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此方只有四味藥,卻是張仲景「治病求本」的典型方劑

2020-12-21 太陽說易

茯苓甘草湯,出自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用於治療傷寒汗出而不渴,或厥而心下悸的方劑,在《傷寒論》中關於此方證的表述有兩條《傷寒論》第73條說:「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傷寒論》第356條說:「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其方藥組成為茯苓二兩,灸甘草一兩,生薑三兩(切) 桂枝二兩(去皮)。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本方劑的功效為解表化飲。

《傷寒論》第73條主要講五苓散適應症和茯苓甘草湯證的鑑別。「傷寒,汗出而渴者」,傷寒,可以是廣義的傷寒,也可以是太陽傷寒。太陽傷寒本來是無汗的,但由於種種原因,比如吃發汗藥,反正患者是出汗了,就不再是麻黃湯的適應症了,就變成桂枝湯證,「口渴」,裡熱傷津可以口渴,膀胱氣化不利也可以口渴,但裡熱傷津的口渴,必有熱象,如舌乾苔黃等。若舌質水滑,舌質胖大就是裡有水飲,口渴就是因為氣化不利造成的。當然五苓散證有「小便不利」的表述,故是由於膀胱氣化不利所引起的。五苓散證是膀胱的陽氣不足,也可以是膀胱經絡有實邪阻滯,從而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茯苓甘草湯證屬於陽虛水停,即中焦陽氣不足,廢水不能正常代謝外出,積在體內,一般沒有小便不利的症狀,由於陽氣不足,故不渴。其針對的是胃脘虛寒,水停心下,所以重點是溫胃,故生薑用量較大,而茯苓桂枝的用量相對則較少。

同理《傷寒論》第356條的傷寒也可指太陽傷寒,厥是四肢厥冷,心下悸就是有水的證候,寒水凌於心下,胸陽被遏,不能達於四末,故四肢厥冷,人飲水多,水停心下,浸凌於心,心神被水氣所鬱遏,若鬱遏輕微,則短氣,嚴重者則心下悸。厥而心下悸,肯定是裡有水,所以,條文中說「宜先治水」,用什麼藥呢?用茯苓甘草湯,以桂枝甘草為基礎,《傷寒論》說:「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桂枝可以治療氣上衝,因為有水,所以加茯苓,因為是胃虛寒,故加生薑以溫胃,當然也許還有嘔逆的現象。「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指出了治病不能被症狀表現所迷惑,而治其厥冷,從而導致水氣內盛而逆亂,水漬入胃,下注於腸必定會導致下利。此治療方法體現了張仲景治病求本的原則,治病要分先後,不能局限於病證表現,而要針對病變證機。用茯苓甘草湯,可利水通陽,既能治本又可治標,並且不會出現不必要的變證。

此方即桂枝湯去芍藥大棗而加茯苓,以防水漬入胃而引發其它的變證。水停心下,無所不入,侵於肺則咳,傳於胃為嘔,溢於皮膚為腫,漬於腸間則為下利。因為水停於心下而導致心下悸,茯苓淡能滲水,甘能寧心助陽,故以茯苓為治水的主藥,甘草載桂枝入心以固心陽,辛能散飲,溫能發汗解肌,故用生薑,桂枝益土而制水。生薑佐茯苓溫中而散寒,水停於心下,得桂枝,生薑的辛溫而解,而茯苓乃得利水的功效。故《傷寒附翼》說:「肺為水母,肺氣不化,則水氣不行。茯苓為化氣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薑,則從辛入肺,使水氣通於肺,以行營衛陰陽,則外走肌表而為汗矣;佐甘草以緩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傷寒心悸無汗而不渴者,津液未虧,故也用此方大發其汗。用姜、桂與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藥、大棗,是大發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協辛發汗,且恐水漬入胃也」。

