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例,淺析遲子建小說中的「死亡美學」

2020-12-16 薛丁格的流浪貓

遲子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記述了生活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遊獵民族,鄂溫克人的生存狀況和近百年的滄桑巨變,直至民族消亡。小說蘊含了異常豐富的思想內容,也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一切生命靈性的關愛和禮讚。然而,讀至最後一頁,合上書的那一刻,閉上眼睛,能讓我回味最多的內容,卻是死亡。

不唯《額爾古納河右岸》,在遲子建的每一部小說裡,幾乎都有死亡的場景。她不僅善於描寫死亡,甚至熱衷於描寫死亡。我想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她在生活中有過太多對於死亡的深切感悟。

遲子建出生在中國最北端的漠河縣北極村。小小的村落裡,每個人的死亡都會被無形中放大。而親身經歷更能讓她刻骨銘心。早年喪父,她寫作了《白雪的墓園》;結婚僅四年,遲子建的丈夫便在意外的車禍中不幸身亡,她又因此而創作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書中寫道:

我在臉上塗滿厚厚的泥巴,不讓人看見我的悲傷。

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因車禍喪夫後獨自遠行,在異鄉目睹無處不在的苦難、不公和死亡後得以解脫的故事。這顯然是遲子建自己的心路歷程。因此,她筆下的死亡,從不去做病態的極端展示,不刻意渲染悲傷的氛圍,而是哀而不傷地點到為止。在眾多人物面對死亡的態度上,表現生命的美感與傷感。遲子建的小說中,死亡仿佛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是其精神的歷練與拯救。所以我在她的文字中,讀出了「死亡美學」的色彩。這些死亡,當然是作家自身對於生命的獨特理解。

雖說死和生一樣,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人們面對死亡時,卻又總是那麼凝重,甚至避諱談及。就連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都言「未知生,焉知死」。我卻想說:未曾深刻地思考死亡,真的可以輕易領會生的意義與價值嗎?

《額爾古納河右岸》寫作的緣起,其實也是因為死亡。遲子建曾看過一篇報導,說的是一個叫柳芭的鄂溫克女畫家的故事。她憑藉才華走出森林,大學畢業工作不長時間後,又辭職回到森林,最終卻在困惑中投河自盡。

豐富的死亡意象

真實世界中的柳芭,在小說裡化身為「我」的孫女依蓮娜,她在畫完最後一幅畫後投身河流。《額爾古納河右岸》描寫死亡的目的不在於死亡事件本身,而是將死亡作為一種文學意象貫穿全書。小說中的死亡呈現出多種形態,有嬰兒的夭折,有凍死,有自殺,有被殺,有衰老、疾病,有意外,甚至還有嚇死等等。

森林中很多冬季出生的孩子,常因嚴寒而導致夭折。鄂溫克人會將夭亡的嬰兒裝進白色布袋,仍在向陽的山坡上。使她們像凋零的花朵一般,回到大自然的懷抱。這一幕常被描述得美麗、聖潔,在白雪覆蓋的森林裡,讓死亡也不再冰冷,仿佛有了溫度。

「我」的父親林克,是在大雨天外出被雷電擊中身亡的。鄂溫克人的觀念中,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由神靈掌控。尼都薩滿將「風葬」林克的平臺搭建得很高,因為林克是被雷神帶走的,所以要讓他距離神更近些。本屬悽慘的死法,在小說中得以升華。而「我」的感受,原文這樣寫道:

父親走了,他被雷電帶走了。從此後我喜歡在陰雨的日子裡聽那「轟隆轟隆」的雷聲,我覺得那是父親在和我們說話。他的魂靈一定隱藏在雷電中,發出驚天動地的光芒。

愛跳舞的達瑪拉,在兒子魯尼的婚禮上跳了一整夜的舞,長眠於篝火旁的草地上;尼都薩滿和後來做了薩滿的妮浩,也都是在長時間的跳神舞后死去;老達西和他的「神鷹」,為復仇與狼廝殺而死;瓦羅加被黑熊咬死……

金得因不滿母親定下的婚姻,於婚禮結束後上吊自殺。並且他選了一棵枯樹,因為按照族規,吊死人的樹是要連同死者一起火葬的。即便是死,作者也要突顯人性之善。所以,這些死亡的背後,都藏著秘密,需要細緻的讀者用心發掘。

而最耐人尋味的死亡,當屬妮浩失去的那些孩子們。妮浩共懷孕並生養六次,每次跳神救活一個人,自己就會死去一個孩子。直到小女兒貝爾娜因此逃走。妮浩為救活別人的孩子,先後失去四個自己的孩子。用妮浩自己的話說:「天要那個孩子去,我把他留下來了,我的孩子就要頂替他去那裡。」

