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施氏是晉江一大族姓,其開族時間遠溯於唐末,迄今已歷千載,後裔分布國內外,在臺灣頗有影響。錢江施氏家廟始建亦早在南宋嘉定年間,已有800年歷史。
錢江施氏家廟中書有長聯:「統緒肇大唐,建於啟疆,允為晉水名族;簪纓進有宋,經文緯武,依然秘閣巨家。」「衍渠閣家學,教議並宣,經述遠承鄒魯;朔中秘貽謀,簪纓繼美,科甲丕振錢江」。如家廟中綜敘其家族歷史的長聯所表達,錢江施氏源溯於魯惠公後人施父。「父生順伯.順伯生謙.謙生損.損生孝叔,孝叔生愷,愷生直及端,端生之常……」自周代於東晉,世代歷歷有緒。尤其自孔子門人施之常(宋代封為臨濮侯)而後,十世皆為閣朝大夫,「十世簪纓」成為家族的榮耀。
至唐昭宗時(880—904),錢江施氏始祖施典,官秘書丞(主掌藝文圖籍),為避中原戰亂,由祖籍光州固始南遷福建。時王潮、王審知兄弟據閩地,招賢納士,多有善政,公卿每避亂來依。施典善堪輿,因擇「關山之南,龍湖之北」的錢江建基。施典娶許氏,生兩子,長日敬敷,官宣教郎;次日敬承,官宣義郎。分長、二兩房。迨至宋代,施氏第八世施實德,號瑤林,考中乾道二年 (1166)進士,官左僉判,文苑有名。其弟施夢說,字雲卿,亦登開禧元年(1205)進士,授官司理參軍。夢說之子施沅,又於鹹淳四年(1268)登進士,授通直郎。一時可稱赫奕貴盛。施夢說於嘉定十四年辛巳(1221),念始租秘書丞與其妻許氏經畫肇建之功,與兄實德、從兄襄及弟啟議立祠堂,以祀始祖之像。並塑其父大法、伯父淑二像作為配享。又修族譜以序源流,以編世次。
歷年既久,人事更遷,宋元興替之際,施氏族裔有遠遷至福清龍田、玉井、惠安的。而在錢江居住者,因「爰居海濱,恃蕃衍而逞豪強,倚富厚而輕詩書」,讀書仕進之人「寥寥未有聞睹焉」。時有不肖子孫,竟將祠堂佔為私室,祖宗四像被挪置於倉埕穢地。族人無法舉行祀典,只得將祖像暫置在鄉村東面水尾宮內。至明嘉靖庚戌年(1550),施氏族人合議重建新祠,卜地於下埕之地,集資百餘兩銀,動工興建。不料正當牆堵次第築就,尚欠蓋頂鋪瓦之時,晉江發生倭亂,不但祠堂未能完工,還造成施氏家族慘重的損失。其二十世施黎愛《修譜志》對這段經歷有過驚心動魄的記述:「嘉靖庚戌(1550),予主祀事,宗戚來與祭者,蕃衍難稽。始祖子孫老幼,計有八百餘人。不意嘉靖戊午(1558)倭寇入閩,初犯蚶江,人不安生,遼望煙火驚懼。丁巳庚申歲 (1557—1560),則屢侵吾地,然猶逃遁邊城,性命多獲保全。至新厝派二十二世施世清,字應天,以平臺功加都司僉書、浙江金華府管守備,授明威將軍。石廈派二十六世施延勳,字賡唐,號樸園,以軍功授御前侍衛、世襲拖沙喇哈番。上厝派二十三世施曜,字恆士,號立峰,以明經銓選州同知。其弟國寶,字楚士,以中式明經第一名,任福州府連江縣教諭。侄萬玉,字溫卿,乾隆戊午鄉貢進士,即用知縣。一時可稱經文緯武,簪纓繼美。
時任四川建昌總兵官左都督的施應元,因「念為子孫者,當祖廟傾圯之後,欲收拾祖考之精神,以培本根……有志興復」。遂捐百金為倡,得舉族響應,於是清復祠址,斂貲庀材,鳩工重建祠堂,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興工,康熙三十九年十月告成。以「秘書丞公暨妣許宜人及大經公、大法公神主,仍四像舊制」奉祀。
