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力薦!豆瓣9.0高分,10分鐘讀懂《額爾古納河右岸》

2021-01-11 薛丁格的流浪貓

一部20萬字的小說,涵蓋了極其深廣的思想內容,同時又採用詩化的語言,營造出童話般的意境。遲子建的寫作,從來不以情節取勝。《額爾古納河右岸》也不例外,但她卻有著比跌宕起伏的情節、波瀾壯闊的劇情更吸引人的東西。她教人讀後陷入沉思、不自覺地回味,甚至掩卷嘆息。大的方面,這部小說具有史詩性質;於細節上,她又呈現出女性視角下獨特的生命體驗。

全書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解構。因此,我想在本文中試著從小說內容涉及的人物、自然、歷史、文化以及寫作語言等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希望可以為沒讀過的朋友提供參考,也歡迎讀過的朋友交流探討。

人物:與大自然最親近的一群人

小說以倒敘的手法結構全篇。第一人稱敘述者「我」,是鄂溫克民族最後一位酋長的女人。在「我」90歲高齡時,通過回憶的方式,用一整天時間,向讀者講述了「我」所見證的這個民族一個世紀以來的風雲變幻。

書中描寫了眾多善良、淳樸的鄂溫克人,也有少數與其有過交集的外族人。他們沿襲著祖先的傳統,在廣袤的大興安嶺森林腹地,過著原始的採集狩獵生活。我時常想,若是沒有遲子建傾注深情的寫作,這樣可愛的一群人,這個弱小的民族,可能直至消亡,還依舊鮮為人知。

在大山裡,他們享受自然恩賜的同時,也飽受著一切自然條件下不利因素的影響,甚至災難,甚至死亡。而死亡,也是這本書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事件之一。除此外,書寫最多的,是他們為生存而付出的艱辛,以及和大山之外的青年男女間們一樣的情感糾葛。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形象飽滿,各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共同之處在於,他們全都善良、淳樸、敬畏自然、熱愛森林中的生活。

為保護馴鹿,老達西徒手與狼決鬥,為此而失去了一條腿;伊萬那強壯的體魄和有力的雙手,是鄂溫克人力量的化身;還有森林中長大的孩子們,他們夏天與花草、蝴蝶為伴;冬天踏著白雪、騎著馴鹿,跟大人們一起狩獵遷徙。就這樣快樂而順其自然地成長,然後有了自己的愛情、自己的後代。也有的孩子,因出生在寒冷的冬天而夭折,於是就像凋零的花朵,被裝進白色布袋,安置在向陽的山坡上……

在一次訪談中,遲子建自述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時,進入一種難以言傳的美好狀態,達到令人著迷的奇妙境界。所以她說不忍心將小說寫完,寫完後便有一種特別的失落感。覺得是跟自己最想相處的一群人告別了,並且那樣的一種環境,也是她不忍心離開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引用尼採的話:「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我閱讀《額爾古納河右岸》,便深感遲子建的作品,就是她傾其心血的真情表達。所以讀至最後一頁,我便能體會到作家所說的那種不忍與書中人物告別的失落感。

自然:再見,馴鹿!再見,森林!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

讀完全書,回頭再看小說開頭的這句話,便可體會人與自然合而為一的迷人境界。小說中描述的自然環境,是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森林中交織著大大小小的河流,它們都是額爾古納河的支流。而這樣的環境,也與我童年生活過的小興安嶺地區十分相似。

和城市裡長大的孩子不同,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山上各種樹木、花草的名字;還認識不同的蘑菇、野菜、野果子等,懂得它們之中哪些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所以,鄂溫克人就是在這樣的自然母親的哺育和教誨下成長,並學會了獨立生活。

除去長期與他們相伴的馴鹿外,森林裡還有大量野生動物。有體型巨大的堪達罕(駝鹿),有黑熊和狼,以及溫順的小鹿、狡猾的山貓、可愛的水狗、野兔、山雞、會採集蘑菇的小灰鼠等。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才使得鄂溫克這個有著「最後的狩獵部落」之稱的遊獵民族,長久地得以生存繁衍。

最重要的是,在長期的生存實踐中,鄂溫克人比誰都懂得敬畏自然、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每次搬遷營地,他們都會將生活垃圾深埋;建造「希楞柱」也從不砍伐大樹,儘量不破壞植被。每次出獵,哪怕是冬天,夠一個星期的食物儲備後,便絕不貪多濫殺。他們的精神世界因自足而富足,並滿足於「活在當下」的生活。