這些死亡情節的描寫,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平靜而低沉,如山花開落般靜謐、自然。這些形形色色的死亡意象,真正昭示的,也是生生不息的另一面,是這個民族絕不會因為這麼多的死亡而消亡的真相!相反,最終使其消亡的,恰是為了讓他們換一種看上去似乎更美好的活法。

風葬:讓靈魂被森林和天空擁抱

「風」的意象,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有一個出生兩天便夭折的姐姐,因為大風掀起了她們森林中的房子「希楞柱」的一角,「我」的姐姐還沒有名字,便受風寒而死。

風可以將生命無情地帶走,也能送來新的生命。作者將晚上在希楞柱裡聽見的風聲分作兩類,一類是自然界的風聲,是森林與大地的呼吸;一類是相愛的人們共同製造出的「風聲」,新生命就誕生在這樣的「風聲」裡。

生,因「風」而至;死,歸於風中。鄂溫克人嬰兒夭折,只需裝進白布口袋,仍在或埋在向陽的山坡上,而成人死去則可以選擇「風葬」。按照小說中描述,風葬的方法,就是找到排成方陣相對而生的四棵大樹,在上方的樹枝上用木桿搭出橫梁,做成平面。然後將屍體頭朝北,腳朝南地放上去,再在其上覆蓋樹枝。

和《狼圖騰》中描述的,死後屍體丟在草原上餵狼,以及為人們所熟知的藏族的天葬習俗一樣,鄂溫克民族的人們也相信,死亡只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而通過他們各自遵循著的墓葬習俗,可使靈魂順利進入天堂,或儘快轉世回生。

在我看來,風葬的習俗更體現著鄂溫克人敬畏與熱愛自然的精神。他們信奉的薩滿教,認為天地之間,處處都有神靈。石頭、河流、大樹、火與風等,都由它們各自的神祇主宰。因而,風葬的目的在於擁抱自然,或被自然擁抱,也就是近距離地與神接觸。小說中瑪利亞死後選擇了風葬,他的丈夫哈謝因此說道:

瑪利亞不用抬頭,就能看見太陽和月亮,小灰鼠會抱著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

莊子「齊物思想」的具象表達

莊子《齊物論》中對於生命的認識,可簡單總結為「齊物我」和「齊死生」兩個要點。莊周就是蝴蝶,蝴蝶就是莊周,物我平等沒有差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與死一體兩面。而這兩點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都有具象化的體現。

「我」的姐姐列娜,小時候遇風寒病危,尼都薩滿通過「神力」讓一隻馴鹿幼崽代替她去了那個黑暗的世界。而後文的「列娜之死」,是那隻失去幼崽的母馴鹿,在部族遷徙途中主動俯身讓列娜騎乘,結果使她睡著後凍死在途中。

「我」同丈夫外出打獵,曾因不忍而放過四隻水狗的幼崽,「我」深信是因此才順利懷孕,生下長子維克特的。同時,又因為在曾經受孕的「鹼場」,瑪利亞打死過一隻小鹿,「我」也因此早產而失去了一個孩子。

這種故意設置的巧妙的因果關係,讓人以為生命之間是一種可以「代換轉化」的平等關係。在這裡,人的生命並沒有比動物的更高貴。所以,如同小說中描述的那樣,森林裡的鄂溫克人,無論獵到熊、鹿、兔子,哪怕是一隻山雞,在享受它們的過程中,都要為死去的生命舉行「風葬」儀式。這一切,所傳遞出的觀念便是「生命平等」和「物我一體」,也就是「齊物我」思想的生動體現。

前文也說過,妮浩每次跳神救活一個人,自己的孩子就會死去。而她並沒有因此停止救人,她寧可把別人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失去孩子的妮浩,很快又會孕育出嶄新的生命。如同莊子思想中的生死觀,人們對此看作如天地般自然、平常。對「生」並不過分感到高興,對「死」也沒有過分厭惡,對生、死是一視同仁的。

結語

所以,以《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代表的,遲子建大多數作品中,對於死亡的表述和思想觀念的傳遞,全都哀而不傷,充滿溫情之美。既沒有歇斯底裡般的情感宣洩,也不作凝重苦難式的氣氛渲染;而是將死亡升華到詩意般的美學高度,以契合其文字所追求的「田園牧歌」式的空靈之美的境界。當然,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同作家對於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認知,以及豐富的人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回到《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死亡意象的作用其實和新生一樣,都是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象徵。然而, 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不可逆轉,結局更無法改寫。因此,唯一能做到的,便只有一曲輓歌話悲涼了。