早在宋代,施夢說建祠堂時,曾購置祭田一處,「在本都吳厝溪大岸北,受種子八鬥,載租八石」,由族中輪流掌管,承祭者每年收取地租,並準備「豬一隻重四十斤,酒半甕、俎醢、蔬果約二十枚」上祭。與祭分胙者各出錢三文助祭。及倭寇作亂之後,沿海百姓被擄殺幾盡,田園荒蕪,祭田無人承租,族中祭禮只能草草從事,不得如舊規。及至清初祠堂重建,家族財力比前雄厚,除了保有宋代以來的祀田外,再建「蒸嘗租五千三百五十六斤」,長二房各得其半,輪流供祭。按規定每年舉行春冬二祭,祭品須備:大餅二盤、龜二盤、桃二盤、大糝二盤、柑二盤、蓼花二盤、豬一隻重一百二十斤,羊一隻重四十斤,金銀香燭各有定份,午夜戲一臺。同時,族中還明文規定:祠堂應保持安靜潔靜,尤其祭祀之前必先焚香灑掃。正月初一黎明,族長及眾子孫同到祠堂拜祖,然後團拜。每月初一、十五在祠堂供茶果,由族中長老宣
明條約,訓誡子弟謹修禮法。足見當時祠堂在施氏族人心目中神聖莊重的地位。
錢江施氏家廟自康熙三十九年建成以來,屢有修茸,而原貌一直得到保存。該祠宇坐西北向東南,是一座磚木石結構五開間二進帶一列左廂房的閩南古建築。但比較其他祠堂,它在建築上有不少特色:一是施氏家廟山牆特高,幾達10米,相當於3 層樓的高度。故當地有「錢江高、衙口大」俗語。二是祠堂前落屋蓋為三川脊,造型富有特色,在門路位置之上起造一重略高的屋頂,使整體成「凸」字形。又在其前片,即兩門柱位置之上又起造一個歇山式屋頂,遠處看來如同屋前拜亭。
幾個頂蓋各造高脊,立燕尾,烏革暈飛,錯落有致。三是祠堂空間布局合宜,本應是五開間的格局,布置成三大間,即把左右明問的大部分空間併入廳堂,小部分並人次間,使用作祭典場所的廳堂分外豁然寬敞,且與兩側次間配比均衡。四是祠堂磚石雜砌的北面的牆上嵌著一顆徑約30釐米的青卵石,並留下一段神奇的傳說。據說錢江施氏八世孫名哲,早年剃度為僧,釋名法超,善行法術,人稱施祖師。曾於三坪除妖護民,指示漳人建造江東虎跳橋。當時施氏家廟初建,幾次砌到山牆高處就崩塌下來。法超聞知趕到,從袖中取出一卵石,向上擲去,嵌在牆上,該牆遂順利砌成,安然無恙。 2002年,因祠堂歷久未修.施氏家族再度醵貲重新。按原址原規制拆卸重建,磚牆改為石牆,木柱易作石柱。面牆悉以雕花堵石砌就。雖然華麗有加,可惜失卻舊時古樸自然之況味。
相傳當年錢江始祖施典曾自擇墓地於青石山,且謂該穴「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丁」。施典逝世後,其妻許氏操辦喪事,特選擇將墓穴退後,俾使子孫繁榮昌熾。故錢江施氏傳衍眾多。分居本地的有前港、石廈、後宅、橋頭、西岑、埔頭、坑尾、洋霞、南莊、鈔厝、爐灶、蘇坑、杏坑、福田、東厝、前港新村、山尾、內坑、楊林、林蒲內、安海、石獅、永寧、浯沙等支派;徙省內的有泉州後坂、惠安施厝、廈門、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長汀、尤溪、大田、漳州、龍海、漳浦、雲霄、仙遊、福清、長樂、福鼎等支派;還有徙居廣東、香港、澳門、臺灣彰化、鹿港、臺南、高雄、嘉義、臺中、桃園、臺北、臺東等地的;僑居菲、澳、星、馬、歐、美等圍的;幾乎遍及五大洲。至今其人丁概估有數十萬之眾。
錢江施氏可以說是閩南諸族姓遷臺最早的一家。《臺灣府志·藝文志》開章載有唐人施肩吾的詩:「腥臊海地多鬼市.島彝居處無鄉裡;黑皮年少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鹹水。」《臺灣通史》稱施肩吾為汾水人,元和間舉進士,隱居不仕,率其族遷居澎湖。而施氏譜牒卻記載這位最早遷臺的施肩吾,是與其始祖同時南遷的族叔。
