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麗江!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記者圈

文|原載於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原題《什麼是麗江?》

麗江

一座充滿爭議的旅遊城市

20多年前

它籍籍無名、鮮為人知

20多年後

僅2018年一年

就有4600多萬人次的遊客紛至沓來

這是中國旅遊井噴的20年

一座八百年的古城

被貼上「療傷」「發呆」

甚至「豔遇」的標籤

沒有多少人真正深入了解

它的內涵

(麗江位置示意,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事實上

麗江是一座我們無法繞開的

有著深厚自然與文化價值的城市

它的玉龍雪山

海拔不過5596米

無法與青藏高原動輒七八千米的雪峰

相提並論

但是「親民」的特性

卻讓它成為許多人親眼目睹的

第一座雪山、第一條冰川

(古城中遙望玉龍雪山,攝影師@韓嘉)

它境內的金沙江

激流咆哮、滾滾而下

生活在東部的人們

看慣了開闊、平緩的江面

在這裡才真正見識到了

母親河的野性

(金沙江虎跳峽,攝影師@杜鵬飛)

它的大研古城

既無規矩的道路

又無森嚴的城牆

完全不同於中原古城的條條框框

設計精妙、風景宜人

是中國罕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

少數民族古城

(麗江古城獅子山,遠處為文筆峰,攝影師@劉珠明)

如果我們更深入地了解

就會發現

真正的麗江

是多種力量碰撞的前線

納西、藏、漢等多個民族

用八百年的滄桑歲月

將這種碰撞消解、再造

創造了這個融合之城

真正的麗江

還是一面鏡子

當我們在浮華中凝視它

它也在凝視我們的浮華

01

大地對撞

數千萬年前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猛烈碰撞

青藏高原劇烈抬升

並向東西兩端釋放壓力

在東端

它遭到華南板塊的頑強抵抗

麗江便位於

板塊碰撞短兵相接之處

一條斷裂帶斜貫境內

將麗江一分兩半

這便是「大地的碰撞」

(麗江及周邊構造斷裂帶示意,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在地貌上

它橫跨兩大高原

包括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其東南部相對較低

最高海拔約3000米

屬於雲貴高原的一部分

西北部則驟然增高

最高海拔超過4000米、5000米的

老君山、玉龍山、綿綿山

三列山脈從西到東依次聳立

逐漸過渡到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麗江地形,三列山脈均屬於廣義橫斷山脈的一部分,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其中

老君山脈

最高峰海拔4420米

為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的

八大片區之一

山脈尤以丹霞地貌著稱

丹霞峰叢、谷、柱、懸臂、龜裂紋

幾乎隨處可見

(請橫屏觀看,老君山黎明丹霞,攝影師@大闖karma)

海拔更高的綿綿山脈

最高峰4510米

著名的格姆女神山

亦為該山脈的一部分

(綿綿山脈格姆女神山,位於瀘沽湖邊,攝影師@陳立穩)

最高的玉龍山脈

1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

從南到北一字排開

(請橫屏觀看,玉龍雪山和建設中的香麗高速,攝影師@姜軻)

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

高出山下的平壩約3000米

(玉龍雪山下的白沙古鎮玉湖村,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洛克曾於20世紀上半葉長期在此駐紮,他對麗江的描繪,被認為是尋找「香格裡拉」的熱潮來源之一,攝影師@和照)

高大的山體上

積雪不斷堆積

曾發育出規模龐大的古冰川

其東南部一條古冰川末端冰磧物

至今留存

從高空俯瞰

如同一隻體態輕盈的香鼬

(請橫屏觀看,玉龍雪山古冰川遺蹟,第一張為衛星圖,圖片源自@谷歌地球,第二張為實地拍攝,攝影師@姜軻)

如今的玉龍雪山

在海拔4500米以上

仍留存10餘條現代冰川

正是冰川的存在

才讓玉龍山變成了人們口中的

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的冰川,攝影師@施揚)

