,南北寬及二十裡。《山海經》謂之曰」炎炎之山「。當地位於稱其為」克孜爾塔格「,意為紅山。明代詩人陳誠形容道:「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已燒空,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其著名的《火山雲歌送別》中寫到:「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裡不敢來。」
聽說吐魯番有五百多種葡萄。震驚嗎?平時吃的無核白,馬奶子,白加幹,紅玫瑰,玻璃翠,無核白葡萄,紅葡萄,喀什哈爾,日加幹,瑣瑣等等,長的、圓的、還有你從來沒見過的大如鵪鶉蛋,小則如花椒,18顆才1克重的索索、紅白黃綠藍紫黑各種顏色。看得眼睛都花了。貴嗎?絕對貴!比到烏魯木齊買還貴。吃嗎!必須吃!多貴都得吃!
雅爾湖故城即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10公裡的亞爾果勒村。雅兒乃孜溝是遠古時代由洪水衝刷而成的一道河谷,經過千萬年的衝蝕,在河谷中央形成了一個平面呈柳葉形狀的河心洲,交河故城就坐落在這個巨大的黃土高臺上。當地維吾爾族人把交河故城稱為「雅爾和圖」,就是「崖兒城」的意思。城的建築已崖為屏障,不築城牆,又因河水在臺地手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築遺址,幾乎全是從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築物有三層樓那麼高,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為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王前庭治所,十六國至北朝時高昌國的交河郡城,唐代交河縣城。現存遺址均屬唐代時期建築群落,城內建築遺蹟及街巷遺蹟猶存。出土遺物有古回鶻文的寫本、唐代古錢和文書等。城西及城南隔河有交河世族墓地
吐峪溝麻扎村位於吐峪溝大峽谷南溝谷,是新疆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它分布在綠塔聳立的清真大寺四周,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古車師(師姑)國的發源地。堪稱中國的第一大伊斯蘭教聖地,即「中國的麥加」。按當地穆斯林的說法,到麥加朝聖前一定要先到吐峪溝麻扎。現在村中約有百十戶人家。 370多位村民,都是維吾爾族,保持著最傳統的維族風貌和生活習慣。在麻扎村內保存有大量維吾爾民族的傳統民居,全是黃黏土生土建築,均是土木結構。麻扎村的先民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黃黏土造房,集生土建築之大成,是至今國內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築群,號稱「中國第一土莊」。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維吾爾語交際,信仰伊斯蘭教,穿著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走親訪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驢車代步。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特殊灌溉和居民用水系統,普遍於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裡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裡。
吐峪溝千佛洞位於鄯善縣城西約40公裡的吐峪溝鄉吐峪溝內,西距高昌故城約13公裡。古稱「丁谷寺」,是吐魯番地區建窟較早、保存早期壁畫較多的石窟。最早的洞窟出現在晉、十六國時期。沮渠氏家族稱王時(公元443~ 450年),是吐峪溝佛教最繁榮的時期。這裡共有94個洞窟,現存45個,溝東 21個,溝西24個。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和人為的破壞,吐峪溝壁畫90%吡以上已經毀圮無存。如今只有8個洞窟還殘留少量有回鶻文題記的壁畫。其中1、2、3、4號窟,佛坐胡床,為全國所僅見。這裡還出土過一些佛經殘卷。
艾丁湖,又叫月光湖。維語叫稱艾丁庫勒,意思是月亮。因大部分是皺褶如波的乾涸湖底,滿目皆是銀白晶瑩的鹽結晶體,形狀酷似一輪明月,故名為月光湖。照理說高山流水向一個地方匯集,湖面一定不小,可是中國這個最低的湖泊,若從湖水面積上來說,只能是盆地裡面積最大的湖泊。近年來,水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70平方千米。像這樣大小的湖泊,在地球上成千上萬,它的出名不是因為它有著特別秀麗的湖光山色,而是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它是中國海拔高程最低的地方:-154.31米。
你更不會想像到,它曾是一個約有5萬平方公裡的內陸海,面積相當於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清將何國宗和哈清阿帶隊對艾丁湖進行過實測。據公元1909年(清宣統元年),刊布的《大清輿圖》測算,那時的艾丁湖水域面積是230平方千米。碧波粼粼,水富草美。湖面上,鳥兒穿梭,啁啾飛翔,蘆葦、紅柳、蘆草隨微風輕輕搖蕩。遠古先民們劃著木舟,曾過著打漁放歌、逍遙自在的日子。
滄海桑田,昔日的大湖,如今淪為一塊窪地。只剩了這最後一滴月亮的眼淚
吐魯番清燉羊肉是維吾爾族最具原始風味的傳統飲食之一。將新鮮羊肉剁成大塊,下鍋燉,水沸後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鹽和洋蔥,不放其他佐料。為了增加口味,有時也放一些黃蘿蔔、恰瑪古(蔓莆)、西紅柿以及芫荽等,這樣燉的肉,湯更加鮮美。
在吐魯番,維吾爾族人的饢是最好的美食,它適宜這兒的氣候,不怕被風風乾了,即使幹硬得如石頭,熱水中一泡立即鬆軟下來,還是香噴噴的。尤其是那窩窩油饢,更是美妙不勝其說。饢是發麵做的,和面時用比例不同的水、牛奶、清油、鹽。做出的饢香味正。
粉湯是新疆回族的風味小吃。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幾乎每家回族都要烹製粉湯,恭候貴客和親友們的到來。這種風味小吃雖然上不了宴席,卻深受群眾的喜愛。常常是款待客人的一道小吃。粉湯分酸辣粉湯和雜碎粉湯。粉湯先要用純豆澱粉製成粉塊,再將大粉塊切成小塊。取新鮮羊肋條肉剁成小塊,倒入炒勺,加鹽、花椒粉、醬油熘幹,加肉湯。大開後用小火燉至肉爛。再加涼粉、白菜稍燉。下蔥、菠菜、紅辣椒、醋、胡椒粉、水發木耳等,燒開即可食用。與粉湯配吃的麵食叫油香。油香是用油、水、鹼和面,做成餅形,用油炸制而成。其色澤金黃,味道既香且酥。回族群眾做粉湯,不僅自己吃,而且有餅贈給左鄰右舍的習慣。如果有誰家的婦女粉湯做得好,那是很榮耀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