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雙十一」一過,總有人望著家裡越堆越滿的東西感嘆:去年囤的東西還沒用完,今年又忍不住「剁手」了,快遞箱、塑料包裝袋等垃圾也比平時多了好幾倍,處理起來麻煩又不環保。而北鑼鼓巷裡有一家環保線下體驗店,倡導一種「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它的店主通過踐行這樣的一種理念,六個月僅產生了一小玻璃罐垃圾。
走進北鑼鼓巷,「零浪費無包裝商店」的綠色標誌和被漆成鮮綠色的木門在胡同裡格外亮眼。推門而入,天然蠶絲牙線、玉米水溶性膠帶、可溶性竹漿衛生紙、以玉米和甘蔗為原材料做成的可降解分類垃圾袋等新鮮玩意兒整齊地擺在木架上。在架子的一角,店主餘元用一個小玻璃罐裝了自己6個月以來日常生活產生的全部垃圾,總共不足0.5公斤。
店內大多數的商品都是由天然材料製成,且無任何塑料包裝。「你看這個可降解垃圾袋,它的原料就是取自天然植物玉米和甘蔗,在堆肥條件下180天可以完全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餘元向記者介紹道。
平日裡,餘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踐行一種「零浪費」的生活方式。她會儘量減少自己對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去菜市場買菜會拿各種可重複利用的小帆布袋裝散裝食材;做飯產生的廚餘垃圾會放入盛有泥土和樹葉的「堆肥桶」堆肥,然後用來滋養各種植物;外出用餐時自帶餐具和手帕,從不用一次性餐具和餐館紙巾;網上購物時會主動跟店家溝通希望不要用塑料包裝……餘元說:「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可以減少很多垃圾的產生,這也讓我的生活也變得輕鬆。」
而這家店是餘元想要將這種理念分享給更多人的一個窗口。「我做這個店的初衷就是想倡導一種儘可能減少浪費的生活理念,在日常購物的時候,我們應該『買少點,用久點』,理性消費,也有意識地減少塑料等難以降解的材料的使用。」餘元說。
除了線下體驗店之外,餘元還運營了自己的線上商店,為了減少垃圾的產生,餘元會使用積攢的快遞盒和水溶性膠帶來打包郵寄商品。而來線下購買商品的顧客,餘元也會儘可能地說服他們留下商品的牛皮紙盒包裝,然後重複利用。
餘元坦言:「其實讓大家完全做到『零浪費』也比較困難,但大家可以嘗試有意識地減少垃圾,能重複利用的就多加利用,能用別的東西替代一次性用品的就主動替代,希望大家能真正意識到環保低碳生活的重要。」
(原標題:胡同裡這家店主六個月只產生了一玻璃罐垃圾,如何做到的?)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實習記者 徐英波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