可就是這樣一群人,最終卻要被迫告別山林,結束他們世代沿襲的生活方式。他們沒有犯錯觸怒上帝,卻要像亞當和夏娃那樣被逐出伊甸園。不唯人類,他們最忠誠的朋友馴鹿,也被帶到山下圈養。後來鄂溫克人不忍心看著他們的朋友死去,馴鹿才被善良的人們放歸山林。可是,沒有了馴鹿相伴,住在所謂文明人的房子裡,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書中的「我」這樣說道:

我不願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裡,我這輩子是伴著星星度過黑夜的。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我的馴鹿沒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們蹲進「監獄」。

歷史:掌握在外民族手中的命運

額爾古納河,現在是中國和俄羅斯的界河。可歷史上,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籤訂以前,它還是中國的內河。書中說,鄂溫克人的祖先,其實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左岸,在美麗的拉穆湖(貝加爾湖)邊上。後來是那些藍眼睛大鼻子的俄軍逼迫他們來到右岸的。

儘管他們生活在大山深處,追逐獵物或馴鹿食物資源而行走遷徙,仿若與世隔絕。可實際上,當時代的一切動蕩、變革、及風雲變幻中的重大歷史事件,無一不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在我看來,《額爾古納河右岸》不愧為一部史詩性質的作品,因為透過鄂溫克這個弱小民族的消亡史,便可以反觀從故事開頭到本世紀初,近百年的歷史變遷。

小說中的歷史,最濃墨重彩描寫的是日本侵華、東北淪陷時期。從尼都薩滿為吉田跳神後死去開始,所有的年輕人被要求下山接受軍事管制和訓練。這種影響直至抗戰結束,日本人離開中國。而後的各種運動,以及那場眾所周知的浩劫,本應遠離紛擾的鄂溫克人都未能倖免。直至最後,數以萬計的伐木工人進入大興安嶺,森林資源被無情砍伐。而鄂溫克遊獵部落,卻被以保護生態為名,安排下山定居。所以在小說接近尾聲時「我」說:

我們和我們的馴鹿,從來都是親吻著森林的。我們與數以萬計的伐木人相比,就是輕輕掠過水麵的幾隻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汙染,怎麼可能是因為幾隻蜻蜓掠過的緣故呢?

對於森林被亂砍濫伐的記憶,我本人是感同身受的。我曾經生活的地方,有個巨大的貯木場,森林中伐下山的原木,就是由此處進行檢尺、分類,或深加工,或直接運往各地。幾十年來,眼見著先前那望不到邊、堆積成山的木材,一根根的直徑甚至兩個人難以環抱,到後來僅成人大腿粗細的小樹,他們竟也砍倒運下山來。最後,山空了,場地廢了,野生動物消失殆盡。這樣的歷史,怎能不讓人痛心呢?

而縱觀鄂溫克這個弱小民族的歷史,俄國人令他們遷徙,日本人使他們遭到迫害,文明世界又讓他們最終消亡!他們的命運似乎從未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不禁令我思忖,到底什麼才算文明?文明就是遠離自然,住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裡嗎?以及文化是該多元共生,還是由處於優勢的一方強行主導?

文化:神秘文化與浪漫色彩

薩滿教是源自漁獵時代的原始宗教,它的理論根基就是「萬物有靈論」。所以在鄂溫克人看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有神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大樹有樹神,太陽、月亮、風雨、雷電都有神。也因而他們的生活隨遇而安、從不抱怨,知足、簡單。

好比我們電視上看過的「荒野求生」類節目,自然狀態下生存,並非想像中那般詩意、美好,實則充滿艱辛。但面對艱苦的環境,鄂溫克人卻能快樂而知足地生活。他們圍著篝火跳舞,隨口就能唱出動聽的歌謠,歌聲低沉而蒼涼。分享食物時,他們臉上總會洋溢出發自內心最真摯的笑容。

蕭紅的《呼蘭河傳》中,直接導致小團圓媳婦死亡的,是那場代表著愚昧無知的「跳大神」活動。而在遲子建筆下,氏族中薩滿的跳神行為,卻被賦予無比神奇的力量。尼都薩滿的「神力」可以讓一隻馴鹿幼崽代替人死去;妮浩成為薩滿後,每次通過跳神救活一個人,就要失去一個自己的孩子……

顯然,二者在小說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蕭紅揭示底層民眾的愚昧無知;遲子建則歌頌人心的虔誠,表達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人文精神,同時這些又都是萬物有靈思想的形象體現。

但不同於《百年孤獨》中現實與虛幻雜糅、怪誕中突顯真實的手法,《額尓古納河右岸》的時空是合乎理性的,其神秘力量的顯現,是完全基於現實的,為此給小說增添了一層引人入勝的浪漫色彩。