它地處北緯27°

是亞洲最靠南的雪山

同緯度的中國南方

四季鬱鬱蔥蔥

反差顯著

(玉龍雪山的緯度,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地處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之間的特性

又讓玉龍雪山

成為人類最易接近的雪山之一

人們站在雲貴高原

便可以近距離仰望

(麗江的計程車與玉龍雪山,攝影師@嘉楠)

與此同時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

三條大江從青藏高原並行南下

金沙江卻在麗江受到山地的阻擋

第二種碰撞

江與山的碰撞開始了

(航拍麗江金沙江與玉龍雪山,左上方更遠處雪山為梅裡,攝影師@韓陽)

02

江山碰撞

碰撞中

金沙江連續三次拐彎

最終大江東去

成為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三江併流與金沙江中段大拐彎,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在麗江石鼓鎮

受南部山地的阻擋

金沙江由南向北急轉150度

形成V形大轉彎

人稱

「萬裡長江第一灣」

(長江第一灣,1936年長徵中的紅二紅六軍團曾選擇在此渡江北上,攝影師@崔永江)

北流的金沙江隨即又在

玉龍雪山及其對面哈巴雪山間

不斷侵蝕

最終切出全長20km

江面寬30-60米

最窄處僅20米的

虎跳峽

(請橫屏觀看,左為玉龍雪山,中間為虎跳峽,右邊為哈巴雪山,攝影師@姜軻)

峽谷中

陡峭岸壁上的巖石不斷崩塌掉落

再加上被冰川搬運的巨石

本已狹窄的河道

擠滿了大大小小的礫石

(虎跳峽,攝影師@朱小馬)

狹窄的江面、陡峻的兩岸、擁擠的巨石

重重阻擋讓洶湧的江水

怒吼著奪路而下

濤聲震天

(虎跳峽,攝影師@崔永江)

當江水湧出虎跳峽

在玉龍山脈的最北端再次受到山地阻擋

金沙江又調頭南下

將整個玉龍山脈包裹在懷抱中

這便是玉龍灣

(金沙江玉龍灣,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從玉龍灣南流200km

至麗江永勝縣

金沙江又由西向東

呈直角大轉折

這便是永勝灣

(金沙江永勝灣北部的一段拐彎,攝影師@張德選)

三次大拐彎讓金沙江

在麗江境內變成了一條飄帶

以615千米的長度貫穿麗江一區四縣

佔到了長江總長的近1/10

(麗江境內飄帶狀的金沙江,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地碰撞、江山碰撞

奠定了麗江的基本環境

自然環境上的碰撞

又造成了第三種碰撞

族群文化的碰撞

它將為古城的崛起

創造機遇

03

文化碰撞

唐宋時期

中原王朝雄踞東方

吐蕃王朝崛起於青藏高原

其後又分裂為吐蕃諸部

南詔與大理國

則接連興起於蒼山洱海之間

多方勢力在麗江交錯碰撞

(唐代西南形勢,南詔之後大理國興起,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元明清時期國家統一

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

依然有著相對分異的經濟、文化分區

麗江西北側的青藏高原

以藏族為主

東南側的雲貴高原

則以漢族、白族等民族為主

(迪慶藏傳佛教寺廟噶丹·松贊林寺,攝影師@戚偉民)

然而

另一個少數民族的出現

不但適應了江山碰撞的自然環境

還將在族群與文化的碰撞中頗有建樹

他們將憑藉智慧聯合多個民族

在碰撞中

創造出了一座融匯、溝通各方的

「融合之城」

這個少數民族便是

納西族

納西族的祖先

原本是生活在甘肅青海一帶的遊牧民族

他們經四川南下進入麗江

與當地土著融合形成納西族

但他們整體實力弱小

至今人口不過30餘萬

(納西族婚嫁,攝影師@和照)

