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大家貌似都在批其不說人話,無實質內容,用晦澀難懂的概念,掩飾作者思想的貧瘠。但在我看來,這位學生不僅博覽群書,而且十分有其智慧的一面。
首先請問,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創作的?我們來試想一下,七月悶熱的教室,老師在臺上監視四周,學生在臺下伏案沉筆。拿到語文試卷後,先看作文題目,心中分析主題,醞釀寫作思路。
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有的學生打草稿,列框架,苦苦冥思;有的學生胸有文墨,疾書憤筆,就像屏幕前的我,瘋狂敲擊鍵盤,咔咔直響。
高考前,語文老師肯定為學生分析了好作文的標準,怎樣的作文能拿高分,怎樣的作文能入得閱卷老師的法眼。肯定也講了,寫作風格若另闢蹊徑,往往能讓人眼前一亮,但風險也會如影相伴。
我記得09年高考,有用甲骨文寫作的學生,一時間被各大媒體報導,成了當年「最牛高考作文」,其作者也被稱為「古文字達人」。但專家看後,結果卻不盡人意,因跑題,只得了6分。
再者,用文言文寫作的學生,同樣不在少數,大家去搜一搜歷年高考文言文作文,便可一探深淺。如下,是18級高考滿分作文《致二零三五後生》選段:
夫人之榮辱,在乎時之興衰也。若逢盛世,四海乂定,樂居興業,豪傑雄起,建功立名,文士清發,登高作賦。若值季世,神州陸沉,生靈塗炭,奸佞當道,壯士扼腕,斯文掃地,臨紙泣血。
另闢蹊徑,建立在較為深厚的文學基礎之上,只要符合作文題意,沒有文體要求,任何形式的作文皆可鼓勵。
《生活在樹上》的作者,想必對作文形式和內容,有清晰的探究和認知,私下做了充足的準備。不然,半個多小時,在那樣的環境下,他不可能寫出這樣一篇文章。
他清楚地知道,這篇作文不是寫給你我看的,大眾是否能看明白,人家作者根本就不關心。另外,也是我比較欣賞的一點,他或許僅是堅持內心,想寫一篇自己想寫的。
生詞、名人,信手拈來,這種博聞強記的能力,雖有臭顯擺之嫌,但也不得不令人嘆服。再者,人家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流傳千古嗎?就是為了(引起爭議)拿高分啊,況且還不一定能拿高分。
鮮有人能以這種方式寫文,雖不鼓勵,但確實難得。這樣一位會「鑿」字的作者,你看他得多「聰慧」?
我是【宇宙塔】 ,喜歡記得點讚關注,歡迎來塔裡溜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