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惠城區水口街道萬盧村村民李偉庭還在外奔波打工謀生計;回鄉後,在家門口,他常與稻田為伴,笑看魚兒暢遊稻田。今年豐收季,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裡,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和水中暢遊的肥美魚兒,構成了「稻魚共生」的美麗畫面,李偉庭成為綠色創新發展帶動下受益的上萬農戶之一。
一片田接通小康之路,一粒米撬動產業創新。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專注大米種植,由其牽頭打造的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已完成省級驗收,並納入國家產業園管理體系,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樹立了標杆。此外,依託稻米產業和農旅文化,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已打造成為綜合型示範性農業基地,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通過「農業+」模式進一步增加了農業產業附加值,助農增收,成為惠城區鄉村振興、企業綠色創新發展的一個亮點。
到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參觀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
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全鏈條創新驅動產業發展
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費時費力,尤其是今年3月春耕播種時節,受疫情影響,海納在全國的萬畝良田播種一度面臨人工短缺問題。
危機倒逼企業創新。在惠城區絲苗米產業園的萬盧基地,整齊劃一的田地裡,無人機搭載稻種,開機、起飛、播撒,不到兩分鐘,1畝多稻田的播種工作就完成了。
「這是海納首次嘗試無人機播種。」廣東海納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耀智介紹,今年海納在廣東省內擴種水稻面積5萬畝,主要以無人機直播種植。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就是不進行育秧、移栽,直接將種子播於稻田的一種栽培方式,效率大大提升。
在水稻測產驗收會上,經專家檢查,機械插秧、精量穴直播和無人機直播3種種植方式的水稻田間長勢均衡;其中,無人機直播折幹谷畝產數量最高,達433.4公斤。
而在栽培技術上,海納改變傳統「稻鴨+稻魚」共生共作模式,創新「稻—魚—花/果」三位一體化稻田立體特色種養模式。今年,「稻花魚」全部捕撈收穫,魚畝產70餘公斤,在全年兩造種養下,「稻花魚」畝增收7000多元,種植效益顯著,打破了稻田產值天花板,畝均收益突破萬元,合作農戶的種糧積極性高漲。
米中自有「黃金」來。海納不僅實現糧食高產穩產優產,還充分利用每一粒稻穀,在未利用、被丟棄的30%上下功夫,開發稻穀副產品,提高大米附加值。
產出稻穀殼餐具、米糠製成餅乾……海納投入近千萬元建設全國首個米糠食品化生產線。「近期,公司正在加緊完善米糠整體食品化利用生產線配套設施,預計明年上半年投產。」蔣耀智說。
在銷售環節,為確保消費者吃到口感最佳的大米,海納正在社區和超市推廣5G智能碾米終端機。這款終端機外形酷似ATM機,掃碼付費後,機器裡的稻穀現碾成米,而且保持15℃的溫度和15%的水分。目前,海納在惠州鋪設了27臺5G智能碾米終端機,計劃到明年初在全省鋪設1000臺。
建立村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在海納,不少回鄉工作的「新農人」身體力行為鄉村振興點讚。
李偉庭曾是村裡的養魚能手,但因「單打獨鬥」,魚賣不到好價錢,無奈之下外出務工。進廠上班雖然每月有幾千元工資,但遠在仲愷區,無法照顧家中70歲的老父親和兩個孩子。
去年4月,看到家門口建起了生態園,他當即決定加入海納,憑藉一技之長負責管理生態園的魚塘,同時將家裡的地流轉給生態園。「把土地租給公司,每年就有幾千元收入,收成好的話還有分紅;再加上每個月6000元工資,日子就過得更有保障了。」李偉庭表示,在家門口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記者了解到,為促進農民增收,海納實施「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服務模式,通過以土地入股分紅、訂單收購、綜合服務等多種方式與農戶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提高水田產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水口街道萬盧村作為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萬盧基地的所在地,率先啟動了村企結對幫扶模式,優先安排萬盧村村民到企業上班。如今,不少萬盧村村民陸續回鄉就業。」蔣耀智說,公司還把這一模式複製推廣到水口街道下源村、洛塘村,橫瀝鎮潭頭村、馬坌村等地。據統計,目前,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帶動農戶27908戶,帶動農戶戶均增收4765元。
走好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促進鄉村振興
萬盧村地處東江南岸,距離惠州市中心約20公裡。近年來,隨著廣東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萬盧基地的開業運營,萬盧村這個曾經以種養為主的村莊,如今稻田連片、蔬果飄香,成為城裡人郊遊的好去處。
今年「十一」黃金周,海納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在海納現代農業生態園舉辦,美食節、帳篷節、電音音樂節、漢服表演、越野比賽等系列活動讓市民遊客玩樂「不停歇」。「我感覺這些年村裡的農田管理規範了很多,村容村貌大變樣,人氣也旺了。」經常回村感受「鄉愁」的鄉賢李小藝說,鄉村美麗起來了,遊客也漸漸多了起來,曾經偏僻的萬盧村漸漸興旺起來。
「『農業+』模式大有可為,『沉睡』的田野資源要被『喚醒』。我們通過稻米全產業鏈條的創新發展模式,以多領域技術融合促進農業創新發展,深入挖掘『農業+文化+研學+休閒』的稻田農旅結合新產品新服務。」蔣耀智告訴記者,海納真正走出了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優質稻米全產業鏈之路。其中,海納重點探索以研學旅行為主業的稻田農旅融合發展模式,將稻田變公園,將公園變課堂,打造農業產業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中小學生認知水稻、感恩農業提供優質平臺。當前,海納已經被評定為「廣東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惠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惠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等。
「接下來,海納農業將重點打造以『生態海納,智慧產業』為主題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蔣耀智說,建立「品牌+標準+智慧」的經營體制,將綠色發展踐行到底,優化優質稻米全產業鏈,以更好地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周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