語言:哀而不傷,詩一般的空靈之美

其實遲子建的作品,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獨特的、充滿空靈之美的小說語言。尤其是在描寫森林、大地、河流,以及馴鹿和野生動物的時候,即便不去刻意抒情,卻仿佛在文字中寄予了無限的深情。鮮明的色彩、形象化的聲音和充滿想像力的比喻,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將人與自然萬物,在精神層面上高度融合。而描寫死亡及苦難時,又能始終保持著哀而不傷的整體基調,這點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強調的。

《額尓古納河右岸》的思想內容、獨具特色的自然環境、鮮為人知的古老民族、多彩的動物世界,以及和這一切息息相關的,那厚重的歷史、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等,都是作家通過這種極具個性化的語言,仿佛不經意間娓娓道來,便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意趣盎然而又溫婉細膩的藝術世界。

以上幾點,是我對這部茅盾文學獎力薦,豆瓣9.0高分小說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的簡單概括及總結。全文不到4000字,閱讀預計10分鐘左右,希望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幫助。更多相關閱讀見以下連結:

豆瓣評分9.0!《額爾古納河右岸》是我今年讀過最走心的一本書

以《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例,淺析遲子建小說中的「死亡美學」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消亡

相關焦點

  • 遲子建經典作品推薦,《額爾古納河右岸》最受讀者歡迎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壇豬油》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額爾古納河右岸》豆瓣評分:9.0作品簡介: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二十五萬元稿費捐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
  • 從額爾古納河右岸到大洋彼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本封面。  黑龍江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遲子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本,1月17日由蘭登書屋旗下的哈維爾·塞克書局出版。《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本出版後,在海外引起廣泛關注,英國《金融時報》和《泰晤士報》均發表書評,對這部小說給予高度評價。  英譯本出版 外媒好評如潮  作為第一部描述我國東北少數民族鄂溫克人生存現狀及百年滄桑的長篇小說,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三年後獲得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 讓孩子更懂得文學,茅盾文學獎值得一讀的10部作品!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最高的文學獎,代表著當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大多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作品,應當說都是值得一讀,為了讓孩子更懂文學,在這裡為大家推薦茅盾文學獎最值得一讀的10部作品,一定能夠提升孩子的鑑賞能力。茅盾文學獎每四年頒發一次,從1982年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0幾個年頭,一共頒發了9屆,剛開始時,獎金只有區區的幾千塊錢,2011年香港的李嘉誠又捐贈了500萬元,於是這個獎,也一舉成為了最高的文學獎,那麼在這9屆中,可以說產生了很多非常不錯的作品。那麼下面就為大家推薦茅盾文學獎值得一讀的10部作品。
  • 豆瓣評分9.0!《額爾古納河右岸》是我今年讀過最走心的一本書
    走出森林以前,他們甚至從未接觸過金錢……同阿來的《塵埃落定》一樣,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的主題也是「消亡」;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樣,《額爾古納河右岸》同為一部充滿「魔幻」色彩的民族史詩,書中記述了「鄂溫克」這個弱小民族的生存狀況及百年間的滄桑。令人著迷的兒童視角其實今年是我第三次閱讀這本書。而第一次讀的時候,說來有趣,也算是緣分吧!
  • 假期好書推薦: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東北鄂溫克的百年滄桑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黑龍江作協主席遲子建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她繼《偽滿洲國》後創作的又一部代表作。《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並在2019年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故事發生在中俄邊界的額爾古納河右岸,這裡原始深林無邊無際,這裡神秘寧靜。這裡生活著一支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人。他們信奉薩滿,逐鹿打獵,敢愛敢恨。他們感恩於大自然的恩賜的同時,也飽嘗生存的艱難。東北的嚴寒、猛獸和疾病都對他們的生存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再加上日寇的侵略、社會的巨變和現代文明的擠壓,他們人口銳減,求生艱難。
  • 茅盾文學獎值得一讀的10部作品,看看你都讀過了幾部?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是高的文學獎,這個獎是以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命名的獎,1982年茅盾先生自知自己病將不起,於是獎25萬元稿費,捐贈給了中國作協,為得就是鼓勵,那些優秀的長篇小說,於是中國作協,便以他的名字設立了這麼一個獎項。
  •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
    這一切文明的終結,是我從那本《額爾古納河右岸》上了解到的,就像書中「我」所說:「我們與數以萬計的伐木工人比起來,就是輕輕掠過水麵的幾隻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汙染,怎麼可能是因為幾隻蜻蜓移過的緣故呢?」這樣,人類在自欺欺人的窮途末路中毀壞著原始,也毀壞著自身及其文明史。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評價這部作品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維厚度。這樣的評價不足為過。