【相關閱讀】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消亡

相關焦點

  •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消亡
    還沒有一部小說,能讓我如此心潮澎湃,迫不及待地想為她寫下點什麼;還沒有一部小說,能讓我如此遊移不定,不知道該為她寫些什麼。第三次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內心雖有按捺不住的悸動,卻又仿佛不是我所掌握的語言能夠精確表達出的情感。面對遲子建充滿空靈之美的小說語言,我的手、我的筆是那樣的笨拙,我的文字更顯得蒼白無力!
  • 藏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的動物世界,一曲大森林的悽涼輓歌
    翻開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讀者不難發現,除去森林、歷史和人物外,它還呈現了一個異彩紛呈的動物世界。並且這些動物形象,是作為一種整體的意象,在全書的意境營造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獵鷹與狼的戰鬥,《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動物幫助人類復仇的故事)熊兩腳站立的樣子很像人,因此鄂溫克人相信,熊的前世是人。
  • 假期好書推薦: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東北鄂溫克的百年滄桑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黑龍江作協主席遲子建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她繼《偽滿洲國》後創作的又一部代表作。《額爾古納河右岸》獲得了第七屆茅盾文學獎,並在2019年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黑龍江作協主席、當代著名女作家遲子建小說以鄂溫克族最後一個女酋長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近一百歲的人生經歷的親情、愛情、友情,講述了一個以她為酋長的東北弱小民族頑強抗爭的故事。
  • 從額爾古納河右岸到大洋彼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本封面。  黑龍江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遲子建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本,1月17日由蘭登書屋旗下的哈維爾·塞克書局出版。英譯本更名為《一弦殘月》(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封面設計十分精美:有月亮,有群山,有森林,有河岸,有馴鹿,透出一種神秘而蒼茫的美。《額爾古納河右岸》英譯本出版後,在海外引起廣泛關注,英國《金融時報》和《泰晤士報》均發表書評,對這部小說給予高度評價。
  • 豆瓣9.0高分,10分鐘讀懂《額爾古納河右岸》
    一部20萬字的小說,涵蓋了極其深廣的思想內容,同時又採用詩化的語言,營造出童話般的意境。遲子建的寫作,從來不以情節取勝。《額爾古納河右岸》也不例外,但她卻有著比跌宕起伏的情節、波瀾壯闊的劇情更吸引人的東西。她教人讀後陷入沉思、不自覺地回味,甚至掩卷嘆息。大的方面,這部小說具有史詩性質;於細節上,她又呈現出女性視角下獨特的生命體驗。
  • 《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
    額爾古納河左岸,是俄國;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鄂溫克族人。馴鹿在哪生活,他們就在哪過日子。      山林裡草木的氣息攜帶著泥土的味道,縈繞在每個族人的身邊,像倒映在額爾古納河水裡的片片薄雲。      鹿群生了瘟疫,對他們來說是一場災難;鹿群被大雪掩埋,迷了路,活下來的少之又少,這也是災難。
  • 遲子建經典作品推薦,《額爾古納河右岸》最受讀者歡迎
    著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雲層的晴朗》《群山之巔》等;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清水洗塵》《霧月牛欄》《遲子建作品精華》(3卷)。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壇豬油》等是大家都相當熟悉的,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這些作品究竟有怎樣的文字魅力呢?1.
  • 《額爾古納河右岸》:萬物有靈!跳大神的神秘力量哪裡來?
    引子 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堪稱一部記述北方鄂溫克民族百年滄桑的史詩。小說中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情節描述,而其中最與眾不同,也最有可能引發讀者強烈好奇心的,就是那充滿神秘色彩,貫穿全書始終的薩滿文化。
  •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我今年讀過最走心的一本書
    走出森林以前,他們甚至從未接觸過金錢……同阿來的《塵埃落定》一樣,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的主題也是「消亡」;與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樣,《額爾古納河右岸》同為一部充滿「魔幻」色彩的民族史詩,書中記述了「鄂溫克」這個弱小民族的生存狀況及百年間的滄桑。令人著迷的兒童視角其實今年是我第三次閱讀這本書。而第一次讀的時候,說來有趣,也算是緣分吧!
  •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