宋末元初

忽必烈南下徵伐大理國

納西族首領納土歸降

元末明初

納西族首領又歸附明朝

兩次順應王朝更迭大勢

使得納西族獲得了中央王朝的信任與支持

其首領被明朝皇帝賜姓「木」

世襲麗江土知府

不但鞏固了在麗江的統治

還將勢力範圍擴張至四川西部

統轄理塘、稻城、康定等地

(木府末代土司木鐘畫像,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韶山毛氏的先祖毛太華,也曾於元末明初客居麗江永勝,成為邊屯守將)

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

木氏土司積極吸收漢藏文化

在木氏族人中推行漢文化教育

推動藏傳佛教在麗江的傳播

包括邀請活佛講經、興建寺院

以及刻印「麗江版」《大藏經》等

從而在文化上

成為漢地與藏區的溝通者

(麗江的藏傳佛教寺院指雲寺,攝影師@劉珠明)

更重要的是

在經濟上通過茶馬古道

成為青藏高原與雲南及內地的貿易中轉站

馬匹、羊毛、皮革、藥材

從青藏高原運往麗江

茶葉、鐵器、銅器、糖、糧食

則經麗江運往青藏高原

其中尤以雲南盛產的茶葉

最為大宗

(雲南茶馬古道線路圖,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大量的商人、馬幫匯聚

促使以貿易為主的集鎮

沿著茶馬古道陸續崛起

例如束河古鎮

(束河古鎮,攝影師@文軍)

最大的市鎮

便是今天麗江古城的核心區

大研古鎮

它始建於宋末元初

距今已有800餘年

(請橫屏觀看,大研古鎮,攝影師@劉珠明)

它以相當於「貿易廣場」的四方街

為中心

(大研古鎮四方街,攝影師@阿杜)

街巷向四周散射

交流八方貨物

(大研古城街巷示意,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周邊山上盛產的五花條石圖案雅致

用以鋪飾街道

歷經歲月磨礪

而愈顯韻味

(大研古城街巷,攝影師@劉劍偉)

從城北黑龍潭

流出的泉水

(黑龍潭,攝影師@劉珠明)

被分為三股支流

三股支流再分成更小的分支

形成一個網狀水系

(大研古城水系,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水流穿街過巷

365座石橋木橋

跨水連街

每平方千米高達95座

密度居全國之冠

(大研古城的橋,攝影師@劉珠明)

河、街相伴

一路叮咚

既保證了各處居民用水

也美化了城鎮環境

(大研古城傍河的街道,攝影師@劉劍偉)

古城的民居依街而建

吸收中原建築的樣式

格局採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或前後院、一進兩院

庭院整潔、輕幽寧靜

(大研古城的民居,攝影師@曹維兵)

木氏土司則背靠山丘

建造規模宏大的中原宮廷式建築群

木府

明代遊歷至此的徐霞客描繪到

"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木府,攝影師@劉珠明)

通達的路網、精巧的水系

鱗次櫛比的民居、規模宏大的木府

如果麗江古城僅止於此

那麼它就無法在眾多古城中脫穎而出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

創造了三大奇蹟

04

古城奇蹟

首先

大地碰撞、江山碰撞

為古城提供了一個獨特的

三層景觀結構

外圍是飄帶般纏繞的金沙江

中間是高聳的玉龍雪山

內側是平坦的麗江盆地

古城就建在其中

其大環境之出眾

在中國現存古城中可謂獨一無二

(麗江三層景觀結構示意,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眾多的山體使得麗江

有足夠的匯水面積

形成大量湖泊、溼地

包括九十九龍潭、拉市海、文筆海

以及世界三大天然螺旋藻產地之一的程海

和透明度高達11米

水質極佳的瀘沽湖等

(擁有Ⅰ類水質的瀘沽湖,攝影師@XSFAN STUDIO)

河湖邊

群鳥飛集

(拉市海與鳥群,攝影師@朱金華)

山地間

高山草甸與森林

生機盎然

(麗江擁有植物種類1.3萬種,中國科學院在麗江建有高山植物園;下圖為玉龍雪山雲杉坪,攝影師@和照)

