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茶焙籠

2021-02-08 人民政協報

國家博物館曾展出過一個從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唐代銀絲籠,圓腹,籠體環飾24隻飛鳥,底有足,上有提梁,蓋口嚴密吻合,籠蓋與提梁有銀鏈相連。整個造型極為精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但是,也有很多到現場參觀的人並不知道銀絲籠的名稱和用途,都誤以為是一個鳥籠子。其實這是一隻焙茶用的茶籠,是唐代生活奢靡之風的直觀呈現,因只有少量的傳世品,被珍藏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普通人很少見得,故有不識。實際上,從茶焙籠的使用功能以及由此傳導出的生活理念,可以勾勒出唐宋時人飲茶風尚的大體輪廓。

唐宋時期的茶葉,是將青茶直接蒸壓成餅狀,晾乾,喝的時候再碾碎烹煮。為了便於碾成碎末,令茶葉有更香的口感,煮茶之前,會有一道烘焙茶葉的工序。茶焙籠就是置放茶餅,放到火上烘焙的用具,其特殊的編絲結構,以及底座的足,能使茶葉均勻受熱,避免外焦裡生。其間等待茶葉自然冷卻的過程,茶焙籠也能有助於散發茶葉中多餘的水分,形成濃鬱的香氣。平時作為貯存的用具,也可避免茶餅發黴變質。

由於唐代的國力強盛,社會奢靡之風盛行,貴族使用的茶焙籠都是用金絲或銀絲編結打制,到了宋代,就很難再維持如此高的生活標準,茶焙籠的材質被改成了竹子。北宋蔡襄《茶論》:「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納火其下,去葉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色、香味也。」這種材質上的變化,也使得茶焙籠由「高冷」的貴族用器,變得更具市井的自由活力。

唐宋文人好以物擬人,為器物起人的名字。宋代董真卿的《茶具圖贊》,為茶焙籠起名為「韋鴻臚」,名列茶具「十二先生」之首。「鴻臚」是古代主掌朝貢唱拜的文官職稱,「韋」喻竹子的質地。為了方便從籠裡取置茶餅,有些竹籠的四周還開有活動的窗口,故又被戲稱為「四窗閒叟」。董真卿在《茶具圖贊》裡特地註明,將茶焙籠奉為上卿的原因,是這種用具可以避免茶葉被烤焦變味,是茶葉最親暱的伴侶,也是維繫飲茶生活全部趣味和信念的基點,所以「不使山谷之英墮於塗炭,子與有力矣」。茶焙籠的功能性及隱逸人格,不僅為唐宋文人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還提供了精神享受和無窮的樂趣。

明代以後,茶葉是採用炒製法或利用發酵技術,使之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口感,泡茶方法也變得簡化了許多,宋人繁複的烹煮式「點茶」法不再流行,茶焙籠也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加上竹籠不易傳世,今天能夠保存下來的實物,就只有唐代用金銀製作的茶焙籠了。作為一種承載了古人茶道理念及美學思想的珍貴文物,茶焙籠為今人還原歷史生活,提供了一個生動憑據。



