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了 ,吃頓好的。
在這個複製時代,美食之所以難複製,魚就是典例。如蔡瀾先生提到了很多魚,都用香港俗稱,外地人不知道樣子,或者不知道準確的所指,即使見到,也不知道,又怎會吃?又如他所言,很多魚,因為產量或法律問題,很難再吃到野生的。像我爺爺年輕時,在潭江吃過海豬,雖不是魚,但也是如今無法複製,也無法解釋的現象了——在開平,怎會有海豚或江豚?而養殖的味道,不僅不如野生的,也不是什麼地方都可以養,什麼時候都可以吃到新鮮的。
先從傳統說起。珠三角有俗話:第一鯧,第二罔,第三馬鮫郎。所以,粵菜並不是一直以鮮為先——這三種海魚,小刺少,肉結實,尤其前兩種較肥,在過去飯都不夠吃的年代,這樣的魚當然最受歡迎。但也吃得精緻,不是籠統地說一種東西味道如何,而分部位,所以還有俗話:鱅魚頭,鯉魚尾,鱔魚肚,田雞腿。
又如太湖周圍地區,按月(農曆)吃魚:正月菜花鱸、二月刀魚、三月鱖魚、四月鰣魚、五月白魚、六月鯿魚、七月鰻魚、八月䰾魚、九月鯽魚、十月草魚、十一月鰱魚、十二月青魚。當年七月去無錫,正是休漁期,太湖三白中的銀魚和白魚,很難吃到,只吃了白蝦。在嘉興的西塘吃了白魚,像武昌魚,和很多中國肉嫩的淡水魚一樣多刺,並不算很鮮——
更喜歡銀魚,生的透明,熟的全白,從人的感覺說,魚肉無骨而有彈性,適合小孩和老人。
鯽魚,以前在兩個沒有養殖的,所以個頭不大。用來煮湯,鮮中略甜。十多年前還流行很像小鯽魚的禾花魚,也非常鮮嫩,刺軟,現在倒不常見了。
草魚,中山培育出一種脆魭 ,用蠶豆喂,用水衝打,使草魚肉質變脆而彈,涮火鍋、煮粥都不會爛。
河魚味道和價格,一般排序是河裡(包括網箱養殖)優於水庫,水庫優於池塘。但河裡汙染較重,水庫最乾淨。於是千島湖所謂有機魚頭,也要上百一斤。就是和豆腐煮湯,蔥姜少許,鮮而不腥——
不知是廣東哪裡,為了專吃鱅魚的頭,培養出頭大身小的品質。白鱔後邊就是——
為了去頭風,降低膽固醇,珠三角燉魚頭湯,喜歡做成藥膳,川芎、白子還是簡單的,這個就複雜到看不出是魚頭湯了——
不喜歡藥味,而且魚身用來做成別的菜,味道一般偏重,像這個還配酸筍,還補個鬼?
徽菜偏將鱖魚半發酵,搞出臭鱖魚。聞起來,沒臭豆腐臭,但有人還是受不了,所以要和濃厚的醬料一起燜;吃起來,肉變得緊實而有彈性。這手法和口味,恰如安徽整體,南北結合。楊興記還搞個爐子,配了面,土特產成了土豪,近兩百一條——
花魚,二十年前養殖還不多,賣得很貴。珠三角又稱生魚,一魚二吃最具特色。魚頭、骨煮湯,配西洋菜;魚肉切片清蒸,叫生魚卷。曾在老家吃過一家,似乎用油淋熟的魚卷,口感像脆魭,可惜這店關後,再無此味。
鯉魚,我多少年不吃。有腥筋,是發物,商家卻不會幫抽筋;底層魚,雜食,不乾淨。小時候,不知道為何農村的廁所,建在魚塘邊。去過一次才知道,人上邊拉,鯉魚下邊吃……所以,和鱅魚、鰱魚等常被做成魚丸。魚丸,不只是做火鍋、麻辣燙,也不都一個樣。有一種很光滑、有彈性的,魚肉含量並不高,香港稱之為魚旦(蛋)。咖喱魚蛋,其實不算傳統了。更傳統的是做成餃子形狀,可配米粉做成南寧的八鮮粉,也可配糯米丸做成珠三角的鹹湯圓。南方還有用這些魚皮做涼拌菜的。陳添記一份魚皮,估計全球最貴,夏天店裡熱死不說,味道就是個鹹,不脆,很韌,跟貴州做法的酸辣香脆沒法比——
而另一種魚肉含量高的,較為粗糙,如果是現做的,呈灰色。按粵菜做法,配上西洋菜或者絲瓜煮湯,清甜鮮美——
但在開封,慈禧發明的鯉魚焙面,讓我破例。想不到北方的大菜,還有這麼甜的。不如西湖醋魚鮮嫩,卻更香甜。焙面不要全攪進醬裡,否則泡軟了沒嚼頭。中興樓做的,路邊攤沒法比。河南很多城市在行政上都有回民區,這店也清真了——
魯菜的活吃鯉魚,是其一絕。魚身已熟,魚嘴卻還因心臟的跳動而翕動,肉卻可能不熟。所以,不要一說中餐殘忍,就只想到活吃猴腦、老鼠仔,並因為有廣東人吃,就強加到粵菜上。吃猴腦,是滿清有關,不建議百度,否則會看到相關搜索有周恩來和人腦那種低級黑。
如今刀魚又貴又小,鰣魚也不是原來的品種。在杭州還賣得不貴,到廣州就翻了幾倍(2014年夏)——
現在松江鱸魚也降價了,不知又是哪裡的品種?