盆地內

北方寒潮難以侵入

氣候溫暖宜人

(麗江福國寺,麗江全年的空氣品質優良率達100%,中國科學院在麗江建有天文觀測站,當地人稱之為高美古天文臺,攝影師@姜軻)

古城中

隨處可以仰望玉龍

雪山就在城中

(請橫屏觀看,現代麗江甚至可以讓動車組與玉龍雪山同框,攝影師@饒穎)

三層景觀結構

也讓古城的安全性大增

木氏土司只要把守數個關隘

便可以高枕無憂

再加土司府與中央政治平衡等原因

麗江古城最終成為

中國城池中少見的

沒有城牆的古城

(古城宏觀,清代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後所建的流官城有城牆,但未能保存下來,圖片源自@谷歌地球)

其次

大環境之外

則是小環境的宜居

麗江古城不受中原建城模式的影響

城內無規矩道路

建築也是因地制宜、不求工整

卻大大增強了城市的人情味

(古城曲折的小巷,攝影師@許瑋泓)

獨特的水系設計

小橋流水、綠柳傍河

許多居民甚至可以引水入宅

家家活水入門來

(麗江古城的水,攝影師@劉珠明)

麗江花木品種眾多

野生花卉約870餘種

佔雲南觀賞植物種數的1/3

居民更是熱衷綠化、多植花草

山玉蘭、滇藏木蘭、雲南櫻花

海棠花、香水月季、木蓮花、滇楸

百花爭豔

(綠化,攝影師@劉珠明)

第三

麗江還創造了

民族與文化融合上的奇蹟

其世居民族以納西族為代表

藏族、白族、彝族

漢族、普米族、傈僳族

也都在此和諧共存

(麗江傈僳族,攝影師@和照)

漢傳佛教、藏傳佛教

道教、伊斯蘭教

以及納西族獨創的東巴教

都在麗江擁有各自的信眾

(麗江玉水寨納西族祭祀儀式,東巴意為智者,攝影師@和照)

麗江的居民既過著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

與漢族相同的節日

也有著火把節等與彝族、白族相同的節日

(麗江摩梭人「轉山節」,一幅高16米的巨幅唐卡亮相現場,圖片源自@VCG)

而納西族正是各族群中的橋梁

納西族的壁畫

糅合漢、藏、納西繪畫藝術

展現禪宗、密宗以及道教等多種宗教

(白沙古鎮的白沙壁畫《如來釋經圖》,有明顯的藏族繪畫風格,攝影師@姜軻)

納西古樂

有著明顯的中原古音

(納西古樂樂器,攝影師@和照)

與此同時

納西族也創造和保留了

大量自身的文化特質

例如至今仍在使用的圖畫象形文字

東巴文

(請橫屏觀看,白沙古鎮東巴文字牆,東巴古籍文獻為世界記憶遺產,攝影師@郭霏)

生動的東巴舞蹈

(東巴神舞,攝影師@李建坤)

以及麗江粑粑、雞豆涼粉等

麗江飲食文化

(雞豆涼粉,攝影師@劉珠明)

一些特殊族群文化

也在麗江得以保留

例如備受關注的摩梭人

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中

則被認為是納西族先民遷徙過程中

停留在瀘沽湖畔的一支

瀘沽湖地區特殊的農牧手工商貿等

多樣化的生產方式

讓婦女的社會地位突顯

再加上婚嫁的經濟成本、土司稅收

以及男女人口不平衡等多種原因

最終促成摩梭人選擇了「母系大家庭」

「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模式

(雲南境內的摩梭人在民族識別中定為納西族;下圖為麗江摩梭人甲蹉舞,攝影師@和照)

三層景觀結構

宜人的居住環境

融合的多民族文化

這便是麗江在碰撞地帶

創造的奇蹟

05

重新定義

800年風霜

800年雨雪

800年煙霾

中國有無數古城消失歷史之中

麗江古城

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

1997年

麗江古城成功列入世界遺產

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

首個世界遺產

(麗江世界遺產標誌,攝影師@劉珠明)

