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考察臺灣高山冰川遺蹟,作為討論中國大陸東部中低山丘陵第四紀冰川有無問題的鏡鑑,選擇具體攀登線路的理由大致如次:一是保有原始與自然性的高山,屬於長程攀登或縱走的百嶽,考察途中能體驗到臺灣山嶽之美;二是具有獨特的地貌與從亞熱帶到寒帶各種氣候造就的生態系統,植被和土壤的垂直變化明顯,適合自然地理綜合踏勘;三是冰川遺蹟保留完整,具有區域對比及學術研究價值。南湖大山(3742m)作為臺灣五嶽之一的北嶽,高度上雖不及玉山(3952m)、雪山(3886m)、秀姑巒山(3845m),但在登山客與學者心目中,地位幾乎同樣崇高,甚至被稱為「登山者一生必要朝拜的帝王山嶽」。由蘭陽平原到本地區最高的南湖大山,相對高差達3500m以上,垂直分帶明顯,分布著中低海拔樟殼類及楠木類落葉闊葉林帶、亞高山針葉林帶、高山寒帶等生態系統。南湖大山不僅擁有豐富綺麗的地景,且是臺灣積雪最厚的山區,分布有確切的第四紀冰川遺蹟,無疑具備我們選定攀登線路的3個條件。
圖1 蘭陽溪扇形三角洲平原示意圖
4月25日我們一早起床,五點即收拾行囊搭車前往710林道。我們從接近海平面的羅東鎮出發,一路沿蘭陽溪河谷溯源前行。經由羅東至三星(海拔約105m)的臺7號省道7丙線,過泰雅大橋與臺7號省道甲線匯合,很快達到蘭陽扇形三角洲平原的頂點——牛門。在這裡,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像張開的雙臂,攔下由季風環流及颱風從太平洋帶來的豐沛雨水,匯流成蘭陽溪,供應著宜蘭地區居民充足的水源及穩定的自然生態。典型地帶性植被屬於亞熱帶季風常綠落葉闊葉林(圖2),廣泛分布於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盆地紅壤上,以具有大量氣根的榕樹最為壯觀,可稱為榕樹帶。平地的衝積土則以臺灣相思、桉、合歡、竹類等栽培植物為主。
圖2 蘭陽溪出山口古樹、水田、村落及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
發源於中央山脈之南湖北山(3536m)的蘭陽溪,其特色是支流短、流域小、坡降大。主流長度73.1km,流域面積978.6km2,主流平均坡降4.76%。年平均徑流量28.6億m3,平均輸沙量約8.0百萬公噸。蘭陽溪左岸多水平巖層,右岸多傾斜地層,顯系斷裂構造所致。強風豪雨帶來的巨大侵蝕作用,以及坡地的崩塌,極易引致山洪和土石流。當洪水沿陡坡支流下降,在山間缺口處注入縱谷,由於河床坡度驟緩、流速頓減,巨石粗礫停積易於形成溝口扇。蘭陽溪河漫灘多巨石,低階地和衝積扇則多被闢為農田,大面積種植高麗菜(圖3),並大宗供應大臺北地區。途中諮詢高麗菜之名由來,同行的雷鴻飛教授告知,高麗菜一般指捲心菜,口感頗佳。據說是日據時期,為鼓勵民眾食用,將其營養價值比喻為菜中的高麗參而廣為宣傳,久而久之便稱為高麗菜。
圖3 蘭陽溪階地面積廣大的高麗菜田,遠處是鋸齒狀的山稜線
我們沿7號省道甲線(中橫公路宜蘭支線)溯源而上,途經百韜橋、樓蘭、四季村,約莫6:10至南山村稍事休整。南山村是臺灣原住民泰雅族聚居地(圖4),是往來此地的遊客落腳點。如果說漢民屬於平原,噶瑪蘭族是擅水的民族,泰雅族則是山的子民。泰雅族向以勇敢剽悍著稱,曾自稱Atayal,意思是「勇敢的人」。大致在300年前,泰雅族自原住地南投山區開始向北及東擴散,約在250年前,遷徙至蘭陽平原的和平溪中遊及南澳南溪流域定居。泰雅族人目前主要集中居住在南澳鄉及大同鄉。他們長期生活於山區,與自然界相互依存,生活方式多以山田燒墾(為主)、織布(編織技藝發達)和狩獵採集為生。喜好紅色衣飾,並有紋面習俗。小米(Trakis)是主要的糧食,被泰雅人視為神聖的作物,無論在播種、間苗到收割,都有一連串的祭祀儀式。
