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何氏家廟
創建年代/清光緒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
祠堂地址/嘉義縣民雄鄉平和村雙援十六號
從嘉義市走國華路出市區,繼續往民雄方向直行,約行八公裡之後,經過平和一號及平和二號橋,前行百餘公尺右轉,只見阡陌縱橫,是典型的嘉南平原建築景觀,其間偶有幾株瘦高的椰樹,間或有三、兩房舍座落。再行一公裡,可以看到一處綠蔭較濃的聚落。在枝葉扶疏之間,一棟飛燕式建築的燕尾屋脊若隱若現,趨身近探,原來這裡就是民雄鄉十分有歷史價值的「何氏家廟」。
民雄何氏家廟,主祀皇清始祖顯考諱添河何公之神位,暨始祖妣何媽藍氏太孺人神位,並祀清二世顯考諱彥保何公神位,暨二世妣何媽曾氏太孺人神位,陪祀何家歷代高曾祖考妣神位,賜進士出身諸何公神位。何氏姓源,出自姬姓。「姓考」上記載,周武王子唐叔虞之後,萬,封於韓原,其後為韓氏,與趙、魏分晉,俱列為諸侯,後傳至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分散於江、淮之間。又據「興寧何氏譜源流考」證稱,韓王安之後,韓緘,漢文帝時人,避父仇,跡盧江,遇人詢問其姓氏,指水以應,蓋其意以水寒喻韓,而人以為其姓河, 答以姓氏從人豈有從水得倖免於難,遂以何為氏,是故何氏乃韓氏所分。何氏源出韓國,其後繁衍於今安徽盧江一帶,成為當地望族,後世子孫傳嬗各地,並以「瀘江」為堂號者,所在多有。
唐朝高宗總章二年(六六九年),河南光州固始人何嗣韓隨陳元光入閩開漳,是為何氏入閩始祖。唐昭宗時,王潮入閩,懼眾不附,遂表授何嗣韓為安撫節度使,以廣號召1,並分田劃地,安置閩人,眾皆感念蒙其德澤,尊何嗣韓為安撫公。傳至南宋理宗時,何逖基遷徙至泉州(晉江),後隱居清源洞,惟長子何元鎮,仍居泉州,何元鎮六子何添河分居至今漳州平和,娶藍氏為妻,以其三子何彥章承續藍氏香火,此派始稱何、藍同宗,又因何氏源自韓氏,才有何、韓、藍聯宗之說。
經查何藍韓宗親會編有「藍氏族譜」,其中謂藍氏系炎帝神農氏姜姓後裔,榆罔之子昌廳為藍氏賜姓始祖,而紀、麥二氏亦枝出於姜姓,所以與藍、何、韓同樣可以攀上同脈關係。嘉義縣就有何、韓、藍、紀、麥宗親會之設,宗親會辦事處也設在民雄鄉何氏家廟內。
目前臺灣氏何氏人口超過十五萬人,名列全臺第二十七大姓,分布較多的縣市,院轄市臺北市除外,臺灣省內以嘉義縣最多,全省各鄉鎮市區則以嘉義民雄居首,民雄各姓人數又以何氏為大宗。明清時期,何氏族人渡海來臺者,以福建漳州佔大多數。清乾隆初葉(一七三六--一七五五年)漳州府平和縣人何顯瑞初到今嘉義縣民雄鄉開基屯墾,及至乾隆中葉(一七五六--一七七六年),同縣鄉親何來、何寢、何侃儀、何復、何笑、何剛毅等,再陸續渡海來臺入墾今嘉義市及民雄鄉,裔孫才在今民雄鄉平和村建造何姓宗祠。
民雄鄉何氏家廟正廳右壁牆上,樹有一幀「何大宗碑文」,其中對何氏家廟之起造、管理、重建的過程,敘述甚詳,云:「......此祖業宗祠之所由建造者,溯思我何堂記祖業,自於雙援開基建祠以來,孫枝繁衍,流派綿長,代有哲人名士出,為管理經營其間,雖人物良薺不齊,不思報本,只務營私,認公業為己有,廢祭祀而不修,十年之收穫盡入私囊,四棟之祠堂,已成廢屋,加之地震為災,全部倒壞,其後利慾薰心,將何堂記祖業私以相續,為業主派下子孫恨其所為,然恐其昧良變賣,乃招復祖業之同志二十有二人,公選何士儀、何立、何聯哲為代表,勤告何丕模清還祖業......後乃承諾至民國六年鳩集工資重建宗祠,以彰祖德,爾時派下員滿聲一致贊成,是舉未幾輪奐一新矣!由這塊碑文記事可知,何氏家廟約於清光緒十年(一八八四年)左右起建;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受地震災變而傾圯;民前一年家廟祖業自不肖子孫手中收回;公元(一九一七年)鳩資重建宗祠。現在所見的何氏家廟,已有近百年歷史,是相當具有古風的宗祠。