此後的麗江

很快成為大眾媒體中炙手可熱的焦點

與麗江有關的電視劇

旅遊雜誌與書籍

層出不窮

在大眾媒體中

麗江是「一米陽光」

麗江是「柔軟的時光」

麗江是一場「可以期待的邂逅」

旅遊人次也是連年攀升

勢不可擋

(歷年麗江旅遊人次,製圖@鄭伯容&陳思琦/星球研究所)

麗江成了一面

反映中國旅遊變遷的鏡子

人們在麗江看到的不是800年的古城

而是社會的浮華

今天

中國旅遊者對自然與文化

更深層次的認知

已經變得愈發強烈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麗江

重新定義

這個傳承了80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

把古城的自然與文化內核

建在每個人的心裡

找回人們夢想中的精神家園

(黑龍潭得月樓與玉龍雪山,攝影師@宮小劍)

【參考文獻】

1. 楊世瑜,《麗江地景》,冶金工業出版社,2018

2. 和仕勇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志》,雲南民族出版社,2011

3. 王魯民等,《建構麗江》,三聯書店,2013

4. 朱良文等,《麗江古城環境風貌保護整治手冊》,雲南科技出版社,2009

5. 朱良文,《麗江古城與納西族民居》,雲南科技出版社,2005

6. 郭大烈等,《納西族史》,雲南大學出版社,2014

7. 餘嘉華等,《木氏土司與麗江》,雲南人民出版社,2014

8. 木仕華,《中國納西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

版權資訊

本文原載於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撰稿:北河三;圖片:餘寬、謝禹涵;地圖:陳思琦;設計:鄭伯容;審校:風子,財經記者圈經授權發布,特此感謝!