總之,此方為溫中化飲,通陽利水之劑。治療外感寒邪,心陽被傷,水邪不化,留於心下,水氣乘心,導致厥而心悸,小便不利,或汗出口不渴。在臨床上主要可以治療胃及心臟方面的疾病,如噁心、嘔吐,心律失常、頭暈目眩等等。現代醫學認為,此方治療胃炎和冠心病都有非常好的療效,而且對於奔豚症的效果也很明顯。

相關焦點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只有四味藥的方劑,卻是胸膈脹悶,不欲飲食的特效藥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方劑,既簡單又實用,特別是適合現代人應用的方劑。他就是四磨湯,此方出自宋代嚴用和的《劑生方》,為理氣劑,具有行氣降逆,寬胸散結之功效。主治肝氣鬱結證。症見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脈弦等。當今社會,世人的精神壓力大,容易情緒失調,同時也嗜好甘甜油膩等肥美的食物,常導致肝胃不和,腸胃結滯等,四磨湯就是治療此證的有效良方。
  • 「心陽不足,津液虧虛」所致的各種病證,張仲景的一方首當其衝
    張仲景稱之為壞病。為什麼用逆字?一是說逆治,二是說正常為脈浮,津液是從下往上走的。用火攻之後,身體上部火熱津傷血動,下部津盛身重不仁,與正相逆,與常相逆。《傷寒論》中的一個方劑,桂枝甘草加龍骨牡蠣湯,其條文是這樣說的:「火逆下之,因燒針煩燥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 此方劑只有三味藥,卻是「除溼瀉熱」的祖方
    茵陳蒿湯,是主治溼熱發黃一張非常有效的方劑。既能發汗使溼熱從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溼熱從小便而去,歷代醫家都把此方作為治療黃疸的要藥。其方出自《傷寒論》,此方是由三味藥組成,分別為茵陳蒿六兩,梔子(孽)十四枚,大黃(去皮)二兩。
  • 1800多年前的一個經典名方,四味藥的配伍竟如此與眾不同!
    根據水飲停聚的部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四類,飲停腸胃為「痰飲」,水聚於脅下稱「懸飲」,飲停胸肺為「支飲」,水溢於四肢的叫「溢飲」。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一個攻逐水飲的方劑——十棗湯,這是《傷寒論》中記載的一個傳世名方。
  • 此方劑來自於《傷寒論》,是李東垣的進一步發揮
    此方原治外感寒邪,內虛蘊熱而吐血。書中介紹東垣嘗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欬而吐血,東垣謂此人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裡之虛熱,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此湯一服而愈。
  • 《傷寒論》、《金匱要略》、辨證論治,一代醫聖張仲景
    可見,張仲景對祖國醫學最大貢獻,是他所著的醫學著《傷寒淪》。張仲景發明辯證論治原則是祖國醫學發展到東漢時期的必然趨勢,是醫經學和經方學相互結合的必然結果,從醫經學派這一方面來說,雖然《黃帝肉經》已基本上奠定了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但許多地方還缺乏更充實的實踐經驗,特別是藥物方劑的運用方面更少,因此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之間,很難緊密聯繫,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很難發揮出來.如《黃帝內經)雖然認識到各種疾病的基本病變是虛實寒熱,並提出按「補虛瀉實,清熱溫寒
  • 醫聖張仲景的一個奇效良方:僅僅四味藥,專治風溼所致的渾身疼痛
    在中醫發展的幾千年中,方劑可以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中醫如果沒有方劑,那將失去三分之一的靈魂。然而,在目前最古老的方劑學原始,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源自《黃帝內經》,另一種則是源自《五十二病方》。但是真正讓方劑廣泛的傳承是從東漢時期的張仲景開始的。
  • 中醫藥是否能用於急救,《傷寒論》中這幾個方劑是最好的解釋
    筆者總結了《傷寒論》中的急救方劑,流傳了千年的古代先賢們的智慧的結晶,無不說明了中醫藥也能在急救方面貢獻力量。古代醫家的急救思想有別於現代,在那個遙遠的年代,缺乏各種檢查手段,沒有血常規、沒有心電圖、沒有CT,人們只能習慣用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去認識疾病,結合陰陽觀、辯證觀,取象比類,來實現急救目的。