相關焦點

  • 炭焙鐵觀音屬於什麼茶?我們該怎樣辨別真正的炭焙鐵觀音?
    4、預熱  焙籠開始放到鍋上預熱一段時間,新焙籠可以烘久一點去除異味,舊焙籠則注意清洗乾淨。  5、焙茶  選擇顆粒比較均勻的茶葉進行烘焙,最好是發酵度較高的傳統茶。茶葉數量不能太多,一籠一般在4-5斤淨茶,數量多厚度大,烘焙不均勻。
  • 炭焙工藝真的那麼難?是什麼讓炭焙茶備受推崇|吾雨茶課堂
    ▲炭焙用焙籠4、小批量焙茶炭焙由於工具的特殊性,只能小批量的製作,>一般一籠只能焙銀針5斤左右,牡丹3.5-4斤左右。▲焙籠上墊上白布5、保證火溫穩定白茶炭焙講究「文火慢焙」、「寧輕勿重」,所以焙籠內的溫度絕對不能過高
  • 炭焙工藝真的那麼難?是什麼讓炭焙茶備受推崇
    ▲炭焙用焙籠 4、小批量焙茶 炭焙由於工具的特殊性, 只能小批量的製作,一般一籠只能焙銀針5斤左右, 牡丹3.5-4斤左右。
  • 一件宋代茶籠
    蔡襄《茶錄》中有「藏茶」條:「茶宜蒻葉而畏香藥,喜溫燥而忌溼冷,故收藏之家以蒻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就是說,茶的貯藏要避開香料和藥物,而適合用蒻葉(嫩蒲草)包裹後放入茶焙微火烘烤,兩三天一次,以去潮氣。另有「茶籠」一條:「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蒻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溼氣。」蒻籠,即用嫩蒲草編成的籠子。
  • 你買的茶真的是炭焙的嗎?別忽悠,不要過度追求炭焙!吾雨茶課堂
    而炭焙可以說是中國茶數千年發展形成的制茶技藝的精髓所在。整個炭焙過程都是人為在控制,一個不留神可能就會把茶焙焦、焙壞、產生煙味等等,更重要是這些損傷對茶葉來說是不可逆的,一旦做壞很可能就導致茶毀了!▲一籠一籠的焙茶而且炭焙只能一籠一籠的焙茶,一籠只能焙數斤,所以炭焙茶的產量很少,
  • 王培珍:焙茶師說炭焙鐵觀音的奧秘...
    目前,茶葉烘焙的方式有數種,如用焙茶機、電焙籠等, 而炭焙是令人矚目的烘焙技術。炭焙茶吸引無數愛茶客,主要原因在於特殊茶香及能儲藏久,其茶香味有清香、熟果香、濃茶香味,放久一點會有早期蒸豆腐的豆香,更上一層會有人參味,那至少要三十年以上的歷史。這些茶香的形成,都有賴於焙茶師的焙茶功夫。然而「識茶是烘焙前的重要步驟,在烘焙之前,必須對茶的整體結構有相當程度的判別與評定能力」,也就是說毛茶的選擇很重要,如沒有好材料,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 追求炭焙沒錯,但你喝到的水仙、肉桂、大紅袍,可能都是電焙茶
    他們與茶葉打交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一步步看著茶葉在烤箱或者在焙籠上逐漸乾燥成型,並沒有發現電焙與炭焙在茶葉外形上有明顯區別。因為無論是炭焙還是電焙,都是使用高溫讓茶葉乾燥縮水、逐漸「黑化」的過程,葉片表面發生的變化基本是異曲同工。
  • 漫說茶焙籠:唐代生活奢靡之風呈現
    其實這是一隻焙茶用的茶籠,是唐代生活奢靡之風的直觀呈現,因只有少量的傳世品,被珍藏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普通人很少見得,故有不識。實際上,從茶焙籠的使用功能以及由此傳導出的生活理念,可以勾勒出唐宋時人飲茶風尚的大體輪廓。唐宋時期的茶葉,是將青茶直接蒸壓成餅狀,晾乾,喝的時候再碾碎烹煮。
  • 烏龍茶中的獨特工藝——「炭焙」,巖茶與鐵觀音的炭焙
    也稱毛火、走水焙,做青葉經炒、揉後,緊接烘焙,時間多從晚上7-8鍾開始,打焙(焙窟生火)一般應提前3-4小時。烘焙時採用明火,但無火焰,每個焙窟溫度依次從高而低排列。經測定焙窟表面炭溫,一般在500℃左右,每焙籠大多放700克左右茶葉攤放在焙篩上,即一手炒鍋青葉量。
  • 五焙成茶,焙火的次數多,就叫高火巖茶嗎?
    歷經高溫+長時間的焙火下,高火茶的幹茶色澤發黑,香氣物質保留不多。剛焙火不久後的成品茶,有濃烈的煙火氣。因為火功高,茶葉內部生成的褐色、黑色的水溶性色素物質越多。是以,高火巖茶擁有標準的湯色樣板——醬油湯。
  • 焙茶單品|焙茶BOOM在這個夏天持續up