相關焦點

  • 這才是麗江最好玩的景區,不是玉龍雪山,更不是麗江古城
    這才是麗江最有趣的景點,不是玉龍雪山,也不是麗江古城。前後一共去了七八次麗江,我基本上去過所有的觀光景點,當然最多的是麗江古城和白砂古鎮,今天介紹麗江,是最有趣的景點,以表演為主,被稱為麗江千古情觀光景點。
  • 麗江「最古老」小鎮,民風淳樸底蘊深厚,遊客:這才是嚮往的麗江
    提起麗江,可能你最先想到的大研古城,的確,這裡匯集多彩的民族習俗和熱鬧的娛樂活動,納西古樂、東巴儀式、佔卜文化、古鎮酒吧等,是一座具有較高綜合價值和整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是麗江旅遊的一張亮眼名片,更是遊客趨之若鶩的熱門旅遊目的地。
  • 「麗江熱線」這才是旅途中最美的風景
    國慶節恰逢中秋佳節「雙節」同慶一連8天的長假來臨風景怡人的麗江自然成了不少遊客朋友的不二之選雖然麗江的美景數不勝數但文明才是旅途中最美的風景景區還增加了清潔人員和保潔頻次,此外,麗江古城景區依託志願服務驛站這一文明宣傳陣地,發動景區工作人員以多樣形式向遊客宣傳文明旅遊知識、勸阻不文明旅遊行為等,文明旅遊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 古城夜色撩人,這才是麗江夜晚的模樣!
    在麗江,如果有人問你,疫情不好帶來的疲憊感該如何消除?那麼,麗江古城重新升騰起來的喧囂和璀璨就是最好的答案!天色漸黑,夜色也越來越濃。褪去了陽光下那些糟心事帶來的沉重,麗江古城的夜晚也變得五光十色,透出些旖旎的風情來。從晨曦到日暮,麗江古城呈現出的姿態截然不同。傍晚,站在大研花巷最高處,便可將古城的夜色盡收眼底。夜色下的大研花巷似乎比白天更加有味道,整個花巷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十分的古色古香。
  • 誰才是麗江的「巨星」?
    看看誰才是你心中的C位?藝術源自生活,《麗水金沙》內容均擇取麗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展現麗江獨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來到麗江,不可不看。從最高階處傳出那空靈般的歌聲,這歌聲,穿越雪山,穿越舞臺,直抵人的心靈深處。
  • 這不是馬爾地夫,這是麗江
    麗江,一個去了就會愛上的地方,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如果只是風景,古城還有平遙雪山還有梅裡;湖泊還有青海湖這些,都不僅僅是麗江才有的,可以一天感受四季麗江,可以看遍山川、湖泊、紅塵和歷史麗江,這座高原姑蘇,和千千萬萬個城市一樣麗江,這座聞名於世的旅遊小城承載著五湖四海之客
  • 燈紅酒綠的大研古城一牆之隔,是如此一番景象,這才是真正的麗江
    在麗江古城信步遊覽,不知不覺從一條小巷走到農貿市場,仿佛一下子將我由神遊仙境回到現實中,原來這就是麗江古城有名的忠義市場啊!忠義市場是麗江古城內現存唯一的一個農貿市場,是古城人生活的核心,生鮮、蔬菜、農雜、日用等等一應俱全,這正是古城納西人鮮活的生活!
  • 去麗江旅遊要多少錢去麗江怎麼玩才省錢
    大家都知道國慶節快到了,很對人都想去麗江旅遊,但是去麗江旅遊要多少錢呢?麗江旅遊一直是國內熱點,去麗江旅遊也成為了一件時尚的事情,但是很多人都比較關心費用的問題,那麼到底去麗江旅遊要多少錢呢?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 納西遺風的白沙古鎮,麗江最低調古鎮,遊客:這才是嚮往的麗江
    在玉龍雪山之下,距離麗江城北約16公裡的地方,有一座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古樸的小鎮-白沙古鎮。這裡是「麗江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納西族人民在麗江最初的聚居地。作為古時麗江最大家族「木氏家族」的發祥地,在宋元時期小鎮就十分的繁華,是麗江商貿、政治、文化的中心。
  • 去一趟豔遇之都麗江,才知道原來麗江是這個樣子的
    ~ 19.8°C之間的麗江冬暖夏涼,一年中氣溫的變化不是很大,但麗江早晚的氣溫卻好像是跨了春夏兩季。為補充這兩種交通工具的不足,在四方街口有私人運營的中巴車,價格比計程車便宜。麗江古城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與中國其他老古城市一個最大的不同是,大研古鎮整個是開放的,沒有圍牆是它的一個特點。古城向遊人徵收麗江古城維護費,80元/人,玉龍雪山景區內設有收費站查驗、補票。
