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1年,為南宋的嘉定十四年,此時距高宗南渡已經過去了九十多年。
這一年的農曆八月,暑熱還未完全退去,遠在兩浙東路的臨海城卻已是熙熙攘攘,台州下面五個縣的考生,正陸續向這裡趕來。因為按朝廷慣例,每三年一次的州試將在州府所在地舉行。
然而到了正式開考那天,臨海城整整湧進了8000多名考生。台州知州齊碩雖早有準備,臨時擴建了試場、卷棚,但仍在擔憂能不能全部容納下這麼多考生。
在宋代科舉的州試、省試、殿試這三級考試中,最難的就是州試。這一年台州「發解」(州試選人)的名額為11人,其中還包括了留給趙宋宗室的3個流寓名額。那8000庶族子弟,爭剩下的8個名額。(史料來源:《嘉定赤城志》卷四·貢院)
據《哈佛中國史——宋的轉型》記載,13世紀南宋全國的州試平均錄取率為1%,而這一時期台州的州試錄取率僅為0.1%,真可謂千人選一,台州州試的慘烈程度世所罕見。
★宋代科舉考試不斷完善,競爭日趨激烈,對州試名額有嚴格限制,見下表:
時間
州試錄取率
北宋
1106年
3%
南宋中期
1190年
1.30%
南宋晚期
13世紀
1%
據《哈佛中國史——宋的轉型》制表
雖然台州科舉人數的增長,有南宋前期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因素,但到南宋中後期,與日益衰敝的地方經濟不相應襯的是,應考士子人數一直在呈現一種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非理性的增長。貧寒士子越來越渴望實現階層躍升,他們帶著「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的憧憬,像飛蛾撲火般地加入這支科場大軍。
而另一邊,趙家人——居住在台州的趙宋宗室。完全不用擔心會捲入這種近乎殘酷的科場競爭,他們擁有3個州試晉級名額,而且考試還是另行出卷,鎖廳考試(單獨試場),趙氏宗親的州試通過率基本在50%左右。自宋室南渡以來,這幾家遷居台州的宗室子弟開始大量佔據登科名額。
當然,接下去的進士考試(省試、殿試),趙氏宗親實行的也是另行出卷的鎖廳考試。
據《宋登科記考》記載,台州黃巖在紹興二十七年(1157)有五人及第,其中兩人趙伯洙、趙泊淔兄弟就是宗室;乾道五年(1169),黃巖僅趙彥鼎一人及第,他也是宗室;而且接下去他的兒子又在開禧元年(1205)進士及第;宗室趙師淵、趙師雍、趙師夏三兄弟,分別在乾道八年(1172)、淳熙十四年(1187)紹熙元年(1190)中進士,而黃巖縣在這三榜中均只有兩人及第。
那個年代,無論台州,還是在黃巖縣,看上去科甲鼎盛簪纓蟬聯,但實際上呈現的是一種畸形的科舉繁榮。相信那時絕大多數的應考士子並無多少恆產,當他們的科舉之夢破滅時,便會面臨現實的生活危機,他們只能在對科舉的愛恨交加中走完一生。
南宋時,台州被稱為「輔郡」,溫州則被稱為「次輔郡」。
溫、臺之所以被稱為輔郡,一是因為台州、溫州位於臨安、紹興、明州通往福建的濱海交通線上。建炎年間,高宗皇帝在金軍的逼迫下,下海躲避,曾多次登陸台州、溫州,作短暫停留。溫、臺兩州一度也成了宋高宗趙構臨時「行在」的所在地。
還有,就是在建炎三年,金軍進逼江南,南遷的官吏和宗室無法隨高宗下海出逃,高宗遂下令「並以明、越、溫、臺從便居住」。第二年,金軍攻破明州(寧波),張俊率軍退入台州,原在明州、紹興一帶的移民隨大軍一起退入台州,後來這部分移民多數定居在台州、溫州。寓居台州的移民多為宗室和大臣,其中比較有名的為宋哲宗女兒「秦國長公主」一家,以及高宗朝的宰相範宗尹、呂頤浩等。而台州的黃巖,則成了趙宋宗室重要的遷入地,計有18家寓居於此。
南宋初年,這些名人家族和趙宋宗室的遷入,對台州政治地位的提升,以及科舉事業的繁榮有著直接的原因。台州因此也由偏遠僻州一躍成為南宋的「輔郡」之州。
兩宋,台州一共出了607名進士,其中南宋就佔了561名。從登科人數上來看,確實很風光,但風光的數字背後,是台州1‰的州試錄取率,你可知道寒門子弟在科舉這條路上出人頭地有多難?