  • 大承氣湯全方只有四味藥,卻有兩組君臣藥,治療這種便秘效果不錯
    一旦需要用大承氣湯才能治療的便秘,那麼一定會滿足四個條件,即「痞、滿、燥、實」。「痞」就是患者自己感覺前胸部和胃脘部常常有悶塞壓重感,有時還會覺得喘不過氣來。「滿」就是指患者脘腹部脹滿,按下去時按的人會覺得患者的腹部有抵抗感。「燥」指的是腸中有燥屎,乾結不下,表現為腹部脹滿,但又無法進行排便。「實」指的是患者腹痛,而且拒按,大便不通,或者有清水排出,但腹痛依舊,且沒有減緩的傾向。
  • 一種非常奇怪的病,看張仲景是怎麼治療的
    在《金匱要略》中張仲景命名的腎著病,也許大家不太了解,什麼是腎著病呢?腎著病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病症,主要症狀是患者上半身一切正常,如常人,飲食正常,小便基本也正常。下半身根據病情的不同,有的人腹大如鼓,有的人也不太明顯,只有輕微的浮腫,但都會感覺到身體困重,尤其是腰腹沉重,好像吊著沉重的東西,腰部以下感覺寒冷。正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所描述的:「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金匱要略》說:「身勞汗出,衣裡冷溼,久久得之」。
  • 張仲景用意最深的「土方法」,3味草藥,釋放體內陽氣
    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字仲景,東漢末年我國著名醫學家,其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至今仍被後人所借鑑和學習,尤其是《傷寒論》更是被譽為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原則,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受到歷代醫家、國內、外醫學界的推崇,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 「地黃」滋陰補血,可分為3種,《傷寒論》也有用到它的方劑
    「地黃」滋陰補血,可分為3種,《傷寒論》也有用到它的方劑。相信,每一個喜歡中醫的人都知道《傷寒論》這本書。這是我國古時候漢代醫家張仲景所著的一本中醫名著,時至今日已經成為一部曠世經典,而張仲景也被後世醫家尊為「醫聖」。
  • 方劑選萃: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養心寧心法)      漢張仲景《傷寒論》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 《傷寒論》裡的兩大名方,麻黃湯和桂枝湯,感冒時注意這幾點區別
    張仲景在《傷寒論》裡,根據病證深淺的不同,共計設立了112個方劑。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麻黃湯」和「桂枝湯」兩個了,其中的「桂枝湯」還有「萬方之祖」的美譽。而俗話又說「春忌麻黃夏忌桂」,更讓初學者對這兩個方劑望而卻步,以為春天就不可以使用麻黃湯,夏天就不可以使用桂枝湯。這自然是認識上的錯誤,但也更說明,有必要對這兩個方劑,從各方面做一個詳細的甄別。下面我們就來列舉一下它們各自的特點和使用注意,以幫助新手理解。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對這味中藥是這樣評價的:「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風邪在經,太陽經氣不利,用此方治療,有立杆見影的效果
    桂枝加葛根湯出自於《傷寒論》。可以解肌發表,升津舒經,主治風寒客於太陽經輸,營衛不和之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的患者。本方是對太陽中風的特殊情況而設的方劑。因為是太陽中風,所以用桂枝湯作底方,因為本證項背強痛厲害,所以加了一味葛根,來柔筋止痛。
  • 《傷寒論》名方麻黃升麻湯方解,治療咽喉癌、食道癌、肝癌、肺癌
    麻黃升麻湯是《傷寒論》裡的一個處方,這個處方是《傷寒論》裡藥味最多的方子,其中包含麻黃、升麻、當過、知母、黃芩、玉竹、石膏、白朮、乾薑、白芍、桂枝、茯苓、甘草、天冬。共14味藥,由於平臺關係,具體的用量大家去翻《傷寒論》。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