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曾展出過一個從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唐代銀絲籠,圓腹,籠體環飾24隻飛鳥,底有足,上有提梁,蓋口嚴密吻合,籠蓋與提梁有銀鏈相連。整個造型極為精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但是,也有很多到現場參觀的人並不知道銀絲籠的名稱和用途,都誤以為是一個鳥籠子。其實這是一隻焙茶用的茶籠,是唐代生活奢靡之風的直觀呈現,因只有少量的傳世品,被珍藏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普通人很少見得,故有不識。實際上,從茶焙籠的使用功能以及由此傳導出的生活理念,可以勾勒出唐宋時人飲茶風尚的大體輪廓。
唐宋時期的茶葉,是將青茶直接蒸壓成餅狀,晾乾,喝的時候再碾碎烹煮。為了便於碾成碎末,令茶葉有更香的口感,煮茶之前,會有一道烘焙茶葉的工序。茶焙籠就是置放茶餅,放到火上烘焙的用具,其特殊的編絲結構,以及底座的足,能使茶葉均勻受熱,避免外焦裡生。其間等待茶葉自然冷卻的過程,茶焙籠也能有助於散發茶葉中多餘的水分,形成濃鬱的香氣。平時作為貯存的用具,也可避免茶餅發黴變質。
由於唐代的國力強盛,社會奢靡之風盛行,貴族使用的茶焙籠都是用金絲或銀絲編結打制,到了宋代,就很難再維持如此高的生活標準,茶焙籠的材質被改成了竹子。北宋蔡襄《茶論》:「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納火其下,去葉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色、香味也。」這種材質上的變化,也使得茶焙籠由「高冷」的貴族用器,變得更具市井的自由活力。
唐宋文人好以物擬人,為器物起人的名字。宋代董真卿的《茶具圖贊》,為茶焙籠起名為「韋鴻臚」,名列茶具「十二先生」之首。「鴻臚」是古代主掌朝貢唱拜的文官職稱,「韋」喻竹子的質地。為了方便從籠裡取置茶餅,有些竹籠的四周還開有活動的窗口,故又被戲稱為「四窗閒叟」。董真卿在《茶具圖贊》裡特地註明,將茶焙籠奉為上卿的原因,是這種用具可以避免茶葉被烤焦變味,是茶葉最親暱的伴侶,也是維繫飲茶生活全部趣味和信念的基點,所以「不使山谷之英墮於塗炭,子與有力矣」。茶焙籠的功能性及隱逸人格,不僅為唐宋文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還提供了精神享受和無窮的樂趣。
明代以後,茶葉是採用炒製法或利用發酵技術,使之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口感,泡茶方法也變得簡化了許多,宋人繁複的烹煮式「點茶」法不再流行,茶焙籠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加上竹籠不易傳世,今天能夠保存下來的實物,就只有唐代用金銀製作的茶焙籠了。作為一種承載了古人茶道理念及美學思想的珍貴文物,茶焙籠為今人還原歷史生活,提供了一個生動憑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