圖4 原住民泰雅族聚居地南山村街景
從南山村經司法橋、家驤橋、星文橋、章傑橋、花圃等地繼續盤旋而上,即逐漸進入蓁莽遍布的中海拔「霧林帶」,不時就來到蘭陽溪和大甲溪的分水嶺——思源埡口。雷教授告知,作為低位河的蘭陽溪,河流向源侵蝕力非常旺盛,最終襲奪了高位河大甲溪的上遊。思源埡口(24º23′36″N,121º21′12″E)地層以板巖夾砂巖為主,海拔1948m,地形上為南湖大山支脈與桃山支脈交會之最低鞍部,行政區位於臺北市與宜蘭市的交界。西南側的大甲溪源頭,山谷低淺,河谷寬廣平緩,河流侵蝕力遠不如蘭陽溪。因被襲奪,沒有了上遊,水量大減。思源埡口是個大斷層,臺灣最重要的地質構造線——匹亞南構造線通過這裡,並將臺灣高山大致斷分為以東的中央山脈(南湖山塊是其代表)和以西的雪山與玉山山脈。由思源埡口向東北望,可見蘭陽溪呈直線形的河谷地形和切割衝積扇(圖5),被認為是梨山斷層所在地的地貌證據。
圖5 蘭陽溪谷地切割衝積扇,是山區聚落和農田的良好場所
攀登南湖大山的原先起點在思源埡口,後因林道崩坍嚴重不易行走,遂改由勝光登山口(海拔1860m)進入(圖6)。我們從中海拔的闊葉落葉林起步,上勝光山、多加屯山,過木桿鞍部,計劃的當天住宿地為海拔約2600m的雲稜山莊。
圖6 奮力攀登海拔高度2285m的勝光山
臺灣雖然山多田少,地狹人稠,可是山地的森林茂密,覆蓋率曾高達70%。雖因日治時期及其後的砍伐,林地面積縮減至55%左右,但經過人工種植等保育措施(圖7),森林植被漸趨恢復,且天然林仍佔80%以上。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樹種,多達200種以上,良材薈萃遠非大陸東南沿海各地所及。除了盛產紅檜、扁柏、樟樹、鐵杉、冷杉、雲杉、臺灣五葉松之外,樟腦和樟油產量曾居世界首位。闊葉樹中有烏心石、臺灣雲葉以及各種竹類。由任何一處平地遠眺山地,都是蒼翠的森林,這無疑是非常珍貴的自然資源。
圖7 勝光山人工林景象
臺灣山地天然植被種類複雜多樣,受緯度、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垂直氣溫變化甚大,植被垂直分布的複雜性遠較水平分布的差異為大。大致上,海拔500—1800m為常綠闊葉林和亞熱帶針葉林,下部植被是以樟樹佔優勢的樟樹帶,上部則是以楮樹為主的楮樹帶,土壤則由紅壤漸變為黃壤。1800—3000m高度上屬於暖溫帶氣候,為常綠闊葉、落葉闊葉與針葉混交林,下帶以紅檜佔優勢,上帶以扁柏為主,土壤由山地黃壤演變到山地黃棕壤和山地灰棕壤。3000—3600m為寒溫帶,是以臺灣冷杉等耐寒樹種為主的針葉林。3600—3900m為寒帶,以高山杜鵑灌叢和草甸為主。林下植物以竹類為主,其中玉山箭竹(圖8)在臺灣山區從海拔1500—3500m皆有分布,橫跨溫帶與寒帶。
圖8 多加屯山高約3m的玉山箭竹灌叢