    有抹茶又有焙茶的夏天,想想都十分美好。關於焙茶既要看得到也要吃的到,焙茶應用2.0上線。1)焙茶效果:焙茶是日本綠茶種類之一,綠茶所含有的的兒茶素、維他命、礦物質等成分,焙茶同樣含有。成份量雖低於煎茶,但是綠茶具有的美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效果,焙茶同樣值得期待。
  • 武夷巖茶焙火次數越多,茶越好嗎?
    但,關於焙火,有些誤區卻不該有。前不久就看到某位茶掌柜談好茶,發表了一個「驚為天人」的言論:「我這肉桂,焙火五次,絕對的好茶。」掌柜的潛臺詞是:焙火次數多=好茶。焙火次數越多,茶越好嗎?焙籠,就是巖茶的鳳凰臺。經過炭火的錘鍊,方能形成獨特品質。但,有一點要明確,焙火雖好,但也要有限度,並不是盲目焙火,反覆焙火。中國人講究中庸思想,過猶不及,焙火亦是如此。焙火次數越多,茶越好?
  • 日本「焙茶」風潮:東京焙茶甜點5選
    近年日本吹起一股「焙茶」風潮!「焙茶」顧名思義是焙煎過的茶葉, 香氣濃鬱,像是日本星巴克全年供應的焙茶拿鐵,以及眾多甜點店、便利超商也都推出焙茶口味的甜品,下次到日本,除了抹茶之外不妨試著嘗嘗看焙茶口味吧!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位於東京,提供焙茶甜品的店家,趕緊排入行程吧!
  • 日內瓦鐘錶匠、勃艮第釀酒師…… 別忘了,還有武夷山的焙茶師
    這個行列裡面,應該有武夷山的焙茶師傅 」。很感動,這位設計師博主並非茶圈人士,卻對武夷山焙茶師傅有著如此高的評價。近期,全國各地大範圍持續高溫,在今天這個近40度的高溫天,我吹著空調喝著茶碼著字。像這種高溫天,很多人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包括焙茶師,在近80度的焙茶間辛苦勞作。
  • 武夷巖茶大紅袍之「古法炭焙」
    品茶之記,於《歸田瑣記》中品出「武夷焙茶,實甲天下」。武夷巖茶古法炭焙作為大紅袍精製過程中技術性最強的工藝之一,是賦予大紅袍靈魂的關鍵。大紅袍讓世人重視到炭焙工藝的鬼斧神工,同時炭焙也成就了大紅袍獨有的風味和內質。
  • 無論水仙、肉桂、大紅袍,一次焙成型的巖茶不會返青?
    標題的這個問題一直有人在提,在確認答案之前,先了解一下何謂「一次焙成型」的巖茶?現下武夷山焙茶正當時,麻花和當地的老友路遇一間焙茶坊,焙茶小哥準備進入焙茶間翻焙茶葉,我們在獲得準許後,也跟了進去。一開門熱浪襲來,茶香也撲面而來。
  • 做茶一天,焙茶半年,等了那麼久,到底焙出了什麼?
    01- 焙掉了什麼 -焙茶的概念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去水提香,最主要焙掉的當然就是水分了。水分是所有茶類的大敵,焙茶首先就是和水分做鬥爭的一件事,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去水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在武夷巖茶的焙茶過程中,是沒有人會拿儀器檢測水分含量的,在焙茶的過程中,焙火師傅是靠判斷一種「青雜味」的氣息來判斷水分是否焙乾淨的。
  • 焙茶,小孩和病人都能吃的茶
    焙茶,在日本通常是煎茶,番茶,莖茶烘焙過後的統稱。通過烘焙產生的茶,有著獨特的茶香魅力。焙茶既沒有玉露以及煎茶的鮮香,也沒有如它們般的高級感,但是,焙茶總能讓人從它的香氣裡感受到一種說不出的心動以及道不明的懷念。
  • 焙茶奶油星冰樂、焙茶奶油拿鐵齊上陣
    這一次融入的主題是近年來日本最受追捧的「日式焙茶」。嚴選5種茶葉進行組合,以細緻的烘焙手法展現日式傳統風味與濃鬱感,打造全新口味星冰樂與拿鐵。焙茶與奶油的組合,將爆發出怎樣奇妙體驗?下面就為大家一一帶來。焙茶奶油星冰樂在此之前,日本星巴克已有全年供應的焙茶拿鐵。
  • 武夷巖茶最重要的「三個半師傅」之詳述第二大師傅:焙茶師傅
    是因為揉後的茶索進入焙籠後,要依次由高火逐走向較低火,到最末時起焙,看焙人也要不停地走動,故曰「走」。用細灰厚蓋,是做低火慢燉茶。炭多炭少,做成的焙也隨之大小;火急火慢,靠用加蓋細灰的厚薄來調節。用一把鐵製焙刀和一把木製灰刀,調動火力;靠一雙手背,一雙眼睛,測定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