    這一切文明的終結,是我從那本《額爾古納河右岸》上了解到的,就像書中「我」所說:「我們與數以萬計的伐木工人比起來,就是輕輕掠過水麵的幾隻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汙染,怎麼可能是因為幾隻蜻蜓移過的緣故呢?」這樣,人類在自欺欺人的窮途末路中毀壞著原始,也毀壞著自身及其文明史。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評價這部作品具有史詩般的品格和文化人類學的思維厚度。這樣的評價不足為過。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好書分享《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丨好書分享《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 2020-07-18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00」後大學生如何解讀《額爾古納河右岸》
    本期討論書目:《額爾古納河右岸》作者:遲子建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5-12-1唐詩人(主持人):很多人一談到讀經典,就想起讀西方名著和古代經典,可是我覺得這不夠。讀當代作品,我們會感受到文學與我們自身的關係,會理解文學不僅僅是歷史知識,更是一種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時代直接相關的東西。
  • 守著火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守著火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年01月07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蘭建文  在觀看陳璐推薦的《文學的故鄉》這部紀錄片時,遲子建那一集,她說她有一本最珍貴的書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那是由六名讀者接力手抄她的一本書,這本被遲子建視為珍寶的書,就是《額爾古納河右岸》。
  • 額爾古納河右岸:在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中,那些最接近神靈的人
    在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中,生活著一支少數民族。他們是山林中的遊獵民族,是被人們稱為最後一支遊獵民族的、以放養馴鹿為生的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這是一個弱小的民族,但其意志卻是頑強的,在那片遼闊而又寒冷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的他們就像流淌在深山的一股清泉。他們熱愛自然、敬畏生命,同時在嚴寒、猛獸和瘟疫的不斷侵襲下,艱難地生存。
  •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節目明日推出
    興安萬裡·閱讀有你 | 《額爾古納河右岸》閱讀賞析節目明日推出 2020-07-14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藝批評 | 張箭飛:馴鹿鄂溫克人的植物利用及鄉土知識——《重讀額爾古納河右岸》
    向上滑動查看更多⬆(1)作者認為:「小說雖然生動展現了有關薩滿教的文化風情、信仰習俗和儀式行為,卻對風俗之後的靈魂世界、宗教的自由精神、儀式的超越性等薩滿教本質特徵鮮有觸及。」(2)(38)曲風:《界限之內一一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批評》,《社會科學論壇》2017年第2期。
  • 穿越額爾古納河右岸——額爾古納河流域冬季科考散記
    作家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寫的正是這個區間的故事,她以獨特的視角和清雪潔冰般的筆意,對這片山川林澤的民俗民情作了生動的描述。那裡的山水林澤、民俗民風獨一無二,是域外奇境。  這道弧線區間的故事之所以生動而迷人,緣於有一條額爾古納河在此蜿蜒奔騰、千迴百轉。這條河承載著蒙古民族歷史,見證著中俄歷史的變幻風雲。
  • 遲子建《候鳥的勇敢》:從候鳥的生命看人的靈魂啟示和救贖
    無論是《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群山之巔》還是這本《候鳥的勇敢》,遲子建用筆不斷地撫摸著東北的風物,苦寒的氣候也給她一雙「冷眼」,如她寫鄂溫克族人被狼群分食,寫礦難死亡被冷凍起來的屍體,寫鼠疫侵蝕整個城市等慘烈又沉重的死亡,也落筆骨力錚錚,毫不手軟。她對故土始終有熱忱,她談到:「寫《群山之巔》後,我又回到了故土。
  • 有煙火的屋子才會有人來-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疑問自自己查
    我還是通過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認識這條河的。一口氣把書讀完,讀到後記,遲子建說她是回到家鄉對著山巒一口氣把這篇小說寫完的。看來作者和讀者之間還是能有心靈感應吧哈哈哈。聽我媽說,外婆是個仙婆,和白雪烏鴉裡的周于氏有點像,她年輕時,有時候她會突然不省人事躺在床上好幾天,不吃不喝,喃喃自語說著一些前世今生的事。鄉裡有不少人慕名過來拜她,把她奉為神婆,求她保佑。
  • 遲子建:在冰冷的東北書寫人性中的冷峻與熱烈
    她偶爾會看「遲子建」百度貼吧,一些粉絲的行為讓她感動:2015年,60位粉絲接力,手抄了一本20萬字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裝訂成書送給她。另一年,她過生日時,全國各地的粉絲們,手持《群山之巔》,為她拍攝祝福視頻。  遲子建的粉絲們自稱「燈迷」,這源於遲子建的乳名。1964年的元宵黃昏,遲子建在冰天雪地的北極村出生。那是漠河鄉一個不過百戶人家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