一萬年前的冰河時期,極地的冰原逐漸擴大,海平面節節下降,中國大陸與臺灣本島的陸塊相連,裸子植物紛紛向較溫暖的中國南方和臺灣一帶平地遷移。但到間冰期時,地球溫度回暖,平地的亞熱帶氣候不再適合這些植物生存。而海平面的上升,使臺灣島與大陸之間再度被海水阻隔,它們只能往上遷移尋找適合的生境。這些冰河孑遺植物在臺灣因而順勢遷移到了海拔1000—2500m的山區。沿途所見的裸子植物,如臺灣冷杉、紅豆杉、肖楠等,被子植物如水青岡、化香樹、茄冬、山桐子等,都是冰河時期孑遺植物。其中,臺灣冷杉林的分布高度大體在海拔3000—3500m之間,由於交通不便,幾無人為的幹擾與破壞,常可出現稀有動物的足跡。冷杉樹幹筆直而高大,濃密得陽光都無法穿透,在臺灣被稱為黑森林。與冷杉相關的還有鐵杉(圖9),分布高度約在海拔2500—3000m之間。鐵杉與冷杉都是屬於松科家族的成員,兩者最大差別是樹冠的形狀不同,鐵山像支撐開的雨傘,冷杉則是上尖下闊的塔狀樹冠,形似一株聖誕樹。
圖9 樹冠呈傘狀的鐵杉林
言及臺灣的山林景觀,不得不提到玉山圓柏林。玉山圓柏是臺灣生長海拔高度最高的喬木,成片的純林分布高度至少需要海拔 3500m以上。在臺灣全島海拔3000m以上的山區都可見其蹤跡,其中又以玉山、雪山、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等高山分布密集。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地區,是生長環境最嚴苛的區域,因為風力強勁和土層淺薄,林木不易生長,故多以苔蘚、地衣及高山灌叢為主。此高度帶的玉山圓柏,大都呈現匍匐性生長的灌木叢(圖10),常和花朵碩大的玉山杜鵑雜生在一起。其生長速度非常慢,樹徑達一米以上的玉山圓柏,至少都是千年的樹齡。
圖10 南湖大山2號圈谷玉山圓柏林
在臺灣高海拔山區,還有一種特殊的高山草原景觀(見不到牛羊啃食草料的景象),分布高度大多在山脊一帶。這些地區是生態脆弱之區,由於日夜溫差大、風力強,巖層破碎、土層瘠薄,一般植物難以生存,只有適應力比較強且已矮化的玉山箭竹等能夠貼在地面上生長,不僅形成草原般的景致(圖11),也突顯出臺灣生態多樣性的一環。高山草原佔全臺灣林地面積的5%,多生長在南向山坡坡腹至稜線(脊)處,主要可分為玉山箭竹草原、高山芒草原及兩者混生草原3種。
圖11 視野開闊的審馬陣高山草原,登山道路依稀可辨
從海拔2285m的勝光山到3592m的南湖大山北峰,一路最吸引眼球的地理景觀,應屬爭奇鬥豔的各種高山杜鵑(圖12)。高山杜鵑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m,分枝繁密,伏地或挺直,分布於高山、苔原、多巖石地方或沼澤地帶。在臺灣高山,玉山杜鵑是所有杜鵑生長海拔最高的,花朵碩大,花冠呈闊鐘形,內有紅色斑點,每年5月底至6月初開花。欣賞臺灣高山花卉最好的季節是4、5、6三個月,幾乎所有花朵都集中在這三個月內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使命。漫山遍野的片片花海,將林下和高山灌叢帶裝點得五彩繽紛、美輪美奐。就所在垂直自然帶而言,臺灣高山杜鵑與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具有明顯的一致性。由此推及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遺蹟,不僅應符合地帶性規律,其蝕積地貌的具體特徵理應與西部現代冰川作用地區外圍的古冰川地貌具有可對比性。那種認為中國東部古冰川遺蹟不能與西部比擬的觀點,將會在後文我們於南湖大山所看到的冰川地貌面前,進一步得到證否。
圖12 攀登南湖大山途中所見高山杜鵑
(參考文獻從略)
🌏🌏🌏
發現自然的奧秘
發現科學的美妙
發現我們的過去
發現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