  •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消亡
    第三次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內心雖有按捺不住的悸動,卻又仿佛不是我所掌握的語言能夠精確表達出的情感。面對遲子建充滿空靈之美的小說語言,我的手、我的筆是那樣的笨拙,我的文字更顯得蒼白無力!《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榮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主要內容記述了生活在中俄邊境地區、額爾古納河右岸叢林中的鄂溫克人的故事。
  • 《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
    額爾古納河左岸,是俄國;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鄂溫克族人。馴鹿在哪生活,他們就在哪過日子。      山林裡草木的氣息攜帶著泥土的味道,縈繞在每個族人的身邊,像倒映在額爾古納河水裡的片片薄雲。      鹿群生了瘟疫,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鹿群被大雪掩埋,迷了路,活下來的少之又少,這也是災難。
  • 穿越額爾古納河右岸——額爾古納河流域冬季科考散記
    作家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寫的正是這個區間的故事,她以獨特的視角和清雪潔冰般的筆意,對這片山川林澤的民俗民情作了生動的描述。那裡的山水林澤、民俗民風獨一無二,是域外奇境。  這道弧線區間的故事之所以生動而迷人,緣於有一條額爾古納河在此蜿蜒奔騰、千迴百轉。這條河承載著蒙古民族歷史,見證著中俄歷史的變幻風雲。
  • 茅盾、茅盾文學獎 傳承與建構中華新文化新經典
    原標題:傳承與建構中華新文化新經典——茅盾、茅盾文學獎與新中國文學70年【文藝觀潮】在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即將頒發之際,回顧和總結茅盾及以其遺願設立的「茅盾文學獎」,我們發現,如同魯迅對百年中國新文學有著從未中斷的文學影響一樣,茅盾不僅以其多種文學實踐、獨特審美理念、豐富的創作成果成為中國新文學的大師
  • 文學的生生死死:茅盾文學獎的前生今世
    據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2019年8月16日公告,梁曉聲的《人世間》、徐懷中的《牽風記》、徐則臣的《北上》、陳彥的《主角》、李洱的《應物兄》五部作品,最終獲得本屆茅盾文學獎。作為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的最高殊榮,茅盾文學獎往往代表著鮮花與掌聲,同時也代表著光榮與夢想,當然也不乏爭議與辯難。文學這個物種吧,好像人人都懂。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好書分享《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好書分享《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 2020-07-18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著火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守著火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07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蘭建文  在觀看陳璐推薦的《文學的故鄉》這部紀錄片時,遲子建那一集,她說她有一本最珍貴的書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那是由六名讀者接力手抄她的一本書,這本被遲子建視為珍寶的書,就是《額爾古納河右岸》。
  • 他們眼中33年茅盾文學獎前十 你心中那本書上榜了嗎
    》、《長恨歌》 、《無字》、《東藏記》、《秦腔》、《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句頂一萬句》、《江南三部曲》——賀紹俊(文學評論家)《沉重的翅膀》、《平凡的世界》、《塵埃落定》、《長恨歌》、《張居正》、《秦腔》、《蛙》、《繁花》、《江南三部曲》、《黃雀記》——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節目明日推出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節目明日推出 2020-07-14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以《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例,淺析遲子建小說中的「死亡美學」
    遲子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記述了生活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遊獵民族,鄂溫克人的生存狀況和近百年的滄桑巨變,直至民族消亡。小說蘊含了異常豐富的思想內容,也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一切生命靈性的關愛和禮讚。然而,讀至最後一頁,合上書的那一刻,閉上眼睛,能讓我回味最多的內容,卻是死亡。
  • 文藝批評 | 張箭飛:馴鹿鄂溫克人的植物利用及鄉土知識——《重讀額爾古納河右岸》
    (2)(38)曲風:《界限之內一一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批評》,《社會科學論壇》2017年第2期。(3)Kim G. Young,The Green World: Ethnobotany Chelsea House Infobase Publishing,2007,p4.
  • 藏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動物世界,一曲大森林的悽涼輓歌
    翻開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讀者不難發現,除去森林、歷史和人物外,它還呈現了一個異彩紛呈的動物世界。並且這些動物形象,是作為一種整體的意象,在全書的意境營造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獵鷹與狼的戰鬥,《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動物幫助人類復仇的故事)熊兩腳站立的樣子很像人,因此鄂溫克人相信,熊的前世是人。
  • 「00」後大學生如何解讀《額爾古納河右岸》
    本期討論書目:《額爾古納河右岸》作者:遲子建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5-12-1唐詩人(主持人):很多人一談到讀經典,就想起讀西方名著和古代經典,可是我覺得這不夠。讀當代作品,我們會感受到文學與我們自身的關係,會理解文學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更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時代直接相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