兩宋台州進士人數
地區
北宋
南宋
登科年份不明進士數
合計人數
進士數
進士數
台州
38名
561名
8名
607名
兩宋台州各縣進士數
台州諸縣
各縣進士數
臨海
239
寧海
96
黃巖
126
天台
55
仙居
86
屬縣不明
5
合計
607
以上兩張圖表根據《宋登科記考》編制
宋代教育的特徵就是教育的私人化,比如宗室和官僚的子弟一般在家族內部完成學業,即使進學也都在宗學、太學等最高學府;而普通的平民子弟呢,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縣學或州學。
南宋時,台州的官學已經非常普及,臨海有州學,各縣也有縣學。然而經費卻經常入不敷出,州學、縣學雖各設有學田,但往往只夠為一小部分的學生提供免費餐食。例如淳熙四年,州學教授應椿年就向台州知州李質反應:「在籍之士不啻數百人,而食之於學者未嘗滿百,一歲之入不足以充費。」(史料來源:《赤城集》卷6-台州增學田記)
州學的經費已如此侷促,那下邊的縣學則更加不堪,台州各縣的縣學甚至沒有「教諭」之類的主官。就是科舉大縣黃巖,也是直到景定五年(1264)縣學才開始設「主學」,而此時南宋也快要滅亡了。(史料來源:《光緒黃巖縣志》卷十一·職官)
既然州學、縣學的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於是地方上那些豪強大族自建書房,讓家族子弟在家裡專攻子籍經典。例如,白山蔡氏有「石庵藏書」,藏書五千卷;樓旗王氏築「蒙齋」讀書堂;溫嶠丁氏在丁園建東嶼書房。宋代書價昂貴,藏書絕對是少數富人的專利,書價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承受的。
自費讀書,遊學,走精英化教育的道路,在當時的權貴和富裕階層已是大勢所趨,他們不惜代價地讓子弟進書院、拜名師,期望多一分登科的把握。而這一時期浙東事功之學開始興起,特別是永嘉學派的「永嘉文體」在科場上所向披靡。於是來自樓旗的王汶、溫嶠的丁希亮(中漕舉)、丁木、臨海的陳耆卿、吳子良……紛紛投身於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陳傅良和葉適的門下,後來他們在科場上也都有著良好的表現。
而對寒門來說,在那個年代出貴子很難,因為從他們的出身已經註定,這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宋代將教育推廣到了平民階層,並廣設縣學、州學,但教育從此就公平了嗎?不是,因為此後一千多年的教育也一直不公平,平民也分高低貴賤。
文言和白話,在古代是各成一套系統的。他們在閱讀、寫文章時,用的是文言;說話,用的是口語與方言。「文言」在古代就是一種知識壁壘,隔開儒士和普通百姓的聯繫。於是在儒士主持編修的地方志裡,老百姓很難在上面留下痕跡,有的也只是丁,口,一類的數字。修志的儒士們在「人物誌」裡只記錄他們階層的人物:仕進、寓賢、隱逸。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古人,是極少數的一撮人,他們是古代的上等人。
今天我們看到的地方志,除了縣域建置、河流山川,其他可能並不是完全真實的歷史。因為志書裡關於地方人文的記錄,無不體現著那個時代地方家族的話語權和文化資本的走向。
比如太平明清兩部古縣誌在「選舉志」裡關於宋代進士登科情況的記載,就讓人生疑。據縣誌所錄,宋代溫嶺地面共出了41名進士(包括正奏名、特奏名和上舍釋褐),但對照有關史料,有些「進士」的登科存疑頗多。為慎重起見,我特地重新整理了一份《溫嶺宋代登科圖表》,其中包括正奏名進士13名,特奏名進士3名,上舍釋褐3名。希望能去偽存真。
★《溫嶺宋代登科圖表1-正奏名進士》
正奏名進士,按常例通過禮部考試,進入殿試的進士。
登科年份
姓名
址貫
官職
備註
乾道二年
徐似道
上珙(溫嶠)
秘書少監、江西提刑
乾道八年
林鼐
珠村(太平)
奉化簿
遷居黃巖縣城
淳熙二年
劉允迪
新瀆(澤國)
桐城丞
淳熙五年
劉允濟
新瀆(澤國)
知溫州
劉允迪弟
淳熙十四年
王居安
方巖(大溪)
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
省試第二、殿試第三
嘉泰二年
邱牧
泉溪(太平)
淮西制置司幹官
嘉定四年
丁木
丁岙(溫嶠)
灃州通判
嘉定十年
黃石
大閭
邕州教授
嘉定十年
葉應輔
鏡川(牧嶼)
知明州、敷文閣待制
嘉定十六年
王居實
方巖(大溪)
王居安弟
嘉熙二年
戴良齊
泉溪(太平)
秘書少監
泉溪戴氏
淳佑七年
毛鼎新
丹崖(澤國)
臨安府教授、史館校勘
景定三年
戴覺民
南塘(塘下)
知平江府
南塘戴氏
★《溫嶺宋代登科圖表2-特奏名進士》
特奏名進士,宋代科舉制度的一種特殊規定:考進士多次不中者,根據考生的年齡和參加考試的次數,特賜進士出身。
登科年份
姓名
址貫
官職
備註
淳熙五年
陳問道
前陳(澤國)
宣義郎
淳熙五年
項觀古
陶夏(大溪)
袁州錄事參軍
紹熙元年
鄭灜
澤庫(澤國)
監南嶽廟
★《溫嶺宋代登科圖表3-上舍釋褐進士》
上舍釋褐,太學生通過太學上舍補試,免去禮部考試,直接參加殿試。
登科年份
姓名
址貫
官職
備註
紹熙四年
陳堅
前陳(澤國)
秘書監、太子左諭德、寶章閣待制
景定三年
陳宗
前陳(澤國)
「開慶六士」之一,陳堅之子
嘉定十五年
鄭少明
澤庫(澤國)
江山縣令
往期沉浮文章精選(點擊查看)
群氓的盛宴:1861-1862年,太平縣「長毛亂」真相
上世紀三十年代,溫嶺縣民間泛濫的槍枝|從自治到保甲,政府如何走出了地方武化的困局
看圖說史:1941年,日軍佔領松門事件
敘事:1949,松門之役|解放軍攻克浙江省最後一座堅城
城一座,碎石砌成
講稿|民間記錄,重組記憶的碎片:劉伯瑜之死
講稿|讓子彈飛——海匪往事|海上武裝王相義的崛起
海上「孟良崮」:積穀山島之戰
絕望之島:一江山戰役
下海,下海:大陳島1949——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