何氏家廟內除了設有「嘉義縣何、韓、藍、紀、麥宗親會辦事處」之外,「嘉義縣祭祀公業何大宗(又名何堂記)會」之會址也設在此處。按自民國六年由管理人何士儀等人推舉何立擔任第一屆代表,組成代表管理制,輪流管理家廟開始,就已經略見其財團法人的雛形,當時家廟收入來自於祖業附近田產之租金,收了租金,何氏子孫就用作春秋祭祀。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之後,何氏裔孫將佃租田產收回,並在宗祠周圍種植龍眼百株以裕收成,擴大春秋二典。六十一年二月,成立法人,定名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嘉義縣祭祀公業何大宗(何堂記)會」,會址選在此地,由此可見民雄何氏家廟在嘉義縣市地方何姓宗親們心目中的地位與份量,絕非等閒。
何氏家廟為三進式家廟建築,最前面是庭院,行二丈餘經過左右廂房,才是正廳,單是這一趟腳程就可見家廟之氣派。除了院門是現代洗石子建築之外,牌樓和宗祠正廳都屬極秀麗的飛燕式屋脊,脊背弧線彎曲,尾部自然翹起,線條美極了。建材也都屬上乘,無論門檻、門楣、窗稜、戶樞、梁柱、石板,都非常有價值。只可惜庭院通牌樓的步道兩旁,因晚近乏人照料管理,草長及膝,當年宗長們手植的龍眼樹也依稀錯落在荒煙漫草間,觸目所及,景況悽涼而幽深。院門外面對著一畦水塘和無邊平疇,在地理上是上好風水,也無怪當初何氏先人要在此設祠了。
何氏家廟的匾額不少,聯句更是多不勝數,茲舉數則代表,以觀全豹。牌樓匾「盧江」神龕匾「義邁周親」,「何氏家廟」、「嘉義何氏宗祠」、「祖蔭顯赫」、「高才碩望」;正廳匾「騰蛟起鳳」、「飲水思源」、「宗基永固」。另外聯句如左:院六聯:何規遵宗地;家訓昔賢留。牌樓聯:千秋名不朽;百行孝為先。神龕聯:盧江衍派家聲舊;嘉邑分支世澤新。右廳門聯:俎豆衣冠,宗光衍慶;詩書禮樂,世澤流徽。左廳門聯:滋桂培蘭,祥徵百福;騰蛟起鳳,高接三堂。門聯一:先世傳家,惟忠惟孝;後人贊緒,宜儉宜勤。門聯二:一本而觀,無別親疏;四時以祭,勿忘遠爾。門聯三:丕承先祖,追思祭祀;增輝當代,報本人倫。門聯四:至大至剛,塞於天地;有典有則,貽厥子孫。楹聯一:春露秋霜遵戴禮,遺規親祟祀典;父慈子孝式文公,懿訓篤念倫常。楹聯二:立業維艱,一粟一絲,勿忘先澤;守成匪易,六德六行, 不墜家聲。廂房聯一:不匱孝思,昭假列祖;無疆祖址,佑啟後人。廂房聯二:春祀秋嘗,典隆義重;左昭右穆,源遠流長。
距何氏家廟左後方約三十公尺處,另有一小型宗祠「昭善祠」,屬於同一時期的建築,格局、神龕亦均同於大家廟,只是規模小了許多,而屋脊改燕尾式為馬背式。神龕主祀歷世考妣何公媽大家香位牌,也並祀堂上黃、羅、劉姓歷代祖考妣之神位。大小兩面三刀座宗祠設在一塊兒,這是別處不曾見過的現象,十分有趣。
民雄何氏家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及十一月初一,是為春秋二祭的大日子,屆時民雄鄉何家子弟,都會放下農事,紛至沓來齊聚在雙援何氏家廟內,向祖先叩首祭拜,看宗人們彼此噓寒問暖,敦親睦族,一年來的辛勤耕耘,流汗流淚,似乎都在此刻滌除殆盡,有的只是對祖先的無限追念,和對親人的至誠祝福。
摘自:<臺灣各姓祠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