《溫陵錢江施氏族譜》還記載其元代遷福清的族人施華,娶何氏,生三子日泰、春、秦。明洪武九年(1376)徵戌邊兵,三丁抽一。裡甲欺何氏孤寡,強迫剛成年的施泰去當兵,何氏懼其子孱弱不堪遠戍,讓其避匿,結果何氏被官府抓去,施以「十針埋指」 苦刑。施泰當時「逃之北港,附人養育」。北港即今臺灣雲林縣西,亦謂魍港,早時為臺灣與大陸互市之口。施泰去臺的記錄,當為最早見載於譜牒者。
錢江施氏大量遷臺始於清初。據清乾隆初年所修族譜記載,住臺的族人有:
二十世協騰、協尾(洋霞);二十一世孟慨(洋霞)、屆鳳 (上厝)、曙守(東坂);二十二世仲慶、仲福、仲殿(洋霞)、隆奎(上厝);二十三世媽承、媽養(後新厝)。季漢(洋霞)、浚紫(上厝)、浚祉、浚熟(東坂)、維位(埭北);二十四世樞統 (上厝);二十五世肇愷(石廈)、肇為、肇光、肇治(上厝)等多人。而據臺灣方面資料,錢江施氏於康熙中、末葉有施仕風、施仕美徙居今臺南市,施路成人墾今北港,施光建入墾今彰化埔鹽。雍正年問,施善軒、施增軒徙居今臺南市,施樞人墾今鹿港。乾隆年間,施衍盾入墾今高雄市,施國爽、施國標、施國壇、施國廉、施國坯、施國壤、施國達、施文載、施文協、施國寶等,後來遷居今臺南市。施鬧人墾今嘉義義竹,施樞壹攜孫拔翠人墾今北港,施補、施樞長、施店、施士洽、施國盤及施文鼎、文經、文穆兄弟等,先後人墾今鹿港;施文肯入墾今鹿港,後遷臺南;施良方、良讓兄弟人墾今臺北市。嘉慶年間,施閣砌、施媽光人墾今高雄市左營區;施泰巖徙居今臺南市,其子瓊芳、孫士潔為臺灣僅有的父子進士;施鶯、施渠華人墾今嘉義縣;施門人墾今北港;施世意及施閣君、閣霧、閣燦、閣剡兄弟,施渠簡、施衍稅、施仙程等先後人墾今鹿港。道光年間,施泰生人墾今屏東萬丹;施埕遷居今臺南市;施閣巢遷居今嘉義市。鹹豐年間,施參入墾今臺中市。此外,還有眾多錢江施氏分支同安、安溪復遷居臺灣的,難以一一計數。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錢江施氏族人遷往臺灣鹿港時,自祖廟奉玄天上帝木雕像一尊,在住居地建小廟崇祀。鹹豐元年 (1851)又將小廟擴大,改建新廟。1964年重修。現廟中尚存鹹豐元年由施氏二房份弟子所立的「真如法界」匾,還有1964年重修時由潯海樹德堂所立的「福我宗族」匾,以及由高雄市施姓宗親會贈的「真如殿」廟號匾。
錢江施氏還與潯江施氏在臺南建立施氏宗祠。以「臨濮堂」 作為凝聚宗誼的標識。該祠建於1927年,坐落於臺南平西區海安路。門前古榕參天,修竹搖曳,小橋流水,祠右還有一座清鹹豐年間從晉江南沙崗大房頭分香的六姓王府廟。日據時期,日本人不準臺灣人民建築祠堂,該祠是以擴建六姓王府為由申請建造的。祠中神龕內掛的祖先畫像,上首為魯惠公,下首為潯江施氏始祖炳、四世祖菊齋及錢江始祖施典。神龕兩旁供奉錢江、潯江往臺祖先神位,還有歷代施氏先賢及獻地建祠有功的族人神位。宗祠設有管理委員會,設立獎學金、養老基金,負責救助族人,聯絡宗誼。每年舉行春秋二祭,不僅臺灣各地施氏,海外施姓華僑也常往祭拜。
早在日本據臺期間,居住臺南南投的施學賢就不畏艱險,毅然返祖裡稽察譜牒,編印《臨濮堂譜》分發海內外。自上世紀80 年代,海峽兩岸開始通往,錢江施氏家廟就成為眾多臺灣施氏宗親謁祖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