  • 這才是你所看到的麗江彩色小鎮!
    最近麗江發生了一件大事,麗江七河的彩色小鎮火了!分分鐘被刷爆朋友圈,去過的表示美到醉,沒去過的都想去。
  • 麗江的慢生活,才是最高級的炫富
    ,來一杯酥油茶和一片麗江粑粑,開啟一天中的能量所需,然後坐在院子裡的一角,旁邊的大黃狗聳拉著下巴,偶爾蹭蹭你的腳,曬著太陽,享受當下的時刻。而在這個時候漫步於古城的各個小巷之間,仿若有種回到百年之前的模樣,沒有了嘈雜喧鬧、沒有了燈紅酒綠,時而看到古城少有的原住納西老人在街邊閒聊或是行走在青石板路上,加上剩下的寧靜才是回味這裡本真生活該有的方式
  • 麗江忠義市場的早市走走,才知道逛這當地最大的市場卻不能去太早
    在麗江,有個忠義市場,這裡是麗江古城內現存唯一的一個農貿市場,也是古城人生活的核心,去年年底在麗江時,因為這裡距離我住的客棧比較近,就去逛了幾次。第一次來這裡是早晨七點過,天氣挺冷的,市場裡絕大多數的攤主都沒出來,只看到幾個賣菜的人。
  • 麗江土著告訴你什麼才是值得買的特產
    麗江作為一枚麗江土著,經常有人問我「麗江有什麼特產?「,其實,一開始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本著有問必答的良好習慣,我也漸漸被問成了「磚家」。為了造福更多熱愛我們美麗麗江的小夥伴,今天我就開個貼,告訴大家,什麼才是值得買的麗江特產。
  • 吃過麗江這6道最好吃的特色小吃,你才算是真正去過麗江
    1、麗江這個城市是懶散而悠閒的,這種生活節奏註定了它的飲食習慣也是散漫而不拘一格的。麗江沒有享譽海內外的名菜名點,然而它的小吃文化卻決不輸於美食之都的廣州、成都。2、麗江粑粑的特點是不易變質變味,做好後放置數天,不會發黴,無論帶著出遠門或將它作為禮物饋贈給遠方的親朋好友,你都不用擔心,只要到時候把它拿出來隨便地蒸或煎一下,它依然酥脆香甜。3、雞豆涼粉,麗江特產的一種涼粉小吃。涼粉外表呈現黑色,所以人們又稱之做「黑涼粉」。
  • 十一月機票大幅下滑,西安飛麗江最低190元,這才是真正的白菜價
    其中,西安飛麗江十一月單程最低價僅需190元。麗江的真實飄逸與工作無關,只與心情有關。麗江的魅力就是能使人慢的下來,隨意的退到享受的日子裡。而由西安前往麗江,不再需要漫長的火車,一站直飛,更加便捷。懷著如斯心情信步於此,無需多慮下一步應踏向何處,只要與這秀美相伴就已不必再言。不怕迷路,反正無論何時,古城的古樸民風自會指領著你去哪裡才是歸途。
  • 住過麗江的這些美宿,人生才算完滿
    在麗江的這些年,我們住過各類不同層次的酒店、民宿,有能充分體驗當地特色生活的,有可以吃到最貼心菜餚的,更有可以和主人喝茶聊天的……精選了8家進入【Wow!麗江榜】推薦,本次帶來上篇4家酒店民宿,讓你深入了解麗江的美宿文化,來麗江住一圈,才不枉此行!
  • 美麗而又危險的景區,說說我在麗江被坑的經歷,去麗江注意這幾點
    麗江,一個漂亮的城市,漂亮雪山、好看的湖泊,歷史悠久的古城,還有偶遇的故事,每年都有無數的遊客來到麗江打卡,但只要是商業化後的景點,多多少少都會有宰客的現象發生,像麗江這種旅遊城市也不例外。麗江古城,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景點,愛它的人可以無數次為它長途跋涉,恨它的人去過一次之後就會說,這輩子都不會再來這裡了。而我就屬於後者,因為在麗江發生了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
  • 旅遊攻略篇,麗江最值得去的7個景點,玩遍才算來過麗江
    麗江的美景誰都知道,如果妹妹趕上節日的話,我想去麗江看看,我想看看有著獨特風情的街道,吃好吃的,再沿著古鎮的小路走一走,但是,很多妹妹沒有經驗,但是想在最短的時間裡玩,怎麼辦才好呢?一、麗江古城古城區不是指大研古鎮,而是包括大研古鎮、束河古鎮、麗江新城在內的麗江市區整體,古城裡茶馬古道上最有名的城市之一,已成為800多年的歷史,一座古堡的古鎮,一座古堡的石窟,一座古鎮,一座古鎮,一座古鎮,一座古鎮,一座古鎮,一座古鎮。
  • 這輩子,總要去一次麗江
    初到麗江的時候已近黃昏了夕陽透過綽綽光影灑在麗江斑駁縱橫的石板路上,與路邊掛著的紅色燈籠交輝相映我走的每一步都好像緊緊貼合著麗江的溫度,仿佛在這樣的靜謐繁華中逐步遠離我踏進了麗江質樸悠遠的深處,再也不能輕易拔足離去只願沉醉在這樣的斑斕夢境裡,生世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