我自己花錢吃的最貴的魚,只是樓外樓用筍殼魚做的西湖醋魚。二百多一斤,無小刺,肉嫩滑,非常入味。草魚雖七十多一斤,卻比較腥,或許因為便宜,點了也不裝進桶裡給你證明是活魚。其實最好的證明,尤其點海鮮時候,就是點完就殺,商家就沒法換小的、不新鮮的給你——
粵菜吃魚,不止是清蒸。鯰魚類,沒見過清蒸。黃鱔,也是。為了補血,有生焗黃鱔煲,即小黃鱔不開膛破肚,留住血液,焗熟了,用牙籤挑出血條吃。但我還是喜歡老家的黃鱔瓦煲飯,不僅肉新鮮,而且不是養得粗大的,細小的更嫩——
兩廣之外的瓦煲飯,基本和木桶飯、石鍋飯、鐵鍋飯等一樣,都是拿容器當噱頭,並沒有特別的味道。瓦煲地沒燒黑,底層飯沒成鍋巴的,都是陋嘢貨:說明飯不是裝在瓦煲裡,放在火上煮熟的。蝦爆鱔是杭州另一特色大菜,但這種油炸,把黃鱔的鮮美、滑嫩都掩蓋了。如前圖,在樓外樓吃了,還覺得鱔塊炸得難嚼,不過也比龍井蝦仁好吃、划算。(上圖筍殼魚的下邊就是)
再說流行。粵菜過去的海魚其實並不多,所以最有特色的是鹹魚。小時候聽過的這個故事,可以解釋為何:孩子太多,鹹魚不夠吃,於是家長掛在牆上,讓孩子看一眼,吃一口飯。後來香港人先富起來了,粵菜的檔次也大幅提升。除了石斑魚,魚翅的知名度和價格,也是被香港人吃出來的。重要的不是口感和營養,而是身份象徵——天九翅,一看名字就知。即使石斑魚,市面上的除了老鼠斑,我都吃過,並不覺得多鮮,肉緊實,並不很嫩。小時候愛吃海魚,比如那種去頭的鱈魚和現在成了敏感詞的一種魚,也是因為肉厚實又便宜。後來覺得海魚不如河魚鮮嫩,就吃得少了。比較喜歡的是三文魚,大西洋鮭變成這名字,也是受香港人影響。焦糖烤、味噌湯和魚生(刺身),最喜歡這三種做法。尤其生吃,越嚼越香——
但國內的芥末是辣根做的,不是日本的山葵,醬油有的也不夠好,影響口感。海魚的確寄生蟲更少,尤其是海裡的寄生蟲很難在人體生存,所以但吃無妨;而淡水魚生,肝吸蟲特別多,看看陽江、橫縣便知。有人用蝦青素把虹鱒的肉餵紅了,冒充大西洋鮭,麗江常見。生吃比較韌,嚼起來淡而無味的,絕不是大西洋鮭。
蒲燒,和鰻魚簡直絕配,鹹香濃厚而不膩。壽司的太小,一大塊那種,一口下去才過癮。劍魚也不錯,沒有鯛魚韌,沒有金槍魚軟,精瘦有彈性——
至於河豚,已回答過。
河豚,準確寫法是河魨。吃河豚也非日本專利,作為烹飪技術的膾和炙,日本是學中國的。而擅長烹製水族的潮汕人,將河豚俗稱為巴魚,現在又創造了一種中西合璧的新吃法——河豚奶湯。人工河豚不算貴,肉質卻不夠嫩;用來做奶湯,肉不容易爛,卻更鮮;小火在鍋底煮著,冷天喝一口,何其美哉!我請日本人吃,日本人也很贊,把魚頭都吃了——
另,恕我直言, 蔡瀾先生雖很會吃,對吃河豚恐怕沒啥研究,回答的內容與網上的雷同,而且是錯的——
1975年,傳奇歌舞伎八代目坂東三津五郎因吃河豚肝過量中毒而亡,日本政府即出臺規定禁止食用河豚肝。
0.48毫克即可毒死一成人,換成40克請問能毒死多少人?
並不是所有河豚肝都有毒,都不能吃。人工養的河豚全體無毒,如上圖我吃的河豚奶湯,上邊兩瓣,就是河豚肝。
對海鮮過敏,怕嘌呤物,以及路途遙遠等原因,海魚在內陸的市場還是不如河魚。而河魚的市場繼續擴大。如狗魚、河鱸、鰉魚等冷水魚,開始養殖,賣到南方,很貴。有趣的是,一些食用魚,卻成了觀賞魚,國內的有一帆風順(胭脂魚)、金古,南美的有銀龍魚、鉛筆魚、招財貓……做法也在創新,南寧開始流行用甜酒(酒糟)配鱸魚,油、甜,卻不膩——
桐鄉黑魚(花魚)煲,再次證明浙江菜並不是以清淡為主。油鹽較重,也很香——
嶽陽的豆漿煮魚,沒吃成,吃了老媽泉水魚鄉的火鍋煮江團,青椒必不可少,還放酸蘿蔔、薄荷葉,清爽鮮甜,似乎融合了西南和東南亞的方法——
東南亞的檸檬火鍋煮魚,酸爽。因為主要用黑魚等南方魚來做,較貴,口味又以酸為主,這種吃法北方還不多——
怕上火、魚不新鮮和沒鮮味,我很少吃烤魚。但東南亞這種烤清江豚,不知是什麼魚,放上廣西做魚也用的紫蘇等香料,配上肥嫩的魚肉,吃過還想吃。 ——
魷魚、鱷魚、甲魚、娃娃魚等假的魚,就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