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周六,晴,早晨起床後,龍衝衝趕到花蓮縣海邊看了看,然後坐上從花蓮到前往蘇澳新站的火車,感受臺灣的小火車,下火車後乘汽車經基隆到新北縣的野柳國家地質公園,很美值得一看。接著來到臺北先品嘗臺灣著名的小吃鳳梨酥,隨後參觀故宮博物院,大氣雄偉,寶藏之多,可能是蔣介石把北京故宮的國寶搬過來的緣故吧,晚上我們來到臺灣最大的夜市-士林夜市,繼續品嘗臺灣小吃。
龍早起在蓮花縣城的海邊徒步,一邊欣賞大海,一邊欣賞市容,感受其中內涵。
蓮花縣海邊留影
來野柳的前一晚上龍特意上網搜索了一下有關野柳的資料。一些對野柳描述的文章和照片,早已讓龍對野柳多了幾分期待。但是,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並踏上野柳,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像得到野柳帶給人的震撼。
野柳地質公園萬裡鄉為突出於北海岸的狹長海岬,經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燭臺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讓全長1700米的海岬,成為臺灣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周圍豐富的海洋生態、漁村風情等多元地貌,讓野柳成為深具教育、觀光與遊憩功能的著名旅遊景點
野柳,還是候鳥們南遷到達臺灣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時最後一個可以歇腳的地點之一。
野柳,每年候鳥南遷北返之際,尤其是3月、4月與10月,是觀賞過境鳥類不可錯過的地點。
野柳,候鳥們南遷又以白眉巫、黃喉巫、戴勝、授帶鳥、黃眉柳鶯、烏灰鶴、黑鶇等稀有鳥類更為人們津津樂道。
野柳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因大海波浪的常年侵蝕、巖石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野柳各種奇特景觀。
臺灣四面環海,優美的海岸景觀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位於新北市萬裡區的野柳地質公園為臺灣北部著名的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萬裡鄉為突出於北海岸的狹長海岬,經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燭臺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讓全長1700米的海岬,成為臺灣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
向前經過一段狹長的道路,遠遠地看到海水,再向前走幾步,映入眼帘的景象幾乎使遊人驚呆了:土黃色的海灘上,一棵棵巨大的香菇樣的礁石鱗次櫛比。這種壯觀的景象是龍從來沒有見過的。這就是蕈狀巖,顧名思義,就是像蘑菇一樣的巖石。蕈狀巖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風景。
龍站在野柳公園的高地上憑藉自己的智慧,進行推測想像分析,解讀出來的各種奇石怪狀也是蠻有意義的。
「野柳是什麼意思?」龍問導遊。導遊回答:「野柳是西班牙『魔鬼』的直譯」。原來,在十六世紀時代,西班牙的海盜曾出沒此處,由於島嶼地理異常複雜,不易登陸,驚濤駭浪不知吞噬了幾多健壯驍勇的海盜,因而有了恐嚇魔鬼般的心理,取了「野柳」這個中國人看來稀奇古怪的名字。
野柳地質公園是自然界鬼斧神工的傑作,是大自然的造化,人間罕有的英姿。
野柳地質公園人們在享受地質公園亮美石景時,需要遊客動動腦,提煉提煉思維,才能得出你想要的東東。
再向海邊走,一群列於海岸邊側奇特的造型出現在眼前:這一排排的礁石個個頂端都像燃燒的蠟燭,其鍾型的底座就像燭臺,因此被稱為「燭臺石」。
不知為什麼,站在野柳看海有一種和在別的海邊不一樣的感覺。望著那海水、海風,還有那海底的神奇力量打造出的舉世無雙的傑作,心中油然產生一種對大自然的敬畏。
據說,當地巖層中有許多小型的石結核,當海浪侵蝕巖層時,有些結核會漸漸露出巖層表面。凸出的小結核比周圍的巖層堅硬,所以海水會沿著它的外圍衝刷,結核四周的凹槽盛裝著海水,得以保持潮溼,但距離較遠的巖層由於受到海浪與風化侵蝕,乾濕交替影響,巖質較為脆弱,逐漸剝落,形成圓柱燭臺。
可以看出,每支燭芯的大小形狀都不同,在不同的光線下呈現出變幻的色彩。
野柳地質公園就是一個保持了原生態的島嶼。島嶼風光古、怪、險、美,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然而,野柳地質公園在大陸的知名度不高,似乎沒有哪位名人來過這裡,或者是來過卻沒能以文字的形式來宣揚、推崇,可謂「養在深閨無人識」。
在海邊,還有一座捨身救人的英雄林添楨的雕像。事情發生在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當時林添楨是在風景區裡賣涼水的小販那天有幾個華僑觀光客(學生)在仙女鞋附近岸邊照相,其中有一名被拍攝的人,因不慎失足掉落海中,在旁的林添楨不顧天候惡劣,奮勇下水救人,經過一番搶救仍無法將學生救起,而林添禎也被一陣大浪給吞沒(被大浪衝打到暗礁),因而喪命。
整個半島,滿目都是千奇百怪、鬼斧神工的景致。高高低低的蕈狀石林,像大海裡長出的石蘑菇。大大小小的風化石,像八仙過海時布下的神秘棋盤圖案。深淺凸凹的燭臺石,像盤古開天地時留下的祭天皿器。
小道的左邊是砂巖地帶,世界著名的沙巖地質風景。公園裡,早有許多的遊人蠕動。龍也很驚奇,漫步在這樣的島嶼上,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遠古的時代,踏上了一塊蠻荒的國土。用手撫摸島嶼的沙巖,跟龍以前見過的島嶼巖石大不一樣。沙巖顏色臘黃,巖層有沙,外表鬆弛粗糙,內質脆硬堅韌,不知經歷了多少萬年的沉積才有了這樣的巖石。
女王頭—臺灣旅遊業的一張名片 蕈狀石是野柳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觀,尤其是「女王頭」雍容尊貴的形態,早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女王頭本身就是一個蕈狀石,形成原因和其他蕈狀石大致相同。由於它的頸子修長、臉部線條優美,神態像極昂首靜坐的尊貴女王,大家才特別稱它為「女王頭」。
科學家預估女王頭的脖子會因海水以及風、雨等自然現象而變得越來越細,頭像的脖子平均每年風化0.2釐米,再過10年就會斷裂。因此是野柳地質公園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野柳地質公園太奇特了!怎麼形容它呢?有人說像它像株羅世紀的一塊巨大的恐龍化石,也有人說它是地球上一本沒有文字的地理學教科書,還有人說它是一個天然的風光優美的地質博物館。說得都對。野柳地質公園是臺灣、是中國、是地球上的一個最奇特、最古老、最珍貴的島嶼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坐落在臺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始建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
臺北故宮博物院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
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義演活動
時間一晃,4小時過去了,因不能拍照,沒有傳上圖片,龍不得不離開這裡了,這些文物不僅讓龍增長了知識,也越發得讓龍感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再見臺北,再見臺北故宮,有機會龍還會再來拜訪您,再來